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休假模式开启,请不要对孩子做这4件事
2018/12/28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47篇原创文章,约2800字,大约需要7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放假,还不如上班?
还有两天就要开启元旦小长假模式,家有双宝的晓莉却是已经提前开始头疼了。
因为根据过去的经验,这三天假期所有想象的美好,都抵不过现实的残酷——自家的娃已经用各种哭、闹、ZUO来向她证明,放假还不如上班来得轻松!
至少,上班的时候,还能盼着下班;而放假时,孩子会24小时在身边制造各种问题,这两年过节的惨痛经历,晓莉一想起来,就心塞到不行……
2017年元旦,一家人商量好去三亚过元旦,为此,晓莉两口子还特意休了年假,凑了一个5天假期,打算好好玩一玩。
结果,入住酒店的第二天,二宝就因气温骤变生病了,在当地医院开过药之后,直接在酒店里躺了3天,妈妈全程陪护,返京前才算基本恢复。
大宝不愿意关在酒店,就由爸爸带出去玩,去了海边不到半个小时,大宝就在爸爸低头刷微信的时候,不、见、了!!!
海滨浴场的大喇叭足足“广播找人”了1个多小时,才算把这个自己偷溜的“熊孩子”找回来,心急如焚的爸爸,心脏病差点被吓出来,直接赏了大宝一顿巴掌!
因为这顿板子,剩下3天,大宝都是侧着身体入睡的……
2018年元旦,鉴于上一年的惨痛经历,晓莉决定不出京了,一天去奶奶家,一天去姥姥家,剩下一天在市区周边找个游乐场玩玩。
情形,并没有因此变好。
去奶奶家的那天,大宝二宝不满大人们齐声称赞叔叔家双胞胎的乖巧听话懂事会背唐诗,趁着大人没注意,兄弟齐心,合伙儿把双胞胎给胖揍了一顿,还高喊着“见一次打一次”。

晓莉夫妻赶紧把两个熊孩子扯到一边赏了几巴掌,又向小叔子和妯娌连连道歉,那两口子虽没出言指责,嘴上说着“没事儿,小孩子打闹很正常”,但是脸上心疼自家孩子的表情却是十成十,让晓莉尴尬得午饭都没吃好。
第二天,去姥姥家之前,两口子耳提面命、威逼利诱,让这对儿活宝消停一天,两个孩子也纷纷保证,一定会“改邪归正,当一天乖孩子”。
言犹在耳,兄弟两个自己打—起—来—了!!!为了争夺姥爷买的新玩具,下手那是毫不留情,大的口出恶言,小的尖叫打滚,老两口在分头劝解时,还被兄弟俩踢打在身上,差点扭到腰。
晓莉忍无可忍,直接扒掉裤子,给了兄弟俩2018年的第一份“大礼”。放假的第二天,就在兄弟两个蔫头耷脑、抽抽噎噎中度过了。
放假第三天,鉴于前两天的不良记录,晓莉取消了去游乐场的计划,并且暴力镇压了孩子的反对意见,安排他们上午写元旦假期作业,下午看动画片、搭乐高。
两个孩子满心不情愿,写作业也是推三阻四、磨磨蹭蹭。眼见不能指望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夫妻决定分工合作,一人辅导一个。
不到半个小时,爸爸首先变身喷火暴龙,咆哮大宝的数学;辅导二宝的晓莉也没坚持住,没撑多久,也开始咆哮起了英语单词……

晚上,头痛、嗓子痛外加心累的晓莉夫妻躺在床上感慨,幸亏只放了3天假,无比期盼工作日的到来!
“2019年元旦”,想到这个话题,晓莉已经开始有了不好的预感……
全怪孩子吗?
想必晓莉夫妻的经历,会让很多宝爸宝妈们产生共鸣——原本计划美好的假期,总会在孩子们的各种“突发状况”下,变得一地鸡毛。
可这些“突发状况”——生病、走丢、争夺玩具、写作业拖拉,是否都是孩子单方面的错误?关于假期的策划安排,爸妈们有没有亮起红灯的地方呢?
本该是和乐融融的假期,却因为全天候的亲子亲密接触,像“放大镜”一样暴露出孩子身上平时不显的问题。父母突然发觉,自家孩子身上怎么这么多臭毛病?
眼看着2019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今天我就跟各位家长分享一些“假期陪娃Tips”。
一。
别带太小的孩子远途旅行
长途旅行难免带来身体疲惫,再加上生理节律(作息时间)、饮食口味、卫生条件的改变,小孩子容易免疫功能下降。所以,不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做远途旅行。

