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的人后悔努力不够,67%的人后悔选错职业:你该让后悔变得“有价值”
2020/7/6 7:00:00王明姬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378篇原创文章,约2500字,大约需要6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01

     人生至此,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有人说,后悔少年时没认真读书,现在才狠抓孩子的学习;

     有人说,后悔当年不听劝,嫁了个不爱自己的人,以致半生委屈也换不来对方的温情相待;

     有人说,后悔早几年没趁低价多买几套房子,现在还能靠收房租清闲混日子;

     有人说,后悔父母尚在之时没有多多陪伴,老人离世后才追悔莫及……

     是的,每个人都有“后悔”情绪。

     《温州日报》曾做过一项调查,询问老年人关于“后悔”的事,结果发现:

     72%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一事无成;

     67%的人后悔年轻时选错了职业;

     63%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

     58%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

     55%的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

     32%的人后悔一生过于平淡,缺乏激情;

     11%的人后悔挣钱太少。

     不得不说,关于人生种种,我们常“以为”自己作出了最好的选择,待时过境迁,却又后悔当初没有走另一条路。

    

     02

     一次,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去果园摘苹果,要求大家必须摘下每个人认为最大最红的那一个,且不许走回头路。

     等到大家出了果园,苏格拉底问他们,结果,每个人都对自己的选择不太满意——

     有人觉得自己第一次看到的苹果最大,可自己却想再走走看看,说不定后面会遇到更大的,结果就错过了。

     有人刚进园子便摘下了一个大苹果,可在后面却看到更大的,只能看着别的大苹果不停后悔。

    

     看来,选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事后诸葛亮”又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于是就难免出现后悔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后悔是一种针对自己的否定,貌似是否定过去的我,本质上是在攻击当下的自己。

     虽然,或多或少的后悔,人人都有;

     然而,总在后悔的人,会面对更频繁的自我攻击。

     任由大脑不停地想着犯下的错,“如果我当时没说错话就好了”“要是我早出门10分钟就不会遇上堵车了”;

     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如别人,“假如我有个有钱的爸爸就好了”;

     羡慕他人的工作业绩或生活方式,“要是前两个月能坚持每天在家锻炼,我就能像他一样有好身材了”;

     总要求自己做事完美,工作上出了一点纰漏,就担心某项任务会一败涂地;

     总觉得孩子“应该”可以考更高分数、有更好表现……

     这些攻击,这些后悔,让我们对当下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不但会极大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还会让内心追求完美的“我”越来越鄙视现实生活中的“我”,进一步强化自我排斥和自我否定。

     是时候停止用后悔情绪攻击我们自己了!

     明白后悔的“价值”,才能从后悔中“学习”。

    

     03

     艾克·哈特在《当下力量》这本书里谈到,我们必须“接纳”正发生的事情,学会不去抗拒和评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那些不好的事情中看到潜力或资源(积极思维),把自己从后悔情绪里拉出来,仔细思考可以做点什么来扭转局面。

     明白这一点,后悔,就是个有“价值”的情绪!

     有人说,让我接纳所有的破事?接纳自己的糟糕情绪?这太难了!

     其实,我们不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源自我们内在的不稳定,源自我们对自己的不够接纳。

     当我们抗拒当下发生的事情、认为那“不应该发生”、认为那就是个“错误”,就会陷在对那个事情的抱怨、害怕中。究其本质,是我们觉得自己缺少足够的力量,来面对不好的结果。

    

     小到一次塞车、孩子顶嘴,大到配偶出轨、客户流失、罹患重病,事情的发展只要稍微偏离内在期待,那些负面情绪,诸如烦燥、焦虑、恼怒、挫败、焦急、自责等,就会被引发。

     我们开始后悔懊恼自己,想着当初如果怎样怎样就好了(对内攻击)。同时,为了转移挫败感,重建对自己的肯定感,为糟糕的结果找个替罪羊,我们开始抱怨(对外攻击),抱怨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也可能是一种环境、一项制度。

     换言之,只要不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对象来承担“错误”,要么对内攻击,要么对外攻击。

     04

     几年前,有一次先生出差,我带着女儿周末去上课,下课之后坐出租车回家。没想到司机对路不熟,停在了距离家还有两个路口的地方。

     那段路是单行车道,我和女儿不得不下车,多走20分钟才到家。顶着大太阳走了没几分钟,我和女儿就满头大汗了。

     看着5岁的女儿走路热的满脸通红,我很心疼,走在路上一边自责当天我应该开车去上课,一边数落那个司机不认路为什么不早说……

     年幼的女儿突然笑着对我说:“妈妈你别着急,咱们好久没有晒太阳逛街了,正好走一走。而且多走一会儿,我中午吃饭肯定更香!”

     女儿的话,像一阵清风,驱散了我的烦躁。

     显然,女儿已经接纳了“顶着太阳多走20分钟”这个事实,而我却在极力抗拒——责备自己没有开车,就是对内攻击,而数落司机,就是对外攻击。

     最后还要多谢女儿的积极思维,我才得以从“后悔”中摆脱出来。

    

     批判,是最直接削弱内在力量的方式,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

     只有停止对当前事件的抗拒,学会和练习放下批判,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

     05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会有很多道德、标准、信念制约着我们,告诉我们应该懂事、善良、识大体、力争上游。

     这就是自我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由此而来。

     这本来没什么不好,但在遵循这些标准的同时,我们就需要压抑自己本身那个想自由、要舒服、为自己着想、有时爱恶作剧的那个部分(本我),自然就被这些规矩所绑架。

     只不过,有的人压抑的太狠、太久,本来的“我”被深深地压到潜意识中,压抑到我们自己都忘了,蜕变成一个过分懂事受礼的自己,行走于世间。

     很多人有个误区:用牺牲奉献就能换取别人的爱,如果没得到爱,那说明做的不够多,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意思。

     所以,他们会全力付出,不管做了多少都觉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好。做伴侣,如此;做父母,亦如此。

     结果,却陷入深深的压力感、愧疚感、自我否认、低自我价值感中,不可自拔。

    

     当我们敢为自己的生命争取更多东西,而不是将别人的喜好当成生活重心时;

     当我们将获得认可的方式,从外部转移到自身认可自己时;

     你就会发现,后悔这种情绪,很少来找你了。

     小结

     接纳已发生的事,是向外做功课;

     接纳自己,是向内做功课。

     有人说,经由后悔,你可以再选择未来,而非过去。

     有后悔感,并不可怕,因为,后悔可以——

     帮我们觉察内心的脆弱,

     助我们摆脱他人的评价,

     带我们探索未来的行为。

     而这,才是后悔的“价值”!

     王明姬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新书购买,请识别二维码

     管理心理学-做个会读“心”的管理者!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管培生计划,培育企业的“金种子”

     考核创新型研发人员:我太南了!

     百年公司再放管理“大招”:变革,没商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