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面面观(下):一场集体跳槽引发的思考
2019/3/4 7:00:00明姬心理工作室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264篇原创文章,约1900字,大约需要5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一场集体跳槽

     C女士与公司签订了3年期聘用合同,合同到期日是2018年6月。公司的HR在2018年2月时曾询问部门领导B,领导B表示同意续聘C女士,并发邮件请示自己的领导A,但迟迟没有得到领导A的回复。

     后来,领导B离职了,由领导A直接管理团队。

     为了得到续聘一事的明确答复,C女士特地找到领导A。但是领导A说自己也即将离职,对C女士的续聘不方便处理。果然,没过多久,领导A也在5月底离职了。

     6月份,终于来了。由于HR部门未得到领导A关于续聘的正式回复,按合同要求,C女士不得不在合同到期后离职。

     离职前,C女士对于领导A的消极不作为意见很大,对于公司的冷酷无情感受颇深,先后找各位团队成员诉苦。

     同事D、E、F跟C女士共事很久,感情很深,一方面对C女士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对公司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一个月后,跳槽到同业公司的领导B开始对原下属伸出橄榄枝,于是D、E、F三个人一商量,集体跳槽,跟随B领导而去。

     显然,这也是一次典型的群体思维事件,几位同事出现了“群体极化”行为。

     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

     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认为集体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大家不一致的信息都被忽视。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效应,亦称“冒险转移”,指在群体决策中表现出一种极端化的倾向,即群体决策比起个人决策,或者极为冒险,或者极为保守。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要求被试考虑,是接受无风险、没兴趣的工作,还是接受有风险、有兴趣的工作。先让被试自己选择,再把自己的选择拿到群体讨论后,再次选择。

     结果发现,被试如果原来选择的是比较冒险工作,经过群体讨论后,他的选择会更加冒险;而如果他原来的选择比较保守,则在群体讨论后更加保守。换言之,群体决策更加极端!

     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极化?

     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信息影响;二是社会比较。

     所谓信息影响,是指在群体讨论中,每个人都支持自己的观点,当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时,就有越来越多的论据被用来支持群体观点,随之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员支持,群体成员也越来越相信群体观点的正确性。

     所谓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原以为自己的意见比其他人更好,结果在群体讨论中发现,自己比起别人还有很多不足。为了证明自己有贡献,个体会提出更为极端的建议,来补充群体决策,于是就发生了观点向极端的转移。

     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原因常常是一起出现,甚至相辅相成。此外,责任分配、群体压力、文化背景和群体领导者等因素,也会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情绪,群体极化“助推剂”

     群体极化,并不仅仅发生在人数多的大群体,实际上,各种小团队也经常会发生。比如开篇的案例中,只有三个人(同事D、E、F)也产生了群体极化现象。

     在这个案例中,一方面,同事D、E、F出于对C女士的同情,共同的情绪导向提高了三人小群体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个人对公司原有的不满情绪,在三人小群体的情绪宣泄和彼此交流中不断发酵,导致D、E、F对公司的态度慢慢向着极端的消极偏移,最后携手离职而去。

     在这场集体离职中,同情和不满两种情绪,成为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助推剂”。

    

     对管理者的启发

     现实生活中,群体思维是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角度来看,群体思维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凝聚力,约束群体行为。如果没有“群体极化”,许多重要的社会价值至今难以实现,比如公民权运动、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

     从消极角度来看,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成员常盲目跟着群体发声,做出更极端、更不理性的决定。事后细想,可能自己也并不认同。

     所以,在管理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控制群体极化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管理者,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在群体决策时,坚持公平原则,认真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在每个人刚陈述完意见后,先不做出评价。

     2、鼓励批评性意见,在别人的评论中发现自己的缺陷。

     3、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小组讨论后,再群体汇总意见,更容易选择合理方案。

     4、旁观者清,局外人的头脑更为清晰,欢迎外部专家提出批评意见。

     小 结

     在越来越强调合理决策和群体协作的今天,我们连续发了3篇与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有关的文章,就是希望引起各位管理者对这一现象的重视。

     希望这个小系列,对您有所启发!

    

     ----------------------------------------------------------------

     作者简介:

     龚履中,寿险从业人员

     范巧玲,北京东方金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渠道总监

     鲍春桉,佳垣文化总经理

     张启琳,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业务应用支持经理

     邵 宇,中诺德(北京)汽车技术公司营销传播专家

     刘同丽,PPC传播董事

     (以上为王老师在中科院心理所2018级研究生班的学生,文章经王老师修改后发表)

     --------------------------------------------------------------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书名:《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姚兵

     定价:46.8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群体极化面面观(中):群体凝聚力高,这也错了?

     群体极化面面观(上):上下齐心的公司有猫腻?老实的民工暴起伤人?这些有一个共因!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