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总失败,因为我们被、暗、示了?
2019/8/29 7:00:00王明姬 姚兵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310篇原创文章,约2300字,大约需6分钟阅读时间。

    

     最近,就有不止一位女性朋友跟我抱怨:不是说到了夏天都会瘦吗?这夏天都过去了,为什么我却越来越胖了?这不合理!

     作为一个“靠谱”的闺蜜,我先跟她们分享了一个与减肥有关的心理学实验……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一批大学生,对他们的身高、体重、自我评价加以记录,五个月后再次对这些指标进行重测,同时记录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对他们的评价。

     研究发现,当亲近的人说他们苗条的时候,他们更加愿意保持自己的身材,而当亲近的人表达“你该减肥了”的意思时,他们(尤其是女生)反而会变得更胖。

     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来解释。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个体在不自觉地情况下接受了含蓄或者间接的心理暗示,并且做出了符合暗示者期待的行为反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和信念,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钦佩或信赖之人的影响,并因此而改变我们原来的行为轨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暗示是对潜意识最好的操控办法。

     根据触发的行为后果,可以分为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显然,积极暗示指的是我们选择性地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展示出积极的行为结果。

     相反,消极暗示则会让我们受到负面影响,降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并且会出现负面行为结果,比如无法自控的越来越胖。

     前一段时间,我刚刚为一位漂亮姑娘做了心理咨询,她就是饱受体重困扰。身边的朋友都说她该减肥了,让她每天都很沮丧,可是在真正减肥的时候,又忍不住隔几天就想大吃一顿,再用催吐的方式把食物取出来。

    

     一段时间下来,体重不减反增,气色也是越来越差,心情无比烦躁,听到朋友聊天说起身材、衣服就想发火,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想出门。

     通过咨询,她才意识到,原来在内心深处她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瘦下来,因为她的家人都不苗条,妈妈也总是对她说:“瞎减什么肥,咱家人就是这种体型,再怎么减也瘦不下去”。

     被家人的语言暗示了,这才是她减肥不成的重要原因。

     警惕消极暗示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薄弱之处,平时隐藏不出,却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跳出来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干扰我们的判断,影响我们的行动。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变得疑神疑鬼、自责愧疚或者自我放弃,显得有些“小题大做”。比如,科学报道吃肉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有些人便一口肉都不吃,连鸡蛋、牛奶都不碰,这就是过于紧张、矫枉过正了。

    

     《古今医案》中提到一个人,叫朱洪元。有一天,他半夜口渴喝了很多水槽内的水,第二天却发现水槽内有许多红色小虫,于是他开始日日担心自己喝下的水中会有小虫,以致精神萎靡,最后病入膏肓,多方求医无果。后来,有一游方道士路过此地,诊治之后知道此乃心病,于是将红线剪成小虫大小与巴豆、米饭蒸成“药丸”给朱洪元服下。朱洪元见“红虫”排出,疑心渐消,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为自己的颓废懈怠找个理由,完成自我“欺骗”。个体在原定目标未达到后,心理上便会出现落差,为了躲避挫败感和内疚感、保护自尊,个体潜意识里开始对他人和自己进行“欺骗”。

     比如,减肥不成功的人,总会告诉自己和别人“我本来就是个胖子,喝水都长肉,就这体质,没辙”,以这样的方式减轻减肥失败的焦虑和压力。说的次数多了,连自己都相信了。

     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心理健康,增加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心理咨询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位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考前心烦意乱,无法进入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在咨询中了解到,她在成长过程中感觉父亲对她漠不关心,而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她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但她又是爱面子、争强好胜的性格,两种情感反复冲撞,最终形成了心理冲突。

    

     如何“破坏”消极暗示?

     一、用积极暗示对抗消极暗示

     对于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们可以主动地进行积极干预,方式上可以采用罗森塔尔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布特·罗森塔尔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给了老师一份名单,并告诉这位老师名单上的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他猜想或许这会改变孩子们的成绩,等到期末成绩出来,名单上的孩子果然成绩优异。

     实际上,名单上的姓名都是随机的,或许老师在知道他们“未来可期”之后给予了特殊的照顾,学生们也会积极地暗示自己“与众不同”、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成绩果然得到了明显提升。

     但应明确,积极暗示所带来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心理贬值法”

     美国心理学家苏尔茨在1981年提出了心理贬值法,即降低那些让自己感到不快乐、不轻松、很困难的事情在心理上的重要性,以达到一定程度上舒缓心理压力的作用。

     比如,有的朋友减肥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体重下降不再很明显,这时可以换个角度,看看自己的肌肉线条变好了、体型体态更加健康了、身体素质变得更棒了、心情也比过去阳光多了,这些都是好的变化,能够减轻“体重数字变化不大”的焦虑感。

    

     再比如,有些大学生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自己这个学期在学校社团经历了不少锻炼,还拿到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后者在毕业找工作时更重要,那么他就不会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佳而过于内疚了。

     当然,运用“心理贬值法”也要适度,在心理上给自己定个浮动标准,而不是无底线地给自己找借口。一旦过于依赖心理贬值法,那就成了新时代的“阿Q精神”了!

     三、情绪调整,建立积极期待

     美国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说过:当你能够接受人生最低谷,你一定会重新发挥自己的力量。人是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情绪是其中最不可控的内部因素之一。

     著名短篇小说作者欧·亨利所写的《最后一片叶子》中,描写了一位身患重病、不久于世的姑娘,以深秋窗外树上的叶子作为倒计时,静静地等待死亡,树叶就是她所剩不多的希望。

     日复一日,树叶凋零,最后一片叶子仍然在树上,直到她以此为信念熬到了第二个春天。后来,她去看了那片叶子,才知道那是被别人画在上面的。

     积极的情绪,可以建立积极的期待。哪怕遇到了命运的打击,再糟糕也不会比当下更难了。绝境反而能激发人的潜力,只要心怀希望、永不放弃,我们也会像那个小姑娘一样看到新的春天。

     最“开心”的减重法

     当我们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时,首先要对自己说“你可以变得更美更健康”,建立积极的自我期待。

     然后,每餐不与饥饿感做对抗,但要改变膳食结构,放松心情享受健康饮食,细嚼慢咽到七分饱。

     配合定期的运动健身,每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让汗水和多巴胺一起分泌,把压力和郁闷释放出去,心情开始飞扬。

     一段时间之后,您会发现,体重开始悄然下降,您再对自己说:“我就知道,自己一定可以!”

    

     “我做到”之前,首先是暗示自己“我能做到”。很多朋友都是这样瘦下来的。要不,您也试一下?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新书购买,请识别二维码

     管理心理学-做个会读“心”的管理者!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性别战争:始于印象,终于能力

     详解保时捷女司机心理特点:不“坑夫”才怪!

     寻找另一半时,鼻子比眼睛靠谱,因为“爱情”有味道!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