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两个多月,孩子学会做这件事,肯定终身收益
2020/4/9 7:00:00王明姬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354篇原创文章,约3700字,大约需要9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讲真,最近这两个月,一些家庭的亲子“战争”不断升级,还呈现出新变化——

     过去的线下课改成了线上课,过去的线上课还是线上课,每天从早到晚课程满满,父母工作还要等孩子的上课间隙;

     有的孩子只想玩、不想学,总要爸妈三番五次地督促,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上网课、写作业;

     一些视频课既没有互动、也没有约束,孩子看一会儿就走神了,家长得在旁边盯着;

     有的老师布置了很多任务,孩子边写边玩,一写就是大半天,慢吞吞的,逼得爸妈大声咆哮、甚至动手;

     磨磨蹭蹭写不完作业,常耗到10点多才洗漱,结果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

     本来平时辅导作业就容易擦枪走火,没想到疫情期间,孩子更惫懒、父母更抓狂……

     01

    

     除了对网课效果的各种吐槽、对生活丧失控制感的各种无力之外,很多父母发现,自己正在一天天地蜕变成孩子的“贴身奴仆”……

     前两天,好友伊薇实在憋不住了,微信语音跟我吐槽了一个多小时,满满都是抱怨:

     “天天上课,天天找东西!不是课本不见了,就是练习册找不到了,每天上课前十分钟,全家人跟着他一起四处翻东西、找作业本,真是上火又着急!”

     “这破孩子上个美术课,弄得客厅一片狼藉,画笔丢的到处都是也就算了,有的彩色土粘在地板上,我要用小刀一点点儿的刮下来,气死人了!”

     “现在说是在家办公,我哪有时间工作呀!光跟着孩子屁股后面收拾,一样一样归置东西,就累得快散架了。你不知道,只要两天不收拾,他自己的房间都下不去脚!”

    

     我相信,在疫情期间,一定有不少家长遇到了和伊薇差不多的困扰——如何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包括房间)整理得井井有条?

     02

     孩子们都喜欢随手乱扔东西,有时候,他们可以为了找到一个玩具,而把整箱玩具都倾倒在地上。当他们找到了心爱的玩具,呵呵,其他玩具依然被留在那里。

     物归原处,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活习惯,但大多数孩子都做不到、也不理解,房间里常常一片狼藉。

     有的家长看到散落一地的玩具和书本,会提醒孩子收拾,孩子也会答应说“过会儿再整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孩子很快拍拍屁股走人。

     如果你选择让他顺利“走人”,那么,孩子的承诺感和规则意识就会撕开一个细微而深刻的口子——即使承诺过了,也依然可以当作没说!

     有的家长一声长叹,默念着“我生的、我生的、我生的”,然后认命地当个老妈子,自己闷头收拾,每次打扫要花很长时间,但没过多久又被打回原形。因为孩子“恢复”混乱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整理”混乱。

     而这种任劳任怨的协助,会让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依然学不会整理东西,包括,整理自己的生活。

     有的家长直接开吼,“再不收拾好玩具,我就把它们全丢到垃圾桶,让你再也见不到!”

     然后孩子眼泪汪汪、满肚子怨气的开始边收拾、边抱怨,心里想着:“我想换个爸爸,别人的爸爸肯定不这么凶!”

     是的,不论家长采取怎样的做法,或提醒、或代劳、或吼叫,我们都希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简洁有序的环境。

     因为这样,不仅是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有秩序”的大脑。

    

     03

     如果父母自己没有好习惯,就很难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整理房间。

     原生家庭的环境,给我们身上打下了一道又一道深刻的烙印。如果家长自己从小没被教育过有规则的整理技巧,现在又是上班、又是带娃,家务整理不及时的情况,自然不少见。

     而孩子们看到父母不在意环境是否整洁,他也会自然而然地以为家里本来就这样,自己也是东西随便放一放,用的时候再找就好。

     所以说,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在童年。

     张丹和李贺是一对闪婚夫妻,当年不知怎么就看对眼了,认识不到2个月就领了证。可是真搬到一起过日子,张丹才发现,李贺是一身的邋遢毛病……

     一年365天从来不叠被子、不整理房间,不扫地不拖地不下厨、就等着吃现成的,脏袜子乱丢乱放、换洗衣服也是直接丢在洗衣机旁边,连主动更换饮水机水桶的意识都没有。

     更糟糕的是,张丹发现儿子开始像爸爸“学习”,不知何时也有了乱丢东西的习惯。

     她非常担心儿子变成丈夫的样子,最终在儿子6岁的时候选择以“离婚”相逼——如果你不能给儿子当个好榜样,就再也别想见着我们娘俩儿!

     李贺一看,这回事儿大了!那就改吧!

     当然,结果也是立竿见影——当爸爸开始在家里变勤快之后,儿子也慢慢有意识地整理房间了,物理环境好了,家人的心情也变好了!

    

     尽管,这位妻子的做法有点极端,但是,她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环境和好榜样的初衷,我还是非常理解并且认同的。

     04

     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也很难让孩子学会如何高效整理房间。

     如果不有意识地从小锻炼孩子,父母只会看到:

     生活中,再忙再累,家里的事情永远都是自己干,哪怕孩子已经成家立业,自已垂垂老矣,依然是收拾屋子、刷锅洗碗的那个人;

     工作中,孩子因为混乱无条理的习惯、得不到上司的重用和信任,将来他自己的小家也没个和谐安定。

     换言之,生活习惯乱糟糟,面对的人生也是乱糟糟。

     有的家长认为,作为父母最大的失败,是孩子无法保持房间清洁,或许这么想,一点儿也不过分……

     那么,该如何教孩子快速、彻底、有效地清洁整理房间呢?

