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心理(上):我对他的印象,如何形成?
2018/11/14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30篇原创文章,约2700字,大约需要7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个体的心理成长成熟,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我们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前不久,在公号上连续发了几篇与自我认知有关的文章,受到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讨论,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自我探索的热情。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印象”,这分为两个话题:第一,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即印象形成;第二,我们如何在他人心中形成自己的印象,即印象管理。

     由此,也就产生了三篇姊妹篇系列文章。今天先来说第一个话题,印象形成。

     苦恼的姑娘

     前几天,咨询室里来了一位漂亮女孩意涵(化名),长发及肩,文静清秀。十几岁的时候,她就被送出国读书,因为担心女儿一人在国外求学不安全,父母特意把她送到了女校。中学毕业后,意涵成功地考上了国外一所知名大学攻读西方文学史,寄宿在姨妈家中,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才回国工作。

     回国以后,家人才发现,自家这位26岁有才有貌的姑娘,竟然还没有谈过恋爱!于是,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相亲之宴,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青年才俊。

     可是,问题来了。由于这样的成长经历,意涵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挑选”一位适合自己的男性并与之相处,总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她不喜欢的缺点。就在她犹犹豫豫、反复思考时,相亲对象大多因为她这边反应平淡,后来就不了了之。

     这不,前两天刚见面相亲的男孩赵贺(化名),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攻势,可意涵却还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男孩。晚上,赵贺打电话过来聊天并祝她晚安,可是挂断电话后,意涵却开始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就这样,我见到意涵的时候,她已经连续一周出现了睡眠问题,甚至开始影响到白天的精神状态。

     严格意义讲,意涵不算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孩,而是一个极度缺少与异性相处经验的“后青春期”女性——外表已然成熟,芯子里还没过青春期的成年女性。

    

     为了帮助意涵理清思绪,我帮她列了一张表格(如下),标明她对赵贺各种特质的描述,并请她自己为每一个描述作评价,“+”代表喜欢,“-”代表不喜欢,分数代表这个特质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陪着意涵一起深入剖析了表中的信息、这些评分揭示出意涵有哪些心理特点、以及关于未来的一些建议。最后,意涵满意而去。

     在这一过程中,我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信息加工模型。

     首因效应:第一眼很重要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evaluation),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人是视觉动物,第一次见面产生的印象,将直接影响之后的双方交往态度。初次见面,一旦你对某个人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印象后,就会把它延伸到其他方面。所以说,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这就是著名的首因效应,即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外部特征”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点,所以,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能对这个人做出某些“接近”客观的评价。

     生活中,首因效应随处可见。比如,第一次吃牛油果,结果吃到一个半熟的,味道一般,你可能会直接断言“我不爱吃牛油果这种水果”;再比如,面试新员工,因为对方衣着不整,你可能会对自己说“这个人做事马虎邋遢、不适合我们公司”……

     善用首因效应的例子,同样屡见不鲜。比如,第一次去某个机构上课,我可能会去吹个头发、把自己好好打理一番;再比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人加入下马威等,都是力图给别人留下自己希望形成的“第一印象”。

     整体印象:多种信息被复杂加工

     第一印象尽管很重要,但随着对一个人认识的不断深入,会逐渐形成对TA的整体印象。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把这些彼此冲突、多元维度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呢?

     心理学家Anderson等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种信息加工处理的模型。

     1、平均模型。它是Anderson在1965年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比如,意涵对赵贺的整体印象的形成,就是基于平均模式,就是把自己对赵贺的单个评价加在一起,然后求平均值(+2.22分)。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该模型指出,人们对他人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的。以表1为例,如果在交往过程中,意涵又多知道了赵贺的一个人格特点“谨慎”,并且意涵对此的评定是+2分,那么根据平均模型,意涵对赵贺的喜爱程度会降低,因为平均得分(+2.22)会被拉低。但是根据累加模型,意涵应该更加喜欢赵贺,因为一项正性信息加到已存在的正性印象之上,总值会更大。可惜,支持累加模型的研究不多。

     3、加权平均模型。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也就是说,对于意涵而言,她最看重的人格维度是什么?那就给这个维度更大的分量。相对于前两个模型,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广,是我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负性效应:负面信息更被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Fiske等人又发现了负性效应(The Negativity effect),即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通常会对负性信息给于较大的权重,也就是说,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

    

     比如,侯玉波教授发现,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往往是以他人“做错了什么”来评价他人,而不是以他人“正确的行为”加以评价。这就意味着,也许有个人为你付出了很多,只有几次拒绝了你的要求,但你就会形成“他总是拒绝我”这一印象。

     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工作能力很强、业绩出色,可是当别人告诉你他私生活不检点的时候,不论你曾对他的其它特质有多少认识,形成的整体评价都不会太高。

     再比如,刘涛在影视圈一向形象不错,但最近被曝光说她虐待助理。不论消息是真是假,网上立刻有网友开始了对刘涛的各种负评、各种失望、各种人设坍塌。这也是负面效应的一种表现。

     小 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永远处于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断靠近“真相”又似乎很难抵达的终点。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观的!

     至于身处情感迷局的“意涵”们,或许爱情不是可以被理智评估、称斤论两的,但也不要真的“被爱情蒙住了双眼”,毕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希望今天的信息加工模型,可以给您一点小小的启发!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如果您对提高自己和孩子的情商感兴趣,可以

     关注情商教育指导师的网络课程。扫描上方

     二维码,联系客服,就可以试听。王老师

     为她的学生申请了课程优惠价,

     优惠券ID为8008。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公众自我: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附心理自测)

     微笑抑郁症:“我很好”的背后是“救救我”(文后附自测)

     三个“自我”:我们就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投射效应:原以为懂你,竟是我错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