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建构与大讨论之四:中医经络与体表物理疗法作用机制
2021/7/16 18:00:00 石榴号

    

     张启明

     换个话题,介绍几个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张启明

     十二正经络属的六脏六腑是解剖学单位仔细十观察二正经的体内循行容易发现,在十二正经络属的六脏六腑中,肺、心、心包络位于横膈之上的胸中,脾、肝、胃、小肠、大肠、胆、三焦(可能是肠系膜、大网膜、小网膜,尚无定论)位于横膈之下的腹中,肾、膀胱位于腰脊附近,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同名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基本一致。

     张启明

     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有着不同内涵的脾肺肾肝心藏象学说中的五藏是功能单位,经络学说中的五脏是解剖单位。然而,藏象学说在论证五藏与五腑的表里关系时,以经络的循行为依据,如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行于上肢外侧后缘属小肠络心,故心与小肠相表里;经络学说在解释经络腧穴的治疗时,却借用五藏的功能,如针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能治疗心藏藏神功能异常的痴呆癫狂,针刺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能治疗肝藏藏血功能异常的半身不遂,可能是在偷换概念。

     水文波

     @郑敏麟今人即现代西方生理学虽然有稳态的概念,但只有局部的、微观的稳态,从来没有宏观整体的稳态模型。五藏生克是整体稳态模型,但五藏的本质有待探讨,搞明白后再说规律对不对

     于殿生

     那么,我先评论一下:十二经循行路线一部分是临床实践的结果,但大部分是人为虚构的。@张启明

     郑敏麟

     古人的五藏生克,与五行生克不完全一致,我前面已论述@水文波

     张启明

     藏象学说以五行(五藏系统)为理论框架,经络学说以阴阳(三阴三阳)为理论框架,两种学说虽然都有脾肺肾肝心,但内涵可能不一致。

     张启明

     经络的功能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五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号的通路。具有这种功能的人体结构可能只有神经系统和脉管系统。因为[表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人体的调节系统,其中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只有借助脉管系统才能发挥调节作用;[表情]神经系统与皮肤的表皮同源于外胚层,体表分布着大量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不同区域的体表通过神经系统和脉管系统与脏腑建立特异性关系是可能的。

     于殿生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之根据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九、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十二经循行路线、乃至相互顺接的内容,是通过临床所见、、猜测、艺术加工等形式,人为地编制而成,有的同仁认为相当于地球仪上虚构成的经纬线:1、如果说包着心脏的皮也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肝包络呢?而包裹心肺的胸腔、包裹胃肠的腹腔,则更不应该遗漏。2、胆囊不过是替肝脏贮存胆汁的一个囊,膀胱只是替肾脏贮存尿液的一个囊,自然不能与心、肺、肝等脏器“等同视之”。 3、“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 4、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脑,竟然不是一经。

     张启明

     经络研究的方法经络学说是古人解释施治体表部位,有效治疗体表或体内疾病的一种解释性理论。亦即经络是建立体表与体内联系的通道。如果我们不局限于经络的循行路线,而仅仅考虑体表与体内之间联系的通道,也许会是一片全新的天地。

     张启明

     体的感受器伸达于周围器官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形成的产生感觉信号的装置称感受器。人体的感受器有20种之多。

     张启明

     人体的外感受器(exteroceptor)分布在皮肤、黏膜、视器和听器,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痛、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伤害性化学物质等化学刺激。

     张启明

     人体的本体感受器(proprioceptor)分布在骨骼肌、躯体筋膜、骨和关节以及内耳的前庭器,接受躯体运动和平衡过程产生的刺激。

     张启明

     人体的内感受器(interoceptor)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接受来自内环境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及化合物浓度等。

     张启明

     中医物理疗法是指通过针刺、推拿、艾灸、刮痧、拔罐、放血等物理手段刺激体表,以达到治愈体表或体内疾病目的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相应地,中医化学疗法是指通过口服、吸入、灌肠、外敷、熏洗等手段吸收中药成分,产生化学作用以达到治愈体表或体内疾病目的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张启明

