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起不来了”:被殴打致死的孩子,逼我们反思该不该打孩子
2019/8/1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302篇原创文章,约3000字,大约需要7分钟阅读时间。

01
前几天,一则新闻让我的心狠狠地揪了起来。
海南万宁,父亲独自陪着6岁的女儿在出租屋里写作业,不停责骂女儿。
女儿忍不住,顶了几句嘴,父亲一怒而起,将女儿踹翻在地,先后抓起木棍、铁衣架、皮带等,狠狠抽打孩子的屁股、四肢、背部一个多小时。期间,女儿不停地挣扎、哀求、求救,可父亲依旧殴打不停。
直到他累了,停下了手,对躺在地上、浑身是伤的女儿不屑地说:“别装了,快起来。”
这时,小小的孩子用尽她全身的力气,说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爸爸,我起不来了。”
父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冲进医院急救室,就连看淡了生死、看惯了伤痛的医生,都忍不住对幼小身躯上的遍体鳞伤感到触目惊心。
医生抢救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救不回这个花朵般稚嫩的生命。经鉴定:女孩全身多发性、广泛性软组织损伤,引起创伤性休克死亡。

一个6岁小女孩,就这样在亲生父亲近乎虐杀的殴打下,活活被抽死了。她的最后人生记忆,是爸爸不断挥起、冰冷又火辣的皮带。
父亲真的这么恨这个孩子吗?
其实并不!据调查,这位父亲生活穷困,曾因抢劫入狱5年,来海南靠打点零工赚钱,妻子也离家出走了。
生活的困顿和不如意,让他的情绪像一座火药库,而稚龄女儿的几句话,正好点燃了父亲的情绪,愤怒炸毁了理智,跟着陪葬的,是亲生女儿的生命。

02
我相信,很多朋友看完这个新闻,也会跟我一样,觉得胸口发闷、眼圈发涨,一口郁气堵在那里,上不去也下不来。
可能,很多人会指责这个父亲:虎毒尚且不食子,这个父亲连禽兽都不如!
可能,很多人会怜悯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太可怜了,摊上这样的家庭,无辜丧命。
可能,还有人会谴责那个母亲:日子过不下去,你就一走了之,怎么就不想想留下孩子怎么办?太没有责任感了!
最令人心碎的是,父母殴打儿童致死的惨剧频见报端……
- 2010年,在西安某商场工作的刘某,得知9岁的儿子有一门功课只考了70分,当晚,将儿子毒打致死。
- 西安长安区一对夫妇怀疑8岁的女儿从家里偷钱,顺手抓起拖把、棍子、擀面杖,活活将女孩打死。
- 杭州一名11岁的女孩,因为抄作业,父亲将她的双手反绑跪地,接着用绳子抽打她娇小的身体,一鞭又一鞭直到女孩断了气。
- 山东,11岁的女孩因为回家稍晚,母亲一把揪住她的头发,用脚不停地踹、用擀面杖不停地打,女孩就这样被硬生生打死。
父母这份职业,不需要任何的考核,就能直接上岗,而且终身不能辞职,这,也正是其可怕之处。

当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冥思苦想如何提高陪伴质量的时候,还有很多孩子得不到父母健全的爱,甚至还要遭受来自父母、监护人非人虐待。
03
其实,孩子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有位妈妈逗趣地问一个5岁小男孩: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个小淘气呀?
孩子瞪着大眼睛,认真地回答:我坐在天上的云朵往下看,看了很久,觉得你会是个好妈妈,所以,我就来找你了。
多暖心的回答呀!孩子将生命交付于我们,是一份如此厚重的信任,他们一出生就无条件地相信自己会遇到好爸爸、好妈妈,直到一次又一次的呵斥、怒骂、甚至殴打,改变他们最初的信仰。
不是孩子让我们失望了,而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很多时候,让孩子失望了……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说,真好,我就从来不打孩子,我家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可惜,孩子有点不太听话……
也会有朋友说,这些都是极端案件,难道孩子都不能打了吗?很多时候,他们是真的很气人呀,不打不管用!
那么,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呢?

