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拆分、后合并:京东金融替我们踩了哪些坑?
2020/5/19 11: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364篇原创文章,约2200字,大约需要5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寄予厚望的变革
2015年,京东金融正式宣告成立。
为了更好地“对标”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以业务驱动为导向,形成各金融条线的事业部管理模式,事业部老板通常为M5级以上、金融领域业务出身的专业人士。
2017年末,互联网金融监管日趋严格,京东金融开始侧重走“金融科技”的道路,试图以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附加值。比如:
以大数据底层风控手段为基础,为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客群定制金融产品;
通过中前台用户体验的优化,提升流量和转化率;
通过用户在金融平台和商品平台的交易行为,完成交易的交叉授信、提供附加服务等……

京东金融打算通过这些做法,实现三重目标:一是提升各垂直金融事业部的盈利能力;二是增加中后台研发人员的业务感受,降低用户体验方面的研发沟通成本;三是为5年以上员工适配更合适的岗位。
因为在京东集团有规定,旗下员工原则上不能在同一岗位工作超过5年;除晋升外,集团内的岗位异动可降不可升,异动后两年不涨薪。

突破口:业务细分
让我们来看看,京东金融到底变革了哪些内容?
第一,将原来的“财富管理部”拆分为证券、保险、财富三个事业部,分别针对券商、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其中,保险事业部与财富事业部均会涉及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第二,再将保险事业部拆分为B端和C端两部分,B端负责机构客户和经纪业务的对接,由原来的保险事业部总经理担任,而C端专司个人保险产品,提拔了一名在京东工作8年的中后台技术总监担任。
第三,B端保险事业部和C端保险事业部的总经理同时向VP汇报,不再增设中间层级;两个事业部由同一个HRBP负责人力沟通和管理。
第四,原保险事业部中,品牌市场的工作内容保持不变,同时负责B端和C端的品牌传播,但归属C端,只向C端总经理汇报。
第五,C端保险事业部单独设立设计岗、产品经理岗,但不单设技术研发岗。
第六,各金融业务线均以GMV(成交金额)为最终考核依据。所有员工50%的薪酬为绩效薪酬,承担GMV考核指标的子部门绩效薪酬与GMV达成率直接挂钩。


优点和问题一样多
京东金融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具备很多优点:
第一,细分事业部有利于发现各业务条线的短板,在专业金融领域更精更专地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合作推广,提高保险业务的盈利能力。
第二,更易于进行KPI的考核设定,发现组织内能力不足和经验落后的员工,便于人力资源统筹利用。
第三,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业务班底,吸引更多企业外部的细分领域人才,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也为内部中层骨干提供晋升机会,激活企业内生创造力。

不过,有得就有失。京东金融的这次变革,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细分各金融事业部后,依然会出现部分事业部业务交叉的现象,有可能造成事业部之间的恶性竞争和资源内耗。比如,保险公司的产品既有追求收益的万能险、年金产品,又有偏向保障的人身保险。而万能险归财富事业部、年金产品归保险事业部,但这两者在产的属性和目标用户群之间有较大重叠。
第二,C端保险事业部总经理由技术研发人员担任,本意是提升用户体验,但是新领导能力较单一、甚至不具备保险行业的基础知识,可能导致业务停滞、用户流失,造成“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严重后果。
第三,空降高管“才不配位”,导致严重沟通障碍,造成团队骨干流失,甚至会影响业务线存亡。
据了解,因为骨干人员的悉数离职,目前,保险事业部已被撤销,重新并入财富管理部,原C端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重新回归研发序列。

别指望一蹴而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涉及组织架构的拆分调整,那绝对是一场大“地震”——有能力和野心的员工会脱颖而出,但也会出现上位者“捧杀”昔日队友、跨部门恶斗的乱象。

而一旦组织变革失败,不可避免要进行二次、三次后续调整,将会大大降低决策层权威和员工稳定度。
所以,对于这次的京东金融变革,我们建议的“补丁措施”如下:
第一,以金融人才为主、研发人才为辅,实现业务规划。京东金融走的是金融科技的路线,而金融科技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业界层面,都已经实现了“金融为本,科技为辅”的观念统一。
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应该遵循这种顶层业务逻辑。
第二,加大跨领域交叉培训,降低沟通成本,适应市场变化。对中后台研发人员进行金融合规培训,增强金融素养;对金融专业人士进行基础技术方案的培训。
毕竟,研发不懂业务、业务不懂技术,这种情况,常见、又危险。
第三,内部高管从副职开始“轮岗+考核”,给足胜任考察时间。轮岗有助于加强内部互动,培养全局性战略思想,同时可以避免一些高管拉帮结伙、“拥兵自重”,规避人才集体流失风险。
第四,根据岗位职责匹配度找人,高管到岗后也需试用期。建立明确的考核目标、时间周期,业务部门内安排带教老师,HRBP配合考核。
小结

永远,别指望变革可以一蹴而就!
每一次组织变革同时,都要紧随着一系列外围支撑措施,方能保证变革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京东金融的教训,发人深省。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组织变革中,都能躲开这些“坑”!
作者简介:
李 冰,资深财经媒体出身,现就职于某高科技制造企业品牌部
刘维玮,财税教育培训行业HR负责人
付致嘉,中国生物旗下某药企任HROD
张 萌,从事婚恋咨询服务行业
于彦萍,从事房产金融服务行业5年
(以上为中科院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课程研修班的学员,文章经王老师修改后发布)


新书购买,请识别二维码
管理心理学-做个会读“心”的管理者!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矫枉过正,喜忧参半:教育机构的绩效变革,或许与每个家庭都有关系
两个中国人在美国建立的“乌托邦理想国”
你心中最有远见的CEO,是他吗?
点击在看,让知识流行起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