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时间,要么姓张,要么姓张
2018/6/24 20:21:08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卫夕,新浪微博广告产品经理

     微信公众号:卫夕聊广告(ID:weixiads)

     全文共 7152 字 11 图,阅读需要 17 分钟

     ———— / BEGIN / ————

     对于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而言,他们公司的最终结局——“要么姓马,要么姓马”;

     而对于中国大部分网民而言,他们在手机上的时间——“要么姓张,要么姓张”

     张小龙和张一鸣,这两个技术男各自掌管的微信和头条系APP占据了这个国家人民手机中最长的在线时长。

     他们有太多共同点:同属技术出身、都不善言辞、相同的异常低调、双双迅速成长为全能型选手…….

    

     他们又有太多的不同点:一个出生于1969年,一个出生于1983年;一个弗兰人,一个胡建人;一个产品经理,一个企业家;一个技术中带着浓浓的文艺气息,另一个则有着技术原教旨主义的偏执。

    

     人决定产品,今天,我们就尝试从这两个人的角度去窥视这个占据了中国最多“国民总时间”产品各自背后的人文逻辑。

     艺术家张小龙VS机器人张一鸣

     将杰克逊的名言放到微信的启动画面;将崔健的《一无所有》放到微信的版本更新页;将许巍的《蓝莲花》设置为QQ邮箱的背景音乐;将热爱摇滚作为招聘产品经理的重要加分项……..

    

     张小龙的文艺情结深入骨髓,尽管他非常克制,但客观上他为给微信这款产品打上了自己深深的文艺烙印。

     事实上,那些崔健、杰克逊、许巍这些符号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张小龙文艺的表面标志,而背后则是他把这种人文精神注入产品,微信极其简洁、克制——

     消息没有已读状态;朋友圈不鼓励发纯文字;摇一摇快速识别音乐,包括摇一摇那个来复枪的音效;

     甚至细心的人会发现:转发一篇文章,如果文字是一个个输入的就会全部显示,如果是复制粘贴的就会折叠成两行。

    

     这些都是张小龙人文精神的直观体现,很多人把东方的张小龙和自由世界的乔布斯相提并论并非毫无根据,张小龙的确是受过乔布斯影响的,他公开说过:老乔是Intel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证明人;他读《乔布斯传》,把其中段落摘录到饭否上,下边是张小龙摘录的几段:

     张小龙饭否动态选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小龙是一个艺术家,一个为纯技术出身极客,却浑身散发出艺术家的气质,这本身就足够有趣。

     和张小龙的艺术气质不同,年轻的后辈张一鸣则是一个极其理性的技术原教旨主义者,正是坚信算法超越主观分发的效率让其创办了今日头条,其理性的决策贯穿其产品技术决策的每一个细节。

     头条发布一个新APP,其名字都必须打N个包放到各大应用市场进行多次A/B测试而决定,张一鸣告诉同事:哪怕你有99.9%的把握那是最好的一个名字,测一下又有神马关系呢?

     在张一鸣的世界里,只有效用,当记者问他:你上次发火是神马时候?他回答,我几乎不会发火,发火没有效用;他用极其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早年创业时张一鸣的公司技术用的是Python,那时候Python使用还没有像今天在技术圈那么广泛,因此招到好的工程师就变得困难,张一鸣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去拉勾等垂直招聘网站上发启事,他有他独特的技术解决方案——去百度买和Python相关的几个独有的关键词(如一些函数和库之类的)。这些词很冷门,很便宜,也很有效。

     张一鸣说:

     活动“我与微信的故事”

     当你是国民基础设施的时候,你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出差错,而这没有一点内功是应对不了滴。

     的确,和张一鸣相比,宣称不知道Feed为何物的张小龙显得更加从容,这份从容的背后固然有微信不必为下一轮融资、估值等主题伤神的原因。

     然而张小龙也有他作为产品经理的巨大挑战,而这些挑战随便挑一个出来对微信而言都是灵魂拷问:

     1. 公众号生态固化,流量集中效应明显,以账号为中心的分发效率遭客观上弱势于算法分发效率。

     2. 微信作为腾讯帝国的基石,尽管它代表腾讯在支付、广告、游戏、图文内容生态领域高歌猛进,但在移动内容不可避免地视频化的大背景下,微信在短视频分发领域没有建树。

     3. 小程序作为承载微信操作系统的野心,对独立性要求较高的创业者而言心存顾忌,尽管在过去一年以平均每周一个新能力的频率更新,但能否形成足够多元健康的生态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4. 腾讯不断增加的变现压力,和微信极简的产品理念冲突日益明显,而这显然已经超越了一个产品经理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产品经理张小龙的思维半径并不会比作为企业家的张一鸣窄多少。

     今天的产品之神张小龙曾经也经历过多次脱胎换骨——从亲自写Foxmail每一行代码的纯技术男到技术团队的管理者,从沉重的Foxmail的客户端思维转变到QQ邮箱的Web思维,从QQ邮箱的PC转变到移动领域的微信,从技术管理者转变到产品定义者,其中的任何一次转变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都是要经历蜕皮的,而张小龙处变不惊、定力如磐。

     张一鸣在酷讯、海内、饭否都是CTO一职,对技术的迷恋让其曾经对投资人王琼说:我更适合做CTO,请一个人来帮我做CEO,然而事实上从“99房”开始,他就开始独当一面,以极快的速度迭代了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从开始纯真地说出“算法没有价值观”到面对公关危机虚心向极客公园主编张鹏请教,从只给面试者出算法题到倾力挖角Uber干将柳甄,从面对媒体攻击只会说“他们怎么能这样呢?”到现在滴水不漏的道歉信,如今的张一鸣早已在狂奔中成为打过硬仗的年轻企业家。