     表、里的内涵根据感受器不同,人体的固定结构可分为两部分:[表情]体表,由皮肤、黏膜、运动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组成,主要分布着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也分布着内感受器,是人体与环境联系的通道,传统中医称表;[表情]体内,由内脏、心血管、腺体和内脏神经系统组成,只分布着内感受器,定义了人体的基本功能,传统中医称里。从《系统发生学》和神经系统的进化角度看,体内是比体表更早分化出来的结构。

     张启明

     经络问题是中医最敏感的问题,因为太多的人投入了太多的精力研究她,但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我请了张维波研究员进群主持经络的讨论。

     张启明

     我先抛出观点供大家批判。

     张启明

     根据感受器不同,人体的固定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体表,由皮肤、黏膜、运动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组成,主要分布着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也分布着内感受器,是人体与环境联系的通道,传统中医称表;体内,由内脏、心血管、腺体和内脏神经系统组成,只分布着内感受器,定义了人体的基本功能,传统中医称里。从《系统发生学》和神经系统的进化角度看,体内是比体表更早分化出来的结构。

     张启明

     针刺引发的体表感觉 针刺可及的人体部位主要有表皮、真皮、浅筋膜、深筋膜、骨骼肌、血管、神经、骨膜和骨组织。刺破表皮、真皮、血管(起针时有出血现象)和骨膜时,被针者常有瞬间的刺痛感;刺至浅筋膜(脂肪)时,施针者常有针下空旷感;触碰神经时,被针者常有瞬间的触电感(游走性酸、麻、胀);刺至骨组织时,施针者常有针下触碰硬物感。如果是持续强烈的刺激,还可使酸、麻、胀、痛感受抑制,出现发木感,即针刺麻醉。

     张启明

     推拿引发的体表感觉推拿体表区域,可使皮肤的触-压觉和温度觉感受器产生触、压、热觉信号,也可使肌纤维(肌梭)和肌腱(高尔基腱器官)的机械感受器产生酸、胀觉信号,触碰神经可使人产生触电感。如以手按压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可让人有酸、麻、胀的触电感,并沿着前臂前内侧份迅速传向小指。

     张启明

     艾灸引发的体表感觉 艾灸体表区域,可使皮肤的温度觉感受器产生热觉信号。如果是强烈的热刺激,还可使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兴奋,出现疼痛现象。

     张启明

     刮痧引发的体表感觉 在体表局部刮痧,可使皮肤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信号,也可使皮下的肌纤维(肌梭)和肌腱(高尔基腱器官)的机械感受器产生酸、胀觉信号。

     张启明

     拔罐引发的体表感觉 在体表局部拔罐,可使皮肤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信号,也可使皮下的肌纤维(肌梭)和肌腱(高尔基腱器官)的机械感受器产生酸、胀觉信号。

     张启明

     放血引发的体表感觉 刺破体表的小血管引发出血,可使皮肤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信号。

     张启明

     小结,中医物理疗法作用于体表,产生的酸、麻、胀、痛、触、压、热、触电感大都是躯体感觉信号,木是这些躯体感觉信号强度的降低或消失。中医物理疗法作用于体表是不是仅限于这些躯体感觉信号?请教大家。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经典中医学的“经络”是个不可回避的大课题,涉及“臧象”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值得深究。这一关过不去,经典中医学理论将不完整。

     道法自然

     临床总结非常到位,如果在各位大佬带领下将中医的理论知识给数据化分析总结出来,那对中医发展绝对是革命性的发展。张老师能把这些细节总结的这么到位,值得我辈学习,共同努力[强][强]

     张启明

     谢谢。大家看,中医物理疗法作用于体表是不是仅产生这些躯体感觉信号?如果是,这些信号就是通过躯体感觉纤维传入中枢,引发相应的躯体感觉。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中医现代化的大前提是先把《黄帝内经》吃透,即使暂时不能完全吃透,至少把其理论的基本框架弄清楚。否则中医现代化可能再次出现“魂不附体”现象。愿意在合适的时间,与大家分享我们这边的研究成果。

     张启明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临床一线的针灸专家,对经络,经脉、经筋、经水有很多独到见解。可否先请您不急于发表,先围绕中医物理疗法作用于体表,是否仅产生酸、麻、胀、痛、触、压、热、触电感、木这些信号贡献智慧。后边再请充分表达您的学术观点[抱拳][抱拳][抱拳]。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关注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投入大约2000万人民币,再次启动经络的高科技研究。课题组将“间质通道”的水代谢路径作为“经络”来研究,实际上属于《黄帝内经》“经水”范畴。

