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罪感,请你离开!
2018/10/19王明姬 姚兵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19篇原创文章,约2700字,大约需要7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我也不想当个混蛋”
有这样一对异地恋的情侣,女孩为了维系这段感情,放弃了工作三年的大公司,来到男友所在的小城市重新找工作。男友又感动又内疚,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女友,所以对女孩无比体贴、百依百顺。后来,俩人结婚了,女孩再也没出去工作,心甘情愿地做了“男人背后的女人”。
20年过去了。男人不停地努力奋斗,在事业上越来越成功,而女人却原地踏步、柴米油盐,夫妻之间的精神交流越来越少。当年的爱情算是没有了,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像多年的工作搭档,就剩下了熟悉感和陪伴感。
可是跟很多夫妻不一样的是,这个家庭始终未曾迎来新生命的降临。男人本是家中独子,妻子一结婚就准备要宝宝,可惜她天生体质较弱,怀孕几次都不幸流产,甚至丧失了生育能力。40多岁的男人看着不再年轻的自己和妻子,环顾空空荡荡的大房子,愈发觉得孤独,尤其赶上节假日,夫妻两个经常是对面无言,沉默终日。
男方的父母已是70多岁高龄,盼了很多年每每失望,唯恐自己看不到孙辈出生。男人自己也是年纪越大,越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百般无奈之下,男人向妻子提出了离婚,允诺财产任由妻子挑选。
妻子愤怒了:生不出来,也不能全怪我?怀了多次流产,我也是饱受痛苦!现在人到中年,你说不要就不要我了,我为你当了20年的家庭主妇,现在又该如何谋生?妻子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以自杀相威胁,这使男人陷入了深深的的惶恐和自责之中。
一方面,男人真的想离婚,找一个健康的女性生个自己的骨肉,让生命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男人总觉得当年如果不是因为他,妻子也不会离开原来的大城市;如果不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他,她也不会安心在家当全职太太;如果不是为了孕育他的孩子,她也许不会失去生育能力……
妻子曾经为他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提出离婚的自己,就是毁了妻子终身幸福的罪魁祸首。实在受不了这种思想煎熬,他找到了我们的工作室,就像他说的那样:“我知道主动提离婚的自己,就是个混蛋!可是,我也不想当这个混蛋啊!”
显然,这个男人,正在被“负罪感”深深折磨!
负罪感:都是我不好
负罪感指的是,一个人做了一件自己觉得违背良知的事情(具体的程度与那个人的良心程度有关),在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后悔或罪过的情绪。
显然,负罪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感水平和价值观不同,所以会对哪些行为产生负罪感,也是因人而异。比如,上面案例中的丈夫情义两难全,会有负罪感;可生活中也有一些男性频频出轨外遇,却并没有负罪感,反而将其视为自己有本事的一种体现。
作为一种情绪,负罪感对心理的伤害是持久而深远的。我们看到,在下面的能量层级图中,羞愧感、内疚感、负罪感这些情感都处于能量层级的负向,虽然“杀伤力”不如愤怒、恐惧、悲伤,但考虑到其持久影响,个体可能会因此出现抑郁、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有负罪感?
负罪感产生时,通常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应该做某事、或者不应该说某些话。此时,我们所批判的不仅仅是行为本身,同时还批判了我们整个人。
第一,负罪感的产生源于思维误区。“如果……那么……”的思维方式是造成罪责归己误区的重要原因,比如“如果我再仔细一点,这道题目就不会错了”,“如果我再瘦一点,那么男朋友就不会离开我了”,“如果我比别人多工作几个小时,那么我一定会得到提拔”。
这种思维误区的危害在于它和现实无关,只存在于主观想象和推理之中。想象的丰满,越发衬托出现实的骨感,于是深陷悔恨不可自拔。
第二,负罪感的产生源于不自信。缺乏自信的人总是会把TA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正常需求和能力上线,进而转变为一种心态:一旦事情出了纰漏,就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为自己没有满足TA人的需求而自责。
在美国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大学生记录一件“给他人带来巨大喜悦的事情”,结果十分有意思:那些具有高度自信的学生所列举的,多半是用自己的能力给TA人带来快乐的事例;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则更强调“利他”,也就是列举自己满足了TA人哪些需求的事例。
随后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发现,缺乏自信的人虽然没有攻击性,但他们更容易出现自我怀疑和抑郁情绪。
负罪感,拜拜!
不可否认,因为道德和价值观而产生的负罪感,对于自我改进和推动社会良性运转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过高水平、或者过长时间的负罪感,对于解决事件没有任何作用,还会成为心理健康的“杀手”。
是时候改变现状了,否则,深陷负罪感的人,将永远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全和平静。给这些朋友三点建议:
第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无能”。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成为完美的职场强者、完美的婚姻伴侣和完美的家长。所以,出了问题之后,别再苛责自己了,告别“我后悔”、“我应该”、“我不喜欢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起用完美标准自我要求、进而陷入自我否定,接受“我其实没那么棒”的现实、直面自身不足的做法,显然更为健康。
第二,把注意从“糟糕的结果”转向“还不错的过程”。把注意力从那些让你自责的“结果”上移开,去享受全力以赴、忘我投入的“过程”。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去的人,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体能上,都比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更为健康,并且可以消除人们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心理学将这种状态称为“意识流”,即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第三,帮助别人以获得自我满足感。心理学家发现,保持乐于助人的行为,会增强我们的免疫力,保护助人者免受疾病困扰,维持自我价值。在美国曾做过一项调查,来自不同社会救援组织的几千名会员以及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当他们被问及“在为他人服务时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时,他们的一致回答是:“精神快感、充实能量以及增强自信。”这些社工们普遍感觉目前的心态比以前更满足、更平衡、更幸福。
小 结
记得当年看《流星花园》的时候,对其中的一句台词印象深刻:“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在某些时刻,负罪感是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但负罪感本身并不能带来什么改变。
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应负的责任,既不要推诿塞责,也不要盲目揽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挫折,摆脱负面情绪的侵扰。至于在开篇提到的那位丈夫,到底应不应该为了要孩子而离婚,您又是如何看的呢?
最后,有几句话想跟大家分享:
一个人是否要“绑定”另一个人一辈子?
是,也可以不是,一切以感情为依归。
没有了感情,还硬要捆绑在一起,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道德”。
这种“道德感”的产生,是我们“从一而终”的潜意识造成的,是社会秩序对个体的一种限制。
这时,我们应该自问,我和TA之间还有感情吗?如果答案是没有,那就请你坚定地离开。
人世间,到底需要怎样的感情秩序?
我以为,基于真情的、基于人性的,就是合理的道德秩序。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如果您对情商教育指导师的培训感兴趣,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客服,进行试听和咨询。
王老师为她的学生申请了课程优惠价,
优惠券ID为8008。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东京爱情故事》新解——献给所有的“赤名莉香”!
假如你遇上“婚外恋”,请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被父母反对的婚姻,到底会不会幸福?
人还在,爱已老?你的婚姻该“保养”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