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自控力,家长就该这么做!
2021/6/24 7:00:00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这是公号第420篇原创文章,约2400字,大约需要6分钟阅读时间。
记得戳蓝字关注我们哟!
当“内卷”成为一种教育界的现象,家长们自愿以战备竞赛的状态学习育儿知识,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科学普及。
然而,有些家长因为心理学知识体系不完善,容易出现“断章取义”、“舍本逐末”、“刻板套用”的情况,
于是,某些心理学知识被滥用了,
某些育儿理念被歪曲理解了,
某些家庭的孩子被父母很认真地——养、歪、了!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误会重重”的延迟满足实验。

01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
但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
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
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
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称之为“不等者”;
有些孩子很有耐心,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如闭上眼睛不看、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或讲故事给自己听……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顺利完成了“等待20分钟”的目标,称之为“延迟者”。

十几年后的追踪调查发现:
“不等者”更多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人格倾向;
“延迟者”较多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
而且,“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随后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02
很多爸爸妈妈知道这个实验后,立志要把孩子培养成“延迟者”——
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先写作业后看电视、先学习后玩耍,认为这样就是“延迟满足”了。

事实,恰恰相反。
在父母的强制命令下,孩子或是因为被约束被限制而闷闷不乐,
或是因为急于想出去玩,对作业敷衍了事、草草了事,
甚至会奋起反抗父母的“暴政”,宁愿不玩也不写作业,
事实上,这些孩子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提高。
于是,父母们开始大声呐喊:延迟满足的理论,一点都不管用!
殊不知,是父母自己误解、误读、误用了“延迟满足”实验。
心理学所强调的“延迟满足”,
是孩子在没有外界控制、约束、管制、监督的情况下,
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这才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因此,延迟满足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父母单方面主导的高压约束,而是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03
如何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很多父母发现,如果孩子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什么,孩子就容易养成性格急躁、不会等待、不懂珍惜的品性。
家长有必要对孩子从小进行延迟满足训练,通常,孩子可以在8岁前基本完成这一习得过程。
建议有四:
第一,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延迟满足方式
刚出生的宝宝主要是生理需要,当他们饿了、渴了,就会嗷嗷大哭。此时,父母可以一边回应孩子的哭声,“宝贝等一下,牛奶马上就来”,一边晚几秒给孩子喂奶喂水。既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表达,也不要一哭就立刻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等待。
孩子长到两三岁,需要也慢慢多起来,父母要学会先判断哪些属于合理需要,然后给予不同的延迟满足方式。
比如,孩子喜欢一台遥控车,父母可以建议等他过生日时再买,这叫推迟满足时间;
比如,孩子想要一辆自行车,父母可以请他帮忙做家务一星期,然后再买,这叫付出努力换取;
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珍惜。
切记,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不然孩子会觉得“等待”就是拖着不想买的借口。

第二,说明延迟满足的理由
说明等待的理由,有助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更加主动控制自己。
比如,孩子想玩秋千,可以告诉TA:“秋千是大家的,需要轮流玩,别人玩的时候,你在等,等你玩的时候,别人也会等。”
比如,孩子想要一件很贵的玩具,可以告诉TA:“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一起攒钱,等攒够了,再来买吧!”
很可能转个身,TA自己都忘了那个玩具。
当然,如果TA始终念念不忘,那就一起努力攒钱吧,顺便告诉孩子什么是“家庭账户”。
第三,冷静对待任性哭闹
有些孩子很任性,一旦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他们就会大哭大闹、甚至满地撒泼打滚。

请牢记“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原则问题决不让步。
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些东西并不是想要就可以马上得到。
如果他们从小不明白这一点,走出家门后遭遇的拒绝和挫折会更多。
如果孩子自己发现,“哭闹”并不是达成心愿的“利器”,
自然而然地,他们会改变态度,
要么等待,要么通过付出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第四,不吝啬表扬
当孩子开始主动地表现出延迟满足时,父母一定要及时表扬,使孩子觉得努力得到了认可,强化良好行为的再次出现。
孩子帮父母拖地、洗碗、做家务,
要表扬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
而不是说“我知道你这么做不过是为了买玩具”,
把孩子的行为贴上功利化的标签,只会让他以后再也不做家务了。
当孩子愿意等候、和其他小朋友轮流玩玩具时,
要表扬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也可以给一点奖励。

请切记,不要让孩子把“排队”和“奖励”建立联系,
否则,他就会为了得到奖励去排队,
而不是觉得排队是正确的。
小结
延迟满足的正确打开方式,您get了吗?
在生命的早期(比如6岁之前),我常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养育方式对未来的影响。
期待这篇小文能给你提供一些方法,喜欢的话请转发给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来抚养“小小等待者”吧!

作者简介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书名:《用得上的心理学》
作者:王明姬 姚兵
定价:46.80元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出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往日文章精选,请点击下方链接!
厌学情绪?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2021年教育神剧火了:三种家庭,三个妈妈,你更像哪个?
世界读书日特刊: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明姬心理工作室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