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恶性伤人事件之后,父母和校方该做哪些危机干预?
2019/1/10 9:48:19王明姬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52篇原创文章,约3300字,大约需要8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从1月8日下午开始,一则消息就开始在网上疯狂刷屏:“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8日发布情况通报称,1月8日上午11点17分左右,宣师一附小校内发生一男子伤害孩子事件,其中3人伤势较重,嫌疑人已被当场控制。”

随后,各种细节信息纷纷曝光:
* 受伤的大约有20个孩子,事发当时正在操场上;
* 这些孩子多伤在头部,是被锤子砸的,重伤的孩子已进了医院ICU;
* 伤人的是学校里的一名校工,因劳务公司未与其续签劳务派遣合同而心生不满,为了发泄情绪,持手锤将多名学生打伤……

只是这一次,感觉特别心痛,因为太“近”了!
* 事发学校跟我在同一座城市,甚至就在同一个区,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
* 我的女儿也是一名小学生,她最爱课间去操场上蹦蹦跳跳;
* 伤人的不是外来者,而是每天在校园里工作、见面还会打招呼的校工……
这种“近”,让我感同身受,越发产生代入感。所以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我的手脚冰凉、头皮发炸,全然失了一个学者的冷静自持,那时的我,仅仅是一位受到了惊吓的母亲。
直到晚上看着孩子安心入睡,直到事发24小时以后,我才能平复心情,打开电脑,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建议。
思考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孩子?
翻开记忆,这些年儿童被伤事件时见报端,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南平实验小学的伤人事件。
当时,孩子们正聚集在校门等待入学,郑民生突然抽出砍刀,口里高喊:“他们不让我活,把我逼疯了,我也不让大家活。”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连续疯狂砍杀13名小学生,致使8死5伤。
在法庭上,郑某说:“我自己是学医的,知道用刀捅人的什么部位是最致命的。我都是直接捅心脏部位,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我要抓紧时间多捅几个。我都是一刀下去,就抓下一个。”
显然,这些伤人者有着很强的共性:都在生活遇上了挫折、都对社会心存不满、都是使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医生用刀、校工用锤)、都是指向无辜孩子最致命的部位(心脏、头部)……
伤人者的行为,一次又一次有力地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中的挫折-侵犯理论(如下图)。

当个体面对挫折的时候,可能会激发侵犯动机(“我很愤怒,我要发泄”),也可能会表现出退缩(“算了,认命吧!”);产生侵犯动机之后,个体可能会选择内向侵犯,也就是伤害自己,比如自杀、自伤、自虐,也可能会选择外向侵犯,那就是伤害别人。
一旦个体决定伤害别人,其实还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侵犯,“谁让我不痛快了,我就揍谁”;二是替代侵犯,“我打不过那个让我愤怒的人,但我可以欺负比我还弱小的来泄愤。”
显然,这些伤害孩子们的“暴徒”,在产生挫折感之后,选择了“替代侵犯”。
就像狗群里最落后的“力狗”,本来最想咬“领狗”,但他显然咬不着,于是就去咬最容易、也能咬得着的幼崽——未成年的孩子,结果真就咬得极其丧心病狂。
在这场惨剧中,孩子、家长、校方、伤人者、整个社会,五败俱伤。就在事发当晚召开的发布会上,西城区长鞠躬道歉,负责治疗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两家医院的负责人先后确认“受伤学生没有生命危险”。
可是,这一事件,不能仅止于社会舆论的谴责,不能仅止于官方的道歉,更不能止于受伤孩子的康复。
各种善后工作,任重而道远!
思考二:头伤易好,心伤难疗
所有人中,受伤害最大的,无疑就是那群操场上的孩子。无论是否被打伤,目睹惨剧发生的强烈刺激,足以让这些孩子多日被噩梦惊醒、甚至拒绝再去上学。
作为家长,我们要不要跟孩子讲起这些?该怎么讲?