     田进文

     @于殿生您确信真的读过伤寒论?我给您读一段:序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没有阴阳五行理论张仲景真的做不出伤寒论,伤寒论是临床医学的伟大创新,但他的底色仍然是元气阴阳五行理论!学术的传承发展不是为了数典忘祖的,甚至典都懒得数,张嘴就来!非欧几何是欧氏几何的拓展,有了非欧几何就了不起了,就可以抛弃欧氏几何了?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都和已知直线相交,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惊喜!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张启明

     [抱拳][抱拳][抱拳]非常有用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张启明

     应该加一个“冷”觉

     田进文

     @于殿生您确信真的读过伤寒论?我给您读一段:序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没有阴阳五行理论张仲景真的做不出伤寒论,伤寒论是临床医学的伟大创新,但他的底色仍然是元气阴阳五行理论!学术的传承发展不是为了数典忘祖的,甚至典都懒得数,张嘴就来!非欧几何是欧氏几何的拓展,有了非欧几何就了不起了,就可以抛弃欧氏几何了?过直线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都和已知直线平行,也可能是没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惊喜!

     张启明

     冷敷引发的体表感觉 冷敷体表区域,可使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信号。如果是强烈的冷刺激,还可使局部感觉障碍,出现出现发木感。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是不是:把体表限制在“皮部”?即“十二经络脉,皮之部也。”,皮部之下就不是“表”了,而是“里”。在《黄帝内经》中,皮部被确定为“络脉”分布的空间,即“分肉”筋膜之上。分肉筋膜之下的组织结构属于“里”。供参考[合十][玫瑰]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我们在研究《皮部》时发现《盐铁论》中有段描述:“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气不分。”供参考[合十][玫瑰]

     田进文

     @于殿生问您呢,还在群里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读没读过伤寒论?既不学习科学史,又不通读经典,在这里妄谈废除(阴阳)五行,明说了吧,本人就是不能忍这样的事,虽然张启明老师建议换个话题,但我还是要穷追猛打,中医被这样的观点害了一百年了,还想继续吗?门都没有!我其实是个纯西医心血管科大夫,但二十年前拿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博士学位,二十年来见过太多的试图否定阴阳五行的鬼蜮伎俩,今天更有遑论: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肿瘤,这无异于骂街:人是由一个癌细胞发育来的!

     张启明

     这是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抱拳]

     张启明

     我的依据是1.体表与体内感受器不同,2.体表进化晚于体内,3.皮肤、黏膜、运动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的疾病,如恶寒、发热、肌肉酸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曾经称内风,但用防风治疗),可能都通过解表治疗。

     张启明

     但更重要的是,有望找到体表体内的神经联系通道,为施治体表治疗体内疾病提供形态学基础。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在四肢躯干,刺激的深度不同,其反应也不同,所以古人分层,也分组织。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均分层。表的概念还是清楚的。

     张启明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认真学习[抱拳][抱拳][抱拳]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

     西医那边没有表里内外的概念。[呲牙][玫瑰]

     张启明

     西医的确没有,这是中医的发明[强]

     张启明

     中医物理疗法产生的治疗效应[表情]调节心肌的运动状态,如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张启明

     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运动状态。一方面增加局部的营养、激素、O2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另一方面输送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缓解局部的炎性反应。

     张启明

     调节内脏平滑肌的运动状态。如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治疗腹痛,加强肠道平滑肌蠕动治疗消化不良。

     张启明

     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如使下丘脑分泌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激素,改善生育、全形、气化、主水、卫外和主血脉功能。

     张启明

     调节外分泌腺的分泌。如促进口鼻黏液腺分泌缓解口鼻干燥,减少呼吸道黏液腺分泌避免呼吸道堵塞。

     张启明

     各位专家,请大家讨论,上述这些治疗效应是不是中医物理疗法的全部治疗效应?

     李茂春

     @郭松鹏:经络,经脉,经筋,经水这样研究才能逐渐理清经典名词背后的含义,逐步理清机理[强][强][强][强]

     李茂春

     中医这些名词不是玄化内容,都有具体解剖学定位,一个个理清了,中医原始理论体系就会自动复原。

     李茂春

     能够读经典想到这些内容,了不起!