     他内心坚定——我创办头条并不是成为腾讯的员工。这句简洁的回应背后是无畏的勇气。

     在UC还没有被阿里收购的时候,UC的俞永福也曾经许下豪言——“从今开始,只有UC收购谁的消息,而不有UC被收购的消息”,张一鸣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回附上三个字:赞勇气,半年之后,UC被阿里全资收购,和TMD中的美团、滴滴不同,张一鸣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站队。

     2018四个月没过完,对于头条而言是跌宕起伏,一方面抖音以摧枯拉朽之势高歌猛进,一方面一直顺风顺水的头条遇到了史上最严监管——

     央媒曝光违规广告、党报发评论文章、总局下架内涵段子,阵势之大、前所未有,企业家张一鸣遇到了真正的挑战,曾经在外界看来几乎看不到情绪波动的他也在第二天的道歉信中坦言“一夜无眠”,这份措辞严谨以至于称得上范文的道歉信显然并非出自理工男张一鸣之手,他的团队公关团队早已比2014年措手不及的版权风波更加成熟。

     60后张小龙VS80后张一鸣

     张小龙和张一鸣这个两个名字联系起来的场合不多,而据观察,两人貌似也没有实质上的交集,在饭否上频繁发博的张小龙可能也没有联系过饭否的技术男张一鸣,除了在去年11月在西安举办的一个叫“程序员节”的大会上,张小龙和张一鸣同时入选“中国十大功勋程序员”,同时入选的还有求伯君、王选民、雷军、丁磊。

     这个在技术圈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的大会还把张一鸣划分为“中国第四代程序员”,我不清楚这个代际划分的具体标准,但二者的成长时代背景的差异的确也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张小龙出生于1969年,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程序猿之一,和出生于1983年的张一鸣不同,张小龙上大学的1991年互联网在祖国还不知道何物,那时候的英雄是写出WPS的求伯君,而张小龙在华科的专业也并非计算机而是电信,那时候的电信行业就像今天的互联行业那么热。

     我们不知道张小龙是否受到嬉皮士文化影响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爱玩的人,龙哥的青春里,游戏和球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网球、台球、DOOM、红警都能达到业余高手的水准,就连最近微信的小程序“跳一跳”他的记录能也能达到让大部分人绝望的6000分。

     张小龙在上世纪末以一己之力写出200万用户的Foxmail有着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200万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是IT记者的李学凌曾写道,2002年,只要你在黄庄路大喊一声:我是Foxmail的张小龙,必然有一大群过来索要签名。

     张小龙在职业上也略显慵懒,在写出Foxmail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失业状态,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无工作状态的张小龙甚至想过去美国看一看机会,甚至当时的人民日报评论foxmail时称张小龙为“百万台电脑后面藏着的悲剧人物”。

    

     工作上的随性一直延续到现在,坊间传闻张小龙以“起不来”为理由不去深圳开每周一次的腾讯例会,最后是马化腾派专车将其接去。

     “哥做的不是产品,哥做的是发挥潜力的自由”,张小龙在饭否上写道。

     和张小龙不同,出生于优渥家庭80后张一鸣尽管算不上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但他很早就接触了互联网,它是宿舍里第一个买电脑网上冲浪的人,事实上他在大学的兼职之一就是帮同学攒机,正是因为配电脑,他认识了他现在的太太。

     同时,在职业选择上,80后张一鸣也和60后张小龙有明显区别,他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显示了他的职业性,他设定了四个硬指标:

     综合性大学,因为纯理工女生少;

     冬天要下雪,他的家乡福建龙岩看不到雪;

     要在海边,他喜欢吃海鲜。

     要离家远,他要离开父母。

     就像一个程序一样,输入条件一运算,运行结果只有一条:南开大学,18岁的张一鸣就这样开始了他南开的求学生涯,注意:四个指标中没有在大多数人看来唯一的指标——自己能考的上的。

     许多年后,当他回忆起南开大学的求学生涯,印象最为深刻的他认为在南开培养了他延迟满足的秉性,在南开他耐得住寂寞,漫长的大学生活伴随它的是程序和书,他是一个重度信息摄入者,他有5个Kindle。

     在他回忆大学生活的自述里,没有娱乐这个关键词,在张小龙玩游戏打台球的年纪里,张一鸣一个月已经能靠配电脑赚2000块了,那时的大学校园,诗歌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创业英雄。

     和张小龙随性的职业生涯相比,张一鸣的职业生涯近乎标准:毕业后加入垂直搜索酷讯,成为003号员工;接着短暂加入微软;然后是在同乡王兴的海内、饭否担任技术负责人;接着创办房产搜索“九九房”……..这是一份让VC极其青睐的履历,理性的张一鸣没有时间拿去停歇和浪费。

     时代的烙印早已深深打在了两位沉默寡言的技术男身上,而随着移动互联的大潮演进,他们之间会不会必有一仗?

     你猜………

     ———— / END / ————

     题图来自 Pexels,遵循 CC0 协议

     作者简介:卫夕,新浪微博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剖析互联网广告的基本逻辑、思路及技巧。想看作者后续更多深度好文,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卫夕聊广告”,或直接微信搜索:weixiads

    

     ———— / 推荐阅读 / ————

     今日头条,才是知识付费的终极形态?

     10亿微信,从输入输出到社会化操作系统

    

     2018年度大会来袭

     厦门、深圳、南京、杭州、武汉,5城联动

     44位实战派大咖、3000+互联网精英齐聚

     你,约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大会详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