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人前,请三思
2018/4/29 12:52:59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 BEGIN / ————

     4月28日晚,疯蜜创始人张恒被滴滴司机打人事件,让假期的茶余饭后,又有了一个火热的话题,事件始末为:

     晚9点50左右张恒叫车,等了大约20分钟车还没到,和司机协商取消未果,张恒便无法取消;

     当车到了张恒位置后,司机下车问清楚张恒是叫车者之后,直接挥拳,这就是莫名的后果;

     张恒接下来打滴滴的客服电话很久都没人接听,最后只好打110解决;

     派出所笔录期间,滴滴客服姗姗来迟来了电话回访,承诺很快帮忙找到打人司机,结果截止张恒发文,依然渺无音讯。

    

    

     这起事件不仅让人联想到近日甚嚣尘上的“美滴战争”与“大数据杀熟”。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古往今来所有战争与和平的本质,而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对于滴滴来说,可以改为“得资本者得天下”。

     合并快的、收购Uber中国,滴滴早前最彪炳的两场战役,无一不是以“资本”为中心下的胜利。

     当所有互联网产品都把“以用户为中心”奉为圭臬时,滴滴烧钱模式一度受到新创业者的追捧拥趸。

     当然,滴滴烧钱为用户带来了很大价值,以红包为主导的运营方式,让几亿国人都体验了一把打车狂欢。

     而与团购不同的是:在补贴结束,收紧荷包之后的滴滴出行并没有再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额外价值;相反,在司机和乘客的抱怨声下滴滴逐渐开始了“资本”的扩张之路,一连串的投资版图以及海外扩张……

     一、滴滴的“运营”

    

    

     张恒在北京的晚上打不到车挨打差不多时间,深圳还未挨打的滴滴乘客处境也不太好。

     不管是配送招式的精妙,还是尔要战,便战的豪气,在滴滴用漂亮的资本组合拳回击美团打车的同时,笔者不清楚这样的全国数据有多少。从百度几百万的搜索结果页来看不在少数;除了打不到车,加价算法、杀熟嫌疑,作为滴滴用户真的不要太累。

     没有发言权,无论是高峰“潮汐”还是算法溢价,定价权完全取决于滴滴,每一次的加价用户心理都受到伤害,出行是刚需,用户只是没得选。

     大数据杀熟,4月28日柳青终于出来澄清了杀熟质疑,对于小米手机和苹果手机用户的滴滴价格不同,柳青的解释是,第一,预估价可能和时间价格有误差,只是参考价,不是最终车费;第二,路况动态变化,前一秒和后一秒价格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可能预估的路径也不同,结果不同。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司机抽成,辛辛苦苦一个月,都为滴滴打了工,这是很多滴滴司机的感概,(赚不到钱也难免心态不好打人了),这导致了大量司机的退出,也就出现了这种事件现象。

     快车、专车伤害了出租车,从早期的精诚合作到过河拆桥,对于滴滴,出租车除了恨,也不剩下什么了。

     从2016年至今,滴滴口碑变化很大,从出行市场一开始的创新先行者,到用户打车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司机挣钱越来越少,越来越累,滴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用户必须忍气吞声的垄断寡头。

     二、滴滴的“资本战术”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有句名言:

     当你手里有把锤子时,一切的问题你都会看成是钉子。

     而“资本”无疑就是滴滴握在手里的锤子。当美滴大战开始,滴滴反应神速,战术精妙并且攻守兼备,表现出了教科书级的战争能力。

     滴滴配送:围魏救赵,100亿融资入局,红包、补贴战和行业140%的底薪,在无锡闪电战据说拿到当地外卖最大份额,随后补贴模式被叫停。

     Di享卡:司机端的运营,最低4188,最高19088,司机端买会员卡后可享受流水的再次分成。

     滴水贷:滴滴APP中近日低调上线的车主在线信贷产品,未来可能会辐射到乘客端,最高授信额度30万元。

     进军墨西哥:首次非华语市场的落地,司机端0抽成2个月,之后20%抽成,低于Uber。

     IPO传言:《华尔街日报》援引消息人士称,滴滴已经开始与投行密洽IPO事宜。

     Uber合并传言:传闻与Uber全球合并,也是王兴饭否截图中的信息来源。

     洪流联盟:作为东道主,滴滴发起与31家汽车企业结盟,并向联盟成员开放汽车租赁、运营等能力,建设汽车运营商平台。

     以上7条应对战术中全部都能看到资本在其中的核心脉络,“得资本者得天下”为指导的运营策略下,合并、投资、红包是滴滴一路走来斩荆披棘的杀手锏,据此能力将快的、Uber中国等强大对手斩于马下。

     到如今,当补贴这种“红包战术”被叫停后,未来的战争肯定会趋近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出行市场也可能会回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互联网模式。

     在此前提下,滴滴当下的体验,此处省略5000字……

     三、滴滴的“产品”

     产品赛道: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产品赛道来说,赛道的体量并不是很大,但是赛道内的产品体量很大,因为赛道第一名会占据整条赛道的70%以上份额。所以,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赛道起跑点以及奔跑速度、耐力极为重要。

     生产工具:起跑点差距不大时,单位时间内奔跑速度最快的产品就是赛道第一名。而假如在没有指数级提升奔跑速度的生产工具变革下,距离起跑点越往后的产品就越难再颠覆第一名的份额。

     数据处理:生产工具生产出来的资料是数据,对于这些资料数据的分发、整理和再利用是所有产品的壁垒。如果充分利用数据,可以封闭赛道,也可以堵住后进者的路线。

     首先,滴滴出行这个产品,毋庸置疑的赛道第一,占据了超过80%的赛道体量;

     其次,在工具对比上面,产品体验就是工具的耐力和速度,滴滴当下起码在产品体验层次给了其他出行工具进场的机会;

     最后,在数据层面上,滴滴拥有赛道最大的数据,有最多的用户数据和最多的位置需求数据,但数据分发和处理却一直还有问题;

     算法数据:不论是张恒的挨打,还是深圳的打不到车都可以看出,滴滴出行对于供需算法和相关激励完全不到位,所以导致用户需要太长的等待时间。

     用户价值:滴滴出行据称有5亿用户量,但至今商业模式仍然依托司机端抽成,导致产品用户价值单一,几年来都没有找到增长用户价值的方式。

     转换成本:滴滴出行是C2C平台,却没有梯次的用户结构,尤其是在司机端,在遇到其他产品竞争时,用户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转换产品。

     在手握赛道最大数据的优势下,无论处于打车赛道的美团,还是外卖赛道的滴滴,在短时间内都很难动摇对方的份额。

     就用户价值而言,美团进入打车赛道是对原有用户价值的提升,符合美团的整体战略定位,即便只抢到少部分份额,也是产品的极大收获。

     滴滴进入外卖赛道,等同于重新创业,即便抢到了份额,也难免会模糊自身定位。

     总结

     滴滴为战而战的态度,体现出来对自家产品和用户的不自信。无论是滴滴司机打人还是打不到车,都是产品本质和用户体验上面的问题暴露。

     打赢资本层面的战争是滴滴擅长的能力,而做好一个产品的体验,也许就直接规避了战争。用户体验构筑起来的壁垒,才是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希望滴滴未来能站在产品角度考虑用户,真的做到让出行更美好……

     ———— / END / ————

     本文系作者@陈峰旗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文章仅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