     李茂春

     关注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投入大约2000万人民币,再次启动经络的高科技研究。课题组将“间质通道”的水代谢路径作为“经络”来研究,实际上属于《黄帝内经》“经水”范畴。———立论本身就出现了错误,把(经脉)和(经水)混乱了概念。

     李茂春

     为什么过去研究脏腑最后结论(废除五行)?也是因为一开始立论点是错误的,所以最后得出自我否定的结论。

     李茂春

     所以,在设计课题时,一开始是特别重要的,如果底层逻辑错误,后面的判断推理可能越走越远离底层逻辑。我们思考事情时一定要特别谨慎(不研究者无所谓)。

     水文波

     黄帝内经_经水_概念解析_王燕平.pdf(可在附件中查看)

     李茂春

     找机会谨慎讨论这一课题的(底层逻辑)

     水文波

     经络,经脉,经筋,经水此文可参考。经水是对经脉概念中血脉之外的组织液通道的描述,包括在广义的经脉概念中

     李茂春

     找到底层逻辑和底层机制,一定是大突破!

     李茂春

     为什么现在中医圈一般人不知道(经水)这个名词?只言经脉不言经水?经水比经脉底层逻辑和底层机制还要深。

     李茂春

     单凭推理想象无法进行,没有底层材料。

     水文波

     由于国内学者没有脉管外液体的概念,只好将经水理解为自然界的河流,其实这只是《内经》经水的一部分含义

     李茂春

     经典是这样描述,我说的底层逻辑:经水背背后结构机理是什么?

     张启明

     中医物理疗法的神经机制可能是躯体-内脏反射中医物理疗法产生的体表感觉,如酸、麻、胀、痛、触、压、热、凉、触电感、木是躯体感觉信号,借助躯体感觉纤维传到中枢。中医物理疗法产生的治疗效应是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发挥的作用。故中医物理疗法的神经机制可能是躯体-内脏反射。下面讨论躯体-内脏反射的形成机制或形态学基础。

     张启明

     易化/闭塞效应在神经反射过程中,如果若干传入纤维引起的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总和后未达到阈电位,此时突触后神经元虽未出现兴奋,但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加大,更接近阈电位水平,称易化(facilitation)效应。如果总和后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变小,更远离阈电位水平,称闭塞(occlusion)效应。易化效应和闭塞效应均是主动过程,都是神经反射的基本特征。

     张启明

     内脏神经元的两种异常状态[表情]来自病灶的内脏感觉信号较强,容易兴奋内脏运动神经元,如胃肠平滑肌痉挛表现的腹痛,呼吸道黏液腺分泌过多表现的咳痰量多,传统中医学称实证。治疗时需要使内脏运动信号减弱(闭塞效应),传统中医学称泻法;[表情]来自病灶的内脏感觉信号较弱,很难兴奋内脏运动神经元,如胃肠平滑肌松弛表现的食欲不振,唾液腺分泌过少表现的口干舌燥,传统中医学称虚证。治疗时需要使内脏感觉信号加强(易化效应),传统中医学称补法。

     张启明

     部分神经节同时具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 膝神经节和脊髓T1~L3、S2~S4节段对应的脊神经节既包含躯体感觉神经元胞体,又包含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生理状态下,躯体感觉信号只让躯体感觉神经元胞体兴奋,内脏感觉信号只让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兴奋。病理状态下,若来自骨骼肌和皮肤的躯体感觉信号较强,则不但能兴奋躯体感觉神经元胞体,还能兴奋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若来自内脏器官的躯体感觉信号较强,则不但能兴奋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还能兴奋躯体感觉神经元胞体。

     张启明

     五藏功能态势异常使体表与体内关系加强中医物理疗法可同时或连续地刺激体表,产生较强的躯体感觉信号,后者使膝神经节和脊髓T1~L3、S2~S4节段对应的脊神经节内的内脏感觉神经元阈值降低/升高,使来自体表或体内病灶感受器的内脏感觉信号更容易/更困难地使内脏感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来自体表或体内病灶的内脏感觉信号可使脊神经节内或脑神经节内的躯体感觉神经元阈值降低(牵涉性痛的发生机制)/升高,使来自体表感受器的躯体感觉信号更容易/更困难地兴奋躯体感觉神经元。故当五藏的功能态势出现异常时,体表与体内的关系会加强。