那么,多远算远途呢?飞行时间在1.5-2小时以上,或乘坐火车、汽车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都算远途。
如果已经确定了元旦带孩子的出行计划,爸妈一定要做好孩子生病的各种准备,至少,医保卡和儿童常用药,要随身携带。
二
别总念叨“别人家的孩子”
元旦假期,通常也是家庭(或家族)聚会的时候。每逢此时,很多爸妈不但会给孩子换上新买的漂亮衣服,更期待孩子们能在众人面前有礼貌、不怯场、懂事能干,给自己挣个面子。
不过,鉴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和人际社交中的“交换原则”,爸妈们总是从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开始,通用的句式多为“你看XX这孩子,越大越懂事,成绩好不说,还是班级的中队委,将来就是考北大清华的料儿,你们夫妻啊,福气在后面呢……”
而在别人夸奖到自家孩子的时候(对方可能也是出于礼尚往来),立刻回以类似于“这孩子不能夸,别瞧TA今天看着乖,其实平时可淘气了!”“学习成绩比起你家的XX来,差得多了,我们都快愁死了!”
顺便再用恨铁不成钢的眼光白自家孩子一眼,嘴里说着:“你可要多多向XX学习啊!你瞧瞧人家多听话/乖巧/有礼貌/有出息!”
总之,一定要表达出“别人家的孩子千好万好,自家的娃差得远”的意思。
这种家族聚会上“直击心灵”的横向比较,只会让敏感、爱面子的孩子自尊心受挫,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拿出小恶魔的一面示人。
三
别把时间全占满
请父母记得,不管孩子多么配合,永远、永远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全占满!
这种“占满”,不仅仅指的是安排写作业、课外辅导班这种“正规”活动,也包括安排画画、看书、练字、跳绳等“业余”活动。
有的父母说,我们孩子上的很多培训班,都是在玩啊,运动、手工、烘焙这些本身就是玩啊!这话没错,但这不是孩子的自由时间。
放假的每一天,家长们都把孩子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没有一点儿支配权,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痛苦。
那么,自由时间以多少为宜呢?每天最少半小时,节假日应该更多。 在这个时间段,孩子想干啥就干啥,不要干涉,让孩子有权力安排自己的时间。
四
别用电子产品让孩子“安静”
节日的餐桌上,大人们好久不见,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畅聊家常,而孩子们吃饭基本上都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捡着爱吃的菜品猛吃几口、就再也坐不住了,不是围着餐桌追跑打闹,就是在包间内外进进出出……

很多次,我见到亲戚朋友为了短暂的“耳根子清净”,拿出手机、ipad丢给孩子玩,孩子们立刻三两扎堆儿盯着屏幕、目不转睛,世界随之安静了——大人们又开始不受打扰地继续吃吃喝喝、聊天儿吹牛。
电子产品的设计初衷就是吸引眼球,如果孩子经常被电子设备抓住眼球,不仅仅会伤害视力,强烈的感官刺激更能导致引发孩子注意的强度会越来越高。
到了上学的时候,老师上课的场景,完全不可能达到打电子游戏、看动画片的刺激强度,自然,孩子大脑中的注意系统就不会被老师讲课所激发,这也是造成上学后注意力不集中的隐藏原因。
所以,尽量减少孩子不必要的电子设备的使用,别拿电子设备当“镇静剂”,否则就是“饮鸩止渴”,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定向系统。
小 结
总之,假期陪娃不轻松,是对父母的智慧、意志品质和情绪控制的集中考验。希望我们都能轻松过关!
至于如何陪娃写作业,我的线上课程《辅导作业,好父母胜过好老师》(8讲)即将在1月份上线,到时候再细聊这个话题。
最后,祝大家元旦假期快乐!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融合效应:逃避责任的“遮羞布”
刻板效应:孩子啊,你怎么总这样?
塑造孩子的积极价值观,您需要做这两件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