这个问题,我曾被家长们问过不下百余次。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三问、三不打”,或许对您有所启发。
04
所谓“三问”,指的是在想打孩子之前,父母要问自己的三个问题。问完了,再决定打不打。
第一问:这件事是不是值得“打”?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们在不断探索了解外在世界、人际交往方式,所以犯各种错误几乎是必然的。试错,本身就是成长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分析错误的性质,来判断值不值得“打”。可惜,很多家长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激烈程度,来判定该不该打。
小华上二年级,与同学争夺课外读物,一使劲把对方推倒在地,书也撕破了。老师把小华爸爸叫到办公室一顿数落,爸爸觉得非常丢脸,回家就把小华狠狠地揍了一顿,屁股都打肿了。
事后,挨揍的小华才抽抽噎噎地说,那本书是自己先拿先看的,另一个同学非要抢,他才推了对方一把。
爸爸觉得很后悔,显然,这顿揍孩子挨得有点冤,是爸爸自己的情绪没控制住。
第二问:除了打,还有没有其他的惩罚手段?
打孩子,有点类似成年人世界的“死刑”,是对错误的最严厉惩罚手段,有时候,发挥其震慑力比真的动手打下去,效果更好。
比如,面壁罚站10分钟、取消零食、减少游戏和电视时间、取消周末出游计划,都是惩罚手段。
眼前的事情,是不是非打不可呢?
第三问:打完之后,该怎么善后?
通过“打”,孩子会知道父母对这件事情、这种行为的反对态度极为强烈,知道了家中不可触碰的底限原则在哪里。
但是,打,永远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打完孩子之后,批评教育、理解共情、沟通交流,才是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方法。

05
有些家长崇尚“不打不成才”,如果父母已经下定决心,要通过打一顿让孩子彻底“长记性”,那么,“打”也有“打”的技巧。
“三不打”原则,指的是父母在动手的时候,要牢记的三个“禁区”:
第一,不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时候动手,容易力度失控。
记得看过一篇报道,上中学的女儿早恋,父母很生气,不允许女儿再见那个男孩,没想到女孩很叛逆,一赌气就拉着小男朋友去酒店开房了。
第二天早上,一夜未睡、四处找人的父亲把女儿从酒店拖回家,简直气炸了,用高尔夫球杆狠狠地打女孩的屁股,结果导致尾椎骨碎裂,据说将来怀孕分娩时也会受到影响。
当情绪稳定、理智清明的时候,您依然觉得这件事需要用“打”来作为惩罚手段,那么,动手的时候也会更加克制,打一两下发挥震慑作用即可,不要让打孩子成为父母情绪宣泄的出口。
第二,不要往孩子身上的要害部位下手,容易重伤。
邻居家有个年龄差不多的姐姐,印象中她长得很漂亮,可惜眼睛是斜视,这严重影响了她找工作和找对象。后来才知道,她的眼睛原本是好的,8岁那年,父亲一气之下扇了她一个耳光,就把眼睛打出了问题。
头部、躯干部位的重要器官都非常娇嫩,一不留神受到重击,很可能留下终身难以弥补的创伤。
第三,不要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容易惩罚过度。
动手打孩子的时候,切忌不要顺手拿起东西就打,尽量不使用戒尺、木棍、皮带等“工具”。
因为使用工具的时候,我们对于创伤的严重程度、伤害力度的大小是没有直观感受的;相反,如果是用手直接打的话,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对疼痛也是感同身受,这样就不容易惩罚失当。

06
总结一下关于“要不要打孩子”的建议:
第一,孩子能不打就不打,打孩子只能说明家长找不到其他办法来应对这种情况;
第二,如果必须打,请慎之又慎地思考怎么打、何时打、为何事打?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再动手;
第三,打孩子是一种惩罚手段,而不是一种教育手段,更多地精力要花在打完之后的沟通善后上,真的做到“长记性”;
第四,一定要小心孩子的个体差异,“打”这一招,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见过因为挨打对父母怀恨在心,小小年纪就成了问题儿童、边缘少年的;也见过因为父母的千般呵护万般尊重而娇纵得无法无天、最后想管也管不了的。
同样,我也看过因为家庭尊重、信任、平等而出落得谦和有礼、落落大方的孩子,也看过因为管教严格而做事规矩、小小年纪就成熟懂事的。
所以,打也好、不打也好,因人而异,最好!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北大博士王明姬:第300篇原创文章,我想聊聊“海淀家长”与“顺义妈妈”
期末考试成绩出炉,痛定思痛,帮孩子找到最佳记忆模式,才是王道!
不少富裕家庭的孩子却爱"偷东西":这是什么心理?一篇文章说清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