     张启明

     内脏运动神经信号产生治疗效应借助中间神经元,内脏感觉信号兴奋脑干内脏运动核、脊髓T1~L3(交感神经中枢)节段中间外侧核、脊髓S2~S4(副交感神经中枢)节段骶副交感核的内脏运动神经元。另外,内脏感觉信号还可传向高级中枢,通过高级中枢调控低级中枢的内脏运动神经元。后者产生内脏运动信号,产生治疗效应。

     张启明

     中医物理疗法的形态学基础图示

    

     张启明

     中医物理疗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应该有其形态学基础,也许躯体-内脏反射是机制之一,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证明或证伪它。跳出经络循行研究体表与体内的关系,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张启明

     体表病灶是指发生于皮肤、黏膜、运动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态势异常,传统中医学称表证。

     张启明

     体内病灶是指发生于内脏、心血管、腺体和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态势异常,传统中医学称里证。

     张启明

     局部治疗是指施治部位与被治部位距离较近,甚至是同一部位。高级中枢参与的躯体-内脏反射可能是局部治疗的机制,适用于体表病灶的局部治疗。

     张启明

     远程治疗是指施治部位与被治部位距离较远。低级中枢参与的躯体-内脏反射可能是远程治疗的机制,既适用于体内病灶的远程治疗,又适用于体表病灶的远程治疗。

     张启明

     体表敏感区治疗某一体表或体内病灶的中医物理疗法作用区域称该体表或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张启明

     体表敏感区的确认步骤(1)明确各体表区域的躯体感觉纤维换元的脑神经节、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脊髓节段。(2)明确各体表或体内病灶的内脏感觉纤维换元的脑神经节、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脊髓节段。(3)如果某一体表区域的躯体感觉纤维与某一体内病灶的内脏感觉纤维在相同的脑神经节、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脊髓节段换元,躯体感觉信号可在此易化/闭塞内脏感觉神经元,故认为该体表区域为该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张启明

     举例:胃、小肠、升结肠、横结肠的体表敏感区来自胃、小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内脏感觉信号,经腹腔丛、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脊神经节,止于T6~T12节段的脊髓灰质后角,来自体表的躯体感觉信号可在T6~T12的脊神经节和脊髓灰质后角易化/闭塞内脏感觉神经元,后者兴奋T5~T12脊髓侧角的内脏运动神经元,产生的交感神经信号经白交通支、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沿胃、小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血管周围的神经丛分布,能减少肠蠕动,降低肠壁张力,减少分泌,增加括约肌张力,血管收缩。故胃、小肠、升结肠和横结肠的体表敏感区为与脊髓T6~T12节段对应的体表。

     张启明

     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5 脾藏运化(消化吸收)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6 脾藏散精(转载)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7 脾藏统血(凝血抗凝血)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8 肺藏主气(呼吸)功能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9 肺藏卫外(防御)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0 肾藏主水(泌尿)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1 肾藏生育(生殖)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2 肾藏全形(成体)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3 肾藏气化(同化异化)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4 肾藏藏精(体液调节)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5 肝藏疏泄(支配内脏运动)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6 心藏藏神(产生精神活动)功能的体表敏感区

    

     图8-17 心藏主血脉(循环)功能体内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张启明

     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8 脾藏运化(消化吸收)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19 脾藏主肌肉(躯体运动)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20 肺藏主气(呼吸)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21 肺藏卫外(防御)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22 肾藏气化(同化异化)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23 肝藏疏泄(支配内脏运动)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24 肝藏藏血(支配躯体运动)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图8-25 心藏藏神(产生精神活动)功能体表病灶的体表敏感区

     张启明

     目前为止,我们介绍了五藏功能性质的固定结构,功能实现的流变结构,功能协同的调控结构,功能节律的执行结构和关系结构,表与里联系的形态学基础。即《中医形态学》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专家的关注和建议[抱拳]

     版权说明:“中医基础理论 | 创新建构与大讨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组织,相关内容授权石榴号整理发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石榴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