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PUA最擅养出“乖孩子”, 谁能听到他们无声的呐喊?
2020/7/2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377篇原创文章,约3200字,大约需要8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01

     家,真的会伤人

     小贝已经是个青春期少女了,可一直生活得很不开心。

     因为,这个家,从来不是她心灵栖息的港湾。

     从小,父母就偏爱其他兄弟姐妹,她夹在成绩出众的哥哥和擅长跳芭蕾舞的妹妹之间,是一只名副其实、无人关注的“丑小鸭”。

     在家里,父母光明正大地用双重标准对待孩子们,他们总是毫不吝啬地称赞哥哥和妹妹,可一见到小贝,就变成了指责和否定,说她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孩子”。

     妹妹乖巧嘴甜,很会撒娇哄父母开心,总在人前表现出对姐姐的尊敬,可背后却喜欢欺负姐姐、抢她的东西。姐妹俩共用一个房间,里面摆满了各种娃娃,大部分都是妹妹的,只有少数几个属于小贝。

    

     每次两姐妹争吵,妈妈都只听妹妹的一面之词。一句“你应该让着妹妹”,让小贝这些年无奈又委屈地忍下所有指责、接受处罚。

     有一次,小贝又和妹妺吵架了,妈妈让小贝道歉,可小贝拒绝了,于是,她受到了更大的惩罚——妈妈以小贝不听话为由,把属于她的甜点分给了哥哥和妹妹。

     这件事让小贝的自尊心完全崩塌,她再也不相信世间有公平可言。

     02

     学校,也非一方净土

     小贝有个愿望,就是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可惜,她没有朋友。

     戴着高度近视镜的小贝比较胖,总是自卑地低着头,常被同学取笑为“丑女”、“傻瓜”、“女同性恋”,被小团体疏远孤立,甚至午餐时都没人愿意和她坐在一起吃饭。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我?”

     “因为你长得丑!”

     这样的答案,让她感觉悲伤又压抑,变得更加自卑。

     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小贝努力当个乖学生,服从学校一切要求。可她并不聪明,成绩也仅是中等,并不符合班主任心中“好学生”的标准。

    

     有一次,小贝发现班长在考试中作弊,马上报告了班主任,可惜老师并不相信她的话。被举报的班长反而联合同学们一起欺负这个“爱打小报告的叛徒”,趁着老师上课写板书,很多同学丢纸团打她。

     小贝忍无可忍,把纸团塞在吸管里吹向欺负她的同学,却让回过身的老师抓个正着。老师气坏了,通知小贝的家长来学校。

     妈妈来了,她对小贝的行为感到羞愧又丢脸,当着同学和老师不停地批评她,全然不顾女儿的自尊,甚至说出“当年要是没生下你就好了”这种话。

     没人在乎小贝受到的伤害,父母、老师、同学们的否定,像病毒一样侵蚀内心,小贝终于撑不下去了,留下一张遗书,跳楼自尽。

     在遗书上,小贝写下了她的重重疑问:

     “为什么你们生下我、却又不爱我?”

     “为什么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恶意?”

     “为什么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人喜欢我?”

     被家庭和学校联手伤害的遍体鳞伤的小贝,就这样,用生命划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03

     省心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我接触过一些父母,他们会很骄傲地说“我家孩子很省心,什么都能自己做”。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的心总是一颤——

     因为,孩子,本该在跌跌撞撞的试错、改进、再试错、再改进的过程中成长,他们不该那么“懂事”!

     家庭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就像植物生长需要必要的养分,儿童成长也需要必要的情感滋养。

     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情绪反应,对孩子的诉求表现得漠不关心,那些反复经受冷漠疏忽等“精神虐待”的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逃避心理,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比如,自发地代替父母、给自己关心和照顾。

     不吵不闹不折腾,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解决问题,看上去极为懂事,就是这些“省心”的孩子,其实最令人心疼。

    

     因为,他们的内心缺少安全感又极度压抑,长大后更容易形成缺陷人格,比如,易冲动、强攻击性、难以控制情绪、强烈的羞耻感和自卑感等。

     04

     家庭PUA,处处可见

     根据某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79.6%的虐待行为发生在家庭中,施虐者81%是父母,受虐待的儿童中有52.7%是小学生。

     在虐待类别的统计上,放任以37.7%名列第一。其中,放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精神虐待(30.1%)、肉体虐待(26.1%)、性虐待(5.1%)以及遗弃(1.1%)。

     前段时间,因为“北大包丽事件”,PUA一词,被全民热议。

     PUA,全称Pick-up Artist,本意是搭讪艺术家。这个词原本用于两性关系,其核心手段是精神操控和精神虐待。

    

