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脾气坏、撒泼打滚让人愁,我给您开5个处方!
2019/2/25 7:00:00王明姬 姚兵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62篇原创文章,约3000字,大约需要7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处方一:不给孩子模仿暴躁表达的机会

     很多爸妈在面对一两岁的宝宝任性哭闹时,自己也变得焦虑、烦躁,忍不住对着孩子发泄情绪,事后又极为后悔。

     前不久我做网络直播课,有一个现场答疑环节。其中一位妈妈就说,孩子刚刚8个月大,可是经常莫名其妙大哭、不好好吃奶、半夜总是醒、一旦醒了就很难再哄睡;而自己白天还要上班,晚上困得睁不开眼睛还要照顾孩子,情绪一起来就忍不住打,打完之后自己又抱着孩子一起哭。

     她问我,这样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其实,7、8个月大的婴儿因为打屁股而留下心理创伤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这位妈妈不及时控制好情绪的话,很可能会养出一个脾气暴躁、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为突出的就是模仿能力,包括对身边熟人面部表情、情绪表达方式的模仿。

     曾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发生在她们家里的真人真事。女儿一岁多时,有一次不小心把家里的紫砂茶具打碎了,妈妈很心疼,一边拍桌子一边教训女儿,说到激动之处还会顺手轻拍她两下屁股,孩子愣愣地瞪着眼睛听,她知道妈妈不高兴了。

     这事儿过了没两天,女儿想出去玩,拉着外婆往门口走,外婆摆手说不去,谁也没想到,小女孩立刻瞪起眼睛开始拍打桌子腿儿(因为够不到桌面)、一边拍一边大声叽里咕噜,也不知在说什么,偶尔蹦出几个“婆”“坏”之类含混不清的字,还会绕到外婆背后用手拍打外婆的大腿(估计也是够不着更高处),活脱脱就是那天妈妈发脾气的“行为翻版”。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处方,是开给家长自己的——不要在孩子面前暴躁地表达情绪,不要成为孩子任性发火的坏“榜样”。因为,爱发脾气的父母,很难养出温和的小孩。

     处方二: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也是种常用的方法,当你觉察到孩子开始烦躁不安,比如身体扭来扭去、不耐烦的叫喊、丢东西时,就可以在TA发脾气之前使用了。

    

     可以用有趣的新玩具吸引TA,也可以给TA唱儿歌、听音乐,还可以讲故事、玩亲子游戏。

     比如,孩子在商场里坚持要买某个玩具,而家里有不少类似的,这时家长不要直接拒绝孩子,可以用惊喜的语气说:“你看你看,前面那个好好玩呀!”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一来,孩子很快就会将看中的玩具丢在脑后。

     不过切记,这种方法,更适用于2岁以下的宝贝。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从坚持的事情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事情或物品上。在注意力被转移之后,宝贝们也很容易忘记刚刚情绪上的不愉快。

     所以,面对一两岁宝宝的任性时刻,建议家长以疏导为主,适当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会更有效果。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要加强对生活节律的培养。如果作息不规律,本身就容易引起烦躁情绪,孩子会莫名其妙变得脾气暴躁。

     处方三:冷处理与诱导表达

     两三岁的孩子,因为自我意识越发高涨但语言表达能力尚有不足,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心意,所以在行为上表现得特别任性。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可怕的两三岁(Terrible 2,Horrible 3)”。

     处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要牢记“冷处理”和“诱导表达”的灵活运用。

    

     如果孩子乱发脾气、撒泼打滚,建议家长不当观众,采取“冷处理”,既不劝慰、也不训斥,可以把TA抱在怀里轻拍,也可以只是静静地看着TA,先让情绪发泄出来,绕开跟孩子的硬碰硬。

     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之后,等孩子哭声渐小、情绪变得平缓时,再使用“诱导表达”的办法,让孩子试着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和想法。教会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首先要让TA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学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认识情绪和梳理情绪的过程,经过语言表述,就有了控制管理情绪的可能。

     等孩子表达完需求、宣泄完情绪,家长再来解释不能满足TA的原因。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发脾气没用,好好商量更容易实现愿望,让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继续哭闹下去,也是无济于事的。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舍弃发脾气这种“没用”的方式,去探索其他满足自己需求的做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2-6岁的孩子,既可以引导他们控制情绪、学着制怒,也能强化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养成不乱发脾气的好习惯。

     处方四:读懂孩子的心理变化

     还记得上次文中那两个别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吗?

     阳阳每天早上总赖床、三催四请也不起来,是因为TA在班里被小朋友欺负,还有人给他起外号,因为不想去学校面对这一切,所以才磨磨蹭蹭。

     而另一个皓皓是觉得家人过于关心刚出生的小妹妹、忽视了自己,所以才通过在学校调皮捣蛋、行为出格的方式,重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哪怕这种“注意”的结果是自己天天被批评。

    

     6-8岁的孩子,正经历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明显转变,生活作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班级地位……各种烦恼纷至沓来。他们的情绪开始变得顽固自负,容易两极游走,一会儿特别乖巧,一会儿特别逆反,可以在学校里当个模范生、争强好胜,也可能回家就变成一个小恶霸,撒谎耍脾气。

     那是因为,他们开始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希望事事处处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蛮不讲理,而且很难忍受失败。

     知道了孩子这样的心理变化,家长们才能更为理智地对待孩子的发脾气。很可能,孩子在学校得到的挫败沮丧感,正是通过在家这个“安全堡垒”里的各种“任性”行为,得以宣泄、释放。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要对这些“小脾气”多些理解和包容,更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扮好“知心爸妈”的角色。

     处方五:适度惩罚

     当耐心教导搞不定“熊孩子”时,适度惩罚也是一种必要手段。

     有的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家长既不要追着喂,也不用大声吼,过了饭点收起所有食物,只提供水。不用多久,孩子就会意识到饿肚子的滋味很难受,以后自然会认真吃饭。

     呵斥、体罚,不是惩罚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惩罚的最佳方式。

     实施对儿童的惩罚,可以从两个思路入手:第一,拿走TA想要的,比如不买乐高玩具或漂亮衣服、周末不去游乐园玩、取消看动画电影的安排等;第二,给TA不想要的,比如自己独处10分钟、看完一本不喜欢的书、吃完一份不喜欢的蔬菜等等。

    

     当然,有的孩子被惩罚时,又会开始新一波的哭闹撒泼。这时,请大家参照适用刚刚讲过的处方三,待其情绪宣泄之后,再坚守原则执行惩罚。这,其实是考验父母的时刻!

     另外,别忘记惩罚之后的情感安慰。可以在惩罚结束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温柔的亲吻,用行动告诉TA,“虽然惩罚了你的行为,可是我依然爱你。”

     这个办法,适用于14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挑战权威、寻求独立的心理需求。父母越是惩罚,TA越是摆出一副无所谓、你随便、爱咋咋地的样子,不再轻易让父母看到自己痛哭流涕的狼狈样儿。

     小 结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智慧的父母,总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阶段,弄明白他们“较劲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来商讨应对之法。

     不暴躁强硬、不迁就心软、不冤枉委屈,这三个“不”,知易、行难。

     新的学期刚刚开始,祝各位爸妈天天血压稳定、日日满面笑容!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书名:《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姚兵

     定价:46.8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不同年龄的“任性”,背后原因大不同!

     拿到成绩单,这位妈妈意识到,问题大了……

     融合效应:逃避责任的“遮羞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