     知乎上有个妈妈提到一句话,颇让人醍醐灌顶:

     一个位置只放一个东西,一个东西只有一个位置。

    

     05

     我曾经看过一篇国外的文章,发现了一个教孩子10分钟内收拾完房间的办法,很受启发,跟大家分享。

     整个过程很简单,只有五个步骤。请牢记,在每一步,对于儿童(丈夫也一样),最好给他们简单的选择。

     第一步: 整理床铺 (1-2分钟)

     先将一切杂物从床上扔到地板上, 这不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因为床比较容易清理出来,而且一旦床清理出来,容易使房间看起来更干净,让人感到初战告捷、欢欣鼓舞。

     第二步:把衣物全都放到床上(2分钟)

     等等,不是刚把床清理出来吗?

     是的,这时,地板上到处都是衣服、玩具、要保留的东西和准备扔掉的垃圾。所以,要先区分衣服和非衣服两类,让孩子明确地只做一件事:收拾衣物。

     请孩子保持专注、快速行动,两手都要用起来,目标是在两分钟内完成这部分任务。

     第三步:分拣房间内的物品(2分钟)

     用篮子、盒子或其他容器,分拣地上的物品,分拣原则只有一个:留在房间里,或者不留在房间里。

     把所有不属于这个房间的东西,比如勺子、瓶装果汁、宠物玩具等,放在门外等待随后一一放回原位。

     当我们缩小领域,只专注于这个房间内的东西时,我们就更容易在定好的时间里完成工作。

     重复这种方法,循环,直到地上唯一留下的东西是:垃圾。

     第四步:扔掉垃圾 (2分钟)

     将垃圾桶拿进房间,快速扔掉不需要的东西。当然,此时仍然需要扫扫地,但房间的清理已经基本完成了。

     第五步:整理床上的衣服 (2分钟)

     回到床边,干净的衣服收进衣橱,脏衣服放进洗衣筐或者直接丢进洗衣机。

     是的,我们完成了!整理一个房间,真的只需要10分钟。

    

     这个办法之所以简单易行,是因为它让孩子只在两三个不同的选项间做出决定:是或不是,留或不留。

     06

     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让孩子养成整理房间的好习惯,远比学会10分钟整理房间的技巧,要难得多。

     所以,我再给您几点小建议,以帮助孩子们从一次性行动变成持久行为。

     第一,请及时指导他们。

     很多孩子不是不愿整理,而是面对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不知该如何下手、从哪里开始。

     此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吆喝“快去打扫房间”,而是给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小的孩子。

     比如,明确地告诉孩子,先整理床铺、再整理书桌、垃圾可以直接丢在地上统一清理等等,让他们逐渐掌握清理步骤。

     再比如,反复告诉孩子,书看完后应该马上放哪里、脱下来的脏衣服放哪里、洗干净的衣服又该放在哪里,帮他们养成让房间保持整洁的习惯。

     第二,区别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

     让3岁的孩子学会使用家电,既危险、又不现实,但是,不管大小,都必须让孩子建立“一起做家务”的意识。

     3-4岁的孩子可以学习叠自己的衣服、整理鞋柜、定期给玩具消毒等;

     5-6岁的孩子可以学习如何铺床、把自己的玩具摆放整齐、帮妈妈整理客厅的杂物等;

     7-8岁的孩子可以学会独自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每天晚餐后洗碗扫地、晾晒家人的衣服并把它们叠整齐。

     其实,孩子们只需20分钟就可完成很多适龄的家务,与爸爸妈妈一起做清洁工作,也会让他们更有价值感、更有自信。

     第三,把清洁变成每天的游戏。

     首先,清洁和整理是每天都需要进行的练习,我们可以做个家务清单表,提醒孩子们每天固定的几项家务。每完成一项,就在任务栏旁边划个勾。

     其次,努力让清洁变得有趣。可以请计时器帮忙,记录孩子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或者和他们一起比赛。

     一点点的乐趣,都足以改变孩子们做家务“心不甘情不愿”的状态。

    

     第四,可以适当提供奖励。

     根据心理学的强化理论,当孩子们做出好的行为时,需要给予一些奖励,以维持好的行为。

     但是,奖励不必是钱或糖果,或者直接说,我个人比较反对使用金钱或物质(如零食、玩具等)作为奖励。

     因为出于德西效应,这些奖励反而会扼杀孩子做家务的内在动机,丧失从整理房间这一活动本身获得乐趣。

     建议给孩子一些精神或情感层面的鼓励,比如,在家陪孩子看一场动画电影,家里整洁舒适的环境、与父母一起开怀大笑的快乐时光,就是最好的激励。

     小结

     身为成年人,我们都意识到了规律的生活、整洁的环境、定期的清理,会明显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也会提升我们对自己的满意度。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那就自今日,帮孩子们从“扫一屋”,开始吧!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书名:《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姚兵

     定价:46.8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清明已至,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韩国“N号房事件”:26万+参与者为何集体缄默?

     离婚预约爆满:最近这两个月,我们想明白很多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