自以为很擅长沟通,其实你只是喜欢说话而已(附倾听能力测试)
2018/9/12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07篇原创文章,约2300字,需要占用您6分钟左右。

倾听能力测试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沟通能力中的倾听技巧。首先,请各位朋友做一个倾听能力的自我测试。
下面有15道题目,请根据你在最近的会议或聚会上的表现,对每个问题回答“是”或“否”。
1.我常常试图同时听几个人的交谈。
2.我喜欢别人只给我提供事实,让我自己作出解释。
3.我有时假装自己在认真听别人说话。
4.我认为自己是非言语沟通方面的好手。
5.我常常在别人说话之前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6.如果我不感兴趣和某人交谈,我常常通过注意力不集中的方式结束谈话。
7.我常常用点头、皱眉等方式让说话人了解我对TA所说内容的感觉。
8.常常别人刚说完,我就紧接着谈自己的看法。
9.别人说话的同时,我也在评价TA的内容。
10.别人说话时,我常常在思考接下来我要说的内容。
11.说话人的谈话风格常常影响到我对内容的倾听。
12、为了弄清对方所说的内容,我常常采取提问办法,而不是进行猜测。
13.为了理解对方的观点,我总会很下功夫。
14.我常常听到自己希望听到的内容,而不是别人表达的内容。
15.当我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大多数人认为我理解了TA们的观点和想法。
根据倾听理论,我们得到了这15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如下所示。
(1)否; (2) 否;(3)否;(4)是;(5)否;
(6)否; (7)否; (8)否;(9)否;(10)否;
(11)否;(12)是;(13)是;(14)否;(15)是。
请根据这个答案为自己评分。把错误答案的个数加起来,乘以7,再用105减去它,就是您的最后得分。
结果分析:如果您的得分在91分~105分之间,说明您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77分~90分的得分,表明还有可以提高和改进之处;要是得分还不到76分,恐怕您是一个“比较差劲”的倾听者,在此项技巧上就要多下些功夫了。
不知道,您的测试结果如何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让人惊诧的测试
前一段时间,我给中科院的在职研究生们做了上述的倾听能力测试。这些学员年龄从近30岁到40多岁不等,但都有一定的职场工作阅历。
测试之前,我先请他们做一下自我评估,有超过80%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倾听能力“还不错”或者“很好”。然而,15道题目一一测试下来,竟然有接近90%的学员属于“很差劲的倾听者”!
结果一出,现场一片哗然。
在测试后的讨论分享中,有的学员说:“平时工作节奏太快,有时就会出现一边听别人发言,一边在心里想着自己该说什么的情况,没想到,这种一心二用'竟是倾听能力低的表现!”
也有学员说:“自我感觉对同事比较了解,所以有时别人还没有开口,我就知道TA想说什么。原以为这代表了我沟通能力好,其实是'先入为主',要不得!”
没错,很多人都认为“倾听”是一件简单至极的事情,可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却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倾听。
提高倾听能力的技巧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很多人以为自己倾听能力不错,其实,您只是喜欢说话、忙着表达自己而已。真正的沟通,应该从听懂别人话里的意思、提升倾听技巧开始。所以,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3F倾听技术,这项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练技术中。
3F倾听技术指的是,我们在倾听时,要注意听对方话语中三方面的信息:Fact、Feel、Focus,即事实、情绪和意图。也就是说,在倾听时,要求我们全面地捕捉对方话语中的信息、情绪,分析其内在动机。
(1)Fact:倾听事实,指的是客观地接受对方话语的信息,把握话语中的客观事实,不带偏见地看问题,不被自己或TA人的主观想法和固有观念所左右。
举例来说,张三告诉你:“李总,赵四开会时总抱着手机,他一定是分心走神在玩游戏。”在这句话中,“赵四开会时总抱着手机”是事实,“他一定是分心走神在玩游戏”就是主观臆断。所以,我们在倾听的时候,要分清楚话里面的主观判断部分和客观事实部分。
(2)Feel:倾听情绪,指的是在倾听事实的同时,通过感受对方的语音、语气、语调乃至肢体语言,来评估对方的情绪状态,进而决定沟通方式。
很多朋友都发现,在生活中,我们使用微信、短信等文字信息来交流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误会,因为仅靠文字很难精准传递出情绪状态,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表情包,帮我们来表达自己此时的情绪,同时借此来判断对方的情绪。

可惜,即使有了各种表情包,在传情达意的效率和效果方面,依然没有直接面对面的语言沟通来的高效而准确。
(3)Focus:倾听意图,指的是把握住对方在表达时真正的需求,TA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些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说出来的话可能就跟真实意图有很大差异。
比如,妻子新买了一条漂亮华美、镶金嵌玉的项链,正在揽镜自照、自我欣赏,此时丈夫突然说了一句:“别臭美了,小心明天走路上让别人给你抢了!”
其实,丈夫是想善意地提醒妻子注意安全,可惜表达方式欠妥,话一出口,几乎变成了诅咒,妻子立刻勃然大怒。
再比如,丈夫回到家中,妻子说:“你可回来了!今天把我忙坏了,老板临下班时叫我赶一份文件,这边学校放学还要接孩子,我是下班后一路猛跑才没有耽误事儿。”
此时,妻子说这番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跟丈夫抱怨和诉苦,而是希望得到丈夫的肯定和表扬。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丈夫没有把握住妻子的意图,而是开始解释自己今天同样非常忙碌,那妻子自然觉得丈夫不够体贴。
小 结
虽然有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是在《孔子家语》同样提到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际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TA人话语的理解和反馈,也是改善沟通能力极其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沟通,并不一定要求我们语出惊人、舌灿莲花,也不是用过人的逻辑能力时刻去判断别人观点的正误,而是能够遵循3F倾听技术,正确理解和把握对方话中之意。
何不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闭上嘴、打开耳、从“心”出发,启用3F技术吧!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如果您对情商教育指导师的考证培训感兴趣,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客服,进行试听和咨询。
王老师为她的学生申请了课程优惠价,
优惠券ID为8008。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登门槛效应:让别人答应你的请求
人心像钟摆,悲喜变不停
完美主义,精益求精还是自寻烦恼?(文末附小测试)
“不完美”的人,竟然更受欢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