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远比语言更诚实!
2018/12/5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37篇原创文章,约2400字,大约需要6分钟阅读时间。

    

     堂妹和她的男友

     前不久,小堂妹带着她的男朋友到北京旅行,顺便来家中做客,我们请他们去饭店用餐。在几个小时的相处中,男孩子一直表现得温文尔雅、礼仪十足,展示出良好的家庭教养,而堂妹性格活泼、外向开朗,所以大家相处很愉快,父母还邀请他们过些日子再来玩。

     回到家中,妈妈还在不停口地称赞堂妹的男友,直说现在的浮躁社会找这么忠厚有教养的男孩子不容易,希望两个人可以早日步入婚姻殿堂。见到母亲这么开心,我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这个男孩子看起来不是特别喜欢堂妹,两个人未必会走到一起。

     “怎么可能不喜欢?!他今天当面夸你堂妹孝顺、懂事、会照顾人,夸了四、五次呢!”妈妈觉得我多心了。我也希望是自己多心了,可惜,没过多久,就听说两人分手了,堂妹为此很难过。

     为什么我只见了一面,就断定这个小伙子对堂妹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呢?

     因为,他的身体,远比他的语言,更诚实!

     今天,我就借着分析这个小伙子那天的表现,跟大家聊一聊生活中的非言语信息。

     非言语线索分两类

     一般来说,人们使用三种信息通道来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最常用的是言语沟通,还有两种是非言语的,包括非言语的视觉线索和超言语线索。

    

     其中,非言语的视觉线索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和外观行为,而超语言线索指的是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

     显然,这两种非言语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微妙的线索,可以辅助人们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你微笑着说:“我真为你高兴!”此时的微笑+注视对方,会让他人觉得你很真诚。

     此外,非言语线索也有可能跟你说的话矛盾。比如,你想讽刺他人的时候,语言上可以说“我真为你高兴”,可是在语气上可以用嘲讽的口吻强调“真”这个字,或者在说话时挑高眉毛,这都是讽刺的信号。

     非言语线索还可以代替语言信息。比如摆出ok的手势或者用一根手指在喉咙上划过,就可以不用语言来传递明白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分析一下常用的非语言线索。

     面部表情

     除了言语之外,面部表情是人们最会修饰的身体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认为:“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情都不长,长时段的表情(差不多5秒)都是假装的,除非情绪达到了顶点。表情可以带上面具,典型的方法就是微笑,只不过出现在额头及上眼皮上的情绪信号是遮不掉的。”

     所以,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个小伙子,在见面全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保持着得体合宜的微笑,而这恰恰是不真实的,说明他的表情与内心的活动有差距,正常的男女交往中一定会有各种情绪的波动,小伙子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表情,却让人质疑其内心的真实情绪。

     其中有一个细节,聊天中提到了非洲的壮美景色,堂妹顺口说了一句:“那你陪我去非洲玩一趟吧!”小伙子闻言先是呵呵假笑两声,然后把脸扭过去撇了一下嘴巴,表示他其实对堂妹的要求不感兴趣。

     身体姿势

     直接的话语经过有技巧地修饰,可以变得委婉动听、不让人尴尬难堪;心不在焉的表情,只要有心注意就会尽量克制,但是肢体的动作,会泄露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为,脸红、心跳、掌心出汗、眼皮跳动等这些无意识的肢体行为,很难被控制。所以人们才会更看重行为展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才会有“身体比语言更诚实”这样的说法。

     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抬头看着老师授课,貌似都在认真听课,但是手部的小动作、晃动的双腿就能泄露学生并非都是忠实的听课生。

     再来看那位小伙子的身体语言。交谈中,他虽然面部一直保持微笑,但始终坐在固定位置双手环抱胸口,这是一个消极的自我防卫姿势,拉开了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这种姿势也使得他自己处在了高度的不安与自我保护中。

    

     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行为可以改变态度,长期保持双手环胸姿势使得小伙子给自己施加了无形压力,他一直有些拘谨、放不开,固守自己的“领地”,同时也让堂妹觉得不舒服、没礼貌,几次试图通过递水果、递茶杯给他,来改变男孩的姿势,可惜效果不明显。

     最近二十多年来,有很多以体态语言为主题的畅销书指出:只要观察他人的身体移动姿势,就能正确地推测他人的思想和语言。但需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定义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北美,握手代表友谊和信任,但是在日本,则用鞠躬代替,东南亚国家则是合掌。

     超语言线索

     同样的一句话,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的不同或者是语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这就是超语言线索的力量。心理学家发现,与语言线索相比,非言语的线索常常会泄露一个人的真正企图。

    

     当一个人说谎说的很成功时,他的欺骗意图却经常从非言语线索中泄露,比如,焦虑、紧张、神经质等。

     Ekman发现,当人们说谎时,首先,声音的平均音调比说实话时高,这种差别不大,听觉可能无法区分,但音谱仪能正确测出。其次,回答简短、反应间隔长、讲话错误多、紧张等均被认为是说谎者的特征。

     比如,当堂妹开玩笑地说到:“我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就适合找像他这样斯文的,因为互补啊!你也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吧?”男孩子打马虎地安慰式回答:“你这种类型,应该是很多人喜欢的类型”,但并未主动承认好感。

     社会心理学上说,越是好感的双方,越会模仿对方的行为以拉近距离。堂妹一直主动地挑起话题、活跃气氛,引导男友说话,可惜男孩子对热情的堂妹明显缺少了相应的回馈,实际的好感程度显然没有他语言中呈现出来的多。

     小 结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直觉地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这种自我焦点效应(在自己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时刻彰显在生活交往中。

     显然,我的小堂妹从头至尾都会错了意,一心以为“我觉得他是喜欢我的”,而忽视了隐藏在对方客套、彬彬有礼的谈笑方式下的真实心理处境,也没有对那些能够反映真实态度的非言语信息进行关注和思考,直接导致她错误地评估了自己在男友心中的地位和好感度。

     要想减少我们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误判的概率,就要透过对方精心修饰的言语,去察觉TA在无意识中做出的微表情、肢体言语、人际距离等易被人忽视的非言语线索,时时心境澄明,方能消除误会、直抵本心。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印象·心理(下):你会故意给自己找麻烦吗?

     印象·心理(中):假如你是如懿……

     印象·心理(上):我对他的印象,如何形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