首先,要跟孩子确认:任何话题都可以谈。让他们可以放心地在家中倾诉和发泄他们的感受,父母要先接纳受惊、恐惧、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再来进行安抚。
先把情绪“垃圾”倒出来,正能量才能住进去。有时候,一个温暖包容的拥抱,就可以安抚情绪,达到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其次,恢复孩子被破坏的安全感。从小,孩子们就被告知,家庭和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要小心陌生人。可这一次,是学校里的“熟人”作案,孩子的安全感被极大地破坏。学校,可能再也不是他们心中最安全的地方!
此时,要关注孩子的安全感修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学校的安全措施,比如保安、警卫、监控摄像等,也要提醒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先尽快逃离坏人,再向老师或保安求助。老师们也可以指导孩子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面对危机时,越是可以预先做好应急预案,越是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孩子也是一样。
第三,保持警惕,及时引入心理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每个孩子的心理弹性都不一样,从创伤事件恢复的速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心理弹性好,可以很快恢复。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突发性闪回、梦境中再现、重演性发作、触景生情式痛苦等,或者产生逃避和社交退缩行为,比如拒绝上学、不愿说话等,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PTSD一般在遭受创伤后数日到半年内出现,在此期间,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思考三:学校怎样才算有担当?
事发当天的晚上,朋友圈出现了一段视频,大概内容是校长给家长介绍情况,有老师出来呵斥家长不要录像。校长没有给家长道歉,只是说歹徒没有用刀子等等。好奇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一下这个视频。

其实在这个事件中,学校也是受害者。校方能在当天跟家长反馈情况,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出了这种大事,盖是肯定盖不住的,那么老师呵斥家长不许录像,就不仅仅是不合时宜,更显得冷酷自私!
因为这意味着,校方把自身声誉,置于受伤受惊的孩子、焦虑崩溃的家长、迫切需要知道真相的社会大众,之上!!!
怎样才是对学校声誉的真正维护?
怎样才算对孩子和家长的真正负责?
怎样启动学校层面的危机干预?
这才是校方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焦点!个人提几点建议。
第一,及时公布校方采取的处理措施,展现出积极的应对态度。信息不对称,只会进一步加重恐慌情绪的蔓延。
在当晚的信息发布会上,事发学校的一位领导仅表示,“犯罪嫌疑人和学校不存在任何矛盾纠纷”。
轻飘飘的一句话,似乎想让学校从这次的恶性伤人事件中,干净抽身。虽说人心难测,类似事件或许防不胜防,但是,这种“片叶不沾身”的态度,更显出校方的消极和推卸责任。
第二,由校方出资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对涉事的孩子、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危机干预,平复已经出现的恐惧情绪,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
同时,加强对涉事孩子的心理健康跟踪服务。不是仅止于一次的心理危机干预,因为PTSD可能会延迟发作,所以事发后的半年内,校方都要主动联系家长,做好定期回访工作。
第三,引以为戒,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并组织针对教师的专题培训。把负性事件的影响,努力向着正向去牵引。不仅要培训老师们保护孩子、应对危机的方法,更要培训老师们该如何回应其他不涉事家长的问题。

而网上流出的这一未经考证的截屏,据说是事发小学一年级某位老师与家长的对话,即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老师态度的敷衍和冰冷。
恐怕在这位数学老师眼中,一年级的口算,比那些在ICU抢救的孩子更重要、比教会孩子们关爱同学更重要、比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恻隐之心更重要!
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善良,才是对孩子最有力的保护!
思考四:要不要让孩子知道“太多”?
截屏中这位老师的一个观点,可能也说中了某些家长的担忧:“孩子们知道太多,是不是对心理发展不利?会不会引发模仿犯罪?”
我的看法是,没有人可以活在虚假的美好想象中。“没有谎言、没有暴力、没有冲突的零罪恶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出现恶性事件,这也是真实生活的一个部分,尽管它并不美好。
所以,我并不同意校方和家长对孩子们实施信息封闭、粉饰太平的做法,其实这也很难实现,因为孩子们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模糊了解一些信息,小道消息满天飞,可能是另一种隐患。
正确的做法是,借身边事进行机会教育:一是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智慧地面对恶行;二是要引导师生一起关心受伤同学,避免出现集体性冷漠;三是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恶性事件,树立是非观和善恶感。
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平,远比粉饰太平生成的玻璃心,更重要!
小 结
恶性伤人事件发生不到48个小时,各项危机干预措施,正当其时。而一旦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期,很可能就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祝愿孩子们早日恢复身心健康!也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帮助到我们身边的父母和孩子。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Dior等奢侈品店被疯狂打砸!数万人涌上巴黎街头抢掠!整个法国陷入一场集体歇斯底里……
旁观者效应:假如你也在那辆车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