     如今,PUA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家庭PUA在中国并不少见。

     但因为标准模糊,精神虐待的恶果不能直观体现在身体上,导致很多父母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孩子造成了虐待的事实。

     就像小贝,她遭遇的就是家庭和校园的双重PUA,但是以家庭PUA为主。

     在家里受到父母的不公平对待,小贝也曾多次反抗,可当身边最亲近的人反反复复对她说,“你是个多么糟糕的孩子”,这样持续的嘲讽、打压和否定,足以摧毁一个青少年的自由意志。

     在躲避“精神虐待”上无能为力的孩子,只好选择绝望(如小贝),或者学会屈服。

     他们学会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努力迎合别人喜好的乖孩子,或者将自己被忽略的现实正当化,将父母对自己的不关心归结为自身问题,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关爱。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象,会倾向认为自己不好。

     ? 因为我不好,所以父母责骂我是应该的;

     ? 因为我不好,所以父母的命令,我应该必须服从;

     ? 因为我不好,所以我根本没有反抗的资格;

     ? 因为我不好,只有绝对服从和忍让,我才配得到别人的爱。

     如此,家庭PUA得以奏效:得到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05

     做孩子的心灵药箱

     家,本该是让人安心依靠的地方,是孩子抵御外界冲击最有力的保护层。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做个属于孩子的“心灵药箱”,及时为受创的幼小心灵敷药、包扎、疗伤。

     第一,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父母“镜像”的力量。

     除了料理孩子吃喝拉撒、协助孩子接受教育之外,及时回应孩子日渐成熟的心灵,也是父母重要的日常职责。当孩子在外部世界感到惊慌、欢乐、害怕、悲伤等各种情绪时,父母要像“镜子”一样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与他们情感共鸣。

     这种反应就是“镜像”,即通过父母的镜像感知、同频共鸣,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认同感,抚慰在家庭之外受到的伤害,也能随之提高自我觉察力和自尊感。

    

     第二,父母的爱和关心,是治愈伤痛最好的良药。

     在学校,孩子能结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也会面对新危机。

     除了极个别的人,绝大多数孩子在求学期间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过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伤的经历。

     有些负面经历持续时间较长,比如,人际关系不好、对成绩担忧、对长相自卑,以及不适应寄宿生活等;

     有些负面经历则相对短暂,比如,上课尿裤子被同学嘲笑、演讲比赛忘词面红耳赤、被老师当众批评得羞愧难当等。

     这些或大或小的生活琐事,会给儿童的心灵留下或大或小的伤痕。

     一般来说,在创伤事件发生的当下,只要父母帮助孩子及时疏导情绪,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那些创伤就不会再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与其花钱让孩子长见识,不如先花时间与孩子沟通情感。

     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创造各种机会, 花大价钱送孩子参与国内外各种夏令营冬训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新鲜事物、开拓视野、积累经验。

     但诸多研究结果证明,比起环境带来的多样刺激,亲子间的感情交流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强度和情绪控制力,才是对青少年大脑的分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无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冷漠对待他们的精神诉求,等同于在身体上直接殴打和虐待,甚至结果要比身体虐待更严重——

     孩子感觉更加空虚孤独, 羞愧感进一步加重,内心世界歪曲变形,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错误认知,然后变成长久存在的心理创伤。

     所以,花时间沟通情感,比花钱长见识,更重要,也更经济实惠。

     可惜,很多家长宁愿选择花钱,也不愿选择花时间、花心思。

     忽视孩子“真正需要的”,只给他们“我们愿意给的”,这样的育儿方式,不也是另一种“忽视”吗?

    

    

    

     孤独感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抚慰。

     在多数孤独的人生时间里,唯有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温馨时刻,让你感到自己不再孤独。

     对于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孤独感是比窘迫感更大的敌人;而父母,应该是孩子对抗孤独最坚定的战友。

     无论我们是否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我们已经是了;

     无论孩子是否品学兼优,我们都希望他健康成长;

     无论孩子将来是否事业有成,我们都期待他们生活幸福。

     这,就是一颗为人父母的初心。

     愿我们始终秉持初心,做好孩子们的“心灵药箱”!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书名:《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姚兵

     定价:46.8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有多少成年人的伤,是在童年“日常琐事”中埋下的痛!

     因买东西吵架,夫妻竟把孩子丢路边4小时:为什么我们总在购物时争吵?

     联合国大会演讲、发动全校倡议、指出教材错误:小学生的惊人成长,潜藏“危机”之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