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 | 做饭糊弄学为什么令人上头?
2023/4/16 9:41:45 界面新闻
界面荐书
每周为您提供一份好书单
留言互动中随机选取读者 送出赠书
一门全新的做饭学问——“做饭糊弄学”正在成为各平台的流量密码,年轻人下班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快速吃上饭,成为了一种“奇观”:能不切就只用剪,能少洗一个碗就只用一个锅,万物皆可大乱炖……

B站截图
和过去精致繁杂的烹饪教程不同,“做饭糊弄学”粗糙,但是容易上手。做饭一小时,吃饭十分钟的模式,有时并不适合繁忙的作息。做饭糊弄,却不意味着糊弄生活。在学习、工作之余用最快的时间给自己做上看似“糊弄”但营养均衡,快捷实惠的一餐,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小哲学。
本期荐书带来《吃的哲学》等9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做饭糊弄学”现象背后的饮食文化和社会学意义。

《吃的哲学》
安玛丽·摩尔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密涅瓦
吃,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活动。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吃,更是一把重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一种追问人何以为人的方式,一个我们与其他生物、非生物密不可分的证明。
在《吃的哲学》中,安玛丽·摩尔使用了一套独特的行文方式:一段与读者进行的理论交流,一段寻访各地饮食的亲身经历,一段穿插在边栏中的其他学者的民族志故事。在理论、经历、故事的碰撞当中,我们跟随摩尔,行走在餐馆、减肥班、实验室和厨房餐桌等地,与阿伦特、梅洛-庞蒂、约纳斯、列维纳斯等思想家进行深入而活泼的对话,随时随地以“吃”来重塑我们业已形成的关于存在、认识、行动、关联的观念。吃,让人类得以存续,也让人类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
《吃的哲学》是一场非典型理论书的写作实验,也是一场细致入微、灵光涌现的阅读冒险。

《从倦怠到闪耀》
琳恩·斯宾塞 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 酷威文化
《从倦怠到闪耀》是一本帮助现代人缓解压力的心理类图书。作者是英国畅销书作家、健康公司创始人琳恩·斯宾塞。
本书提供了检验倦怠的方法,分析了职场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为什么会产生倦怠,如何提前发现倦怠、怎样才能走出倦怠。通过专业的神经心理学理论,指导人们提升专注力、沉思、改善睡眠,从而解决倦怠,更换生活方式,恢复ZUI佳状态。
全书结合多个实际咨询案例,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无论是刚刚开始出现精疲力竭的迹象,还是已经遭受其严重影响,这本书都会帮助人们理清当下的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恢复到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要好好吃饭啊:米饭之书》
李舒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大米无小事。在袁隆平看来,稻米的含义只有一个:生命。中国人的基因里,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米饭的印记。
从上万年前飘落在河边的一粒种子到现在地球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稻米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人类的?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米?怎样区分米的种类?让《红楼梦》里的贾母都舍不得吃的米是什么来头?今天的米和古代的米有什么不同?让米更好吃的方法有哪些?……
一本米饭之书,告诉你米生万物,米的历史和传奇,米的馈赠和米的情意。

《fashion food!》
畑中三应子 著
上海三联书店
所有食物都包含着一定的信息。在享用食物的时候,我们不单单在吃食物本身,也在同时享用它所包含的信息。只是在食不果腹的时代,人们更注重的是食物的“量”,不太讲究信息。“量”一旦有了保障,食品在物质层面的“质” (主要是营养) 便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营养达标之后,便正式进入了追求信息的阶段。现如今,在非常普通的日常食品上附加一长串信息已成常态。
食品的信息化时代,就是“吃东西不光用嘴,还得用脑”的时代。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食品信息脱离物质属性的食品,作为一种时尚元素为人们享受的时代。
在本书中,畑中三应子将带领大家追溯始于70年代的流行美食史,探索日本社会是如何奔向了 “提拉米苏爆红”,信息的消费又是如何笼罩了日本的饮食文化,今时今日的“万物皆为流行美食”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

《变了个当》
飘飘工作室 著
中信出版社
本书是为便当新手打造的“灵魂便当之书”。
书中集合了飘飘工作室团队精心研究数年的便当食谱,配有清晰的文字说明和步骤图解,本书还设计了食材灵感库、工具图谱、便当制作小技巧,以及便当加分项等内容,帮助读者在面临“明天中午吃什么”的困扰时,从中捕捉到灵感和乐趣,为每一位热爱便当的读者详细介绍关于便当的一切,通过合理搭配、精心制作为便当注入一抹美味“灵魂”。
食谱涵盖不同适用场景,工作日元气便当、减肥减脂便当、满足中国胃的中餐轻食便当、可爱爱心便当,以及聚会焦点便当,共55道经典快手食谱。既满足紧张工作日的能量获取需求,又满足休息日减肥减脂、野餐聚会等多种场景需求。

《好好吃饭能变瘦》
李瑞芬 谢佳妤 著
贵州科技出版社
作者谢佳妤在整理其奶奶李瑞芬遗稿的基础上,用年轻化的语言讲述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说明了各种常见的营养素的作用和正确进行食物搭配的方法,有助于读者学会科学选择食物、理性对待食物,养成均衡饮食、合理膳食的习惯