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 须加快补齐短板
2022/5/11 18:00:00 石榴号

    

    

     随着近年来我国养老工作的推进,老年人生活保障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的养老服务水平也稳步提升。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养老服务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近日进行的养老调查显示,提高养老普惠性、加大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创新居家养老服务形式、控制机构养老服务价格、加强监管养老服务质量、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的资金扶持力度、培养和倡导社会尊老敬老的好风气、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等都被寄予厚望。

     无论是中国经济时报养老调查结果还是受访专家,普遍建议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改革,以人为本,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需有所给的晚年安享生活。

     加快补齐养老从业人才短板

     加大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准入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有社会地位、有较高收入的职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中国经济时报养老调查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还较大。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安阿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而且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偏低,无法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健康养老”还没有落到实处,比如,未能实现健康照顾、生活照护不足、缺乏心理照护等。

     “未来,应逐步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应建立多元化养老人才的培育;提高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薪资待遇,关注其心理健康;加强社会对养老护理人员的认可;加强养老护理人员道德人文素养培养,在制度上提高道德素养约束力;增加后疫情时代下智能化养老措施。”安阿玥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意味着空巢老年人、失能失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数量会上涨。未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于未病先防、缓解疼痛、康复护理等服务将成为刚需。《“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发挥中医药在老年预防保健、综合施治、老年康复、安宁疗护方面的作用。

     目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还没有成为新的工种。安阿玥建议,增设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工种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纳入大专院校、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成人院校的1+X证书体系并纳入学历教育。另外,还要纳入人社部服务业提质扩容计划,给予补贴,鼓励社会培训班开展此项培训。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模式发展

     保障老人身心健康安全、增加农民的养老金额度、打造“智能社区+居家养老”、加大社区养老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老年康养产业、设立养老公益性基金、成立老年事业服务的专门机构、探索社区医疗机构转型养老服务……众多读者在中国经济时报的养老调查中发出自己的心声。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美好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建设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之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荆志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应明确服务对象和项目,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层次复杂,做不到全覆盖,养老服务供给逐步转向基本养老服务,国家养老体系能覆盖和承担的人群和项目属于基本养老服务,应着力建立旨在界定服务对象的城市和乡镇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界定服务内容的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项目体系,在基本养老服务之外由个性化需求引导市场杠杆作用,形成复合型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荆志伟建议,应加强“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模式,确保老有所“医”。

     荆志伟表示,在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中,社区居家养老仍然是主流。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是社区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夯实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打通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老年生活服务,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重点补贴高龄、重大疾病、失能老年人,充实医护养人才队伍,常驻社区,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健康、就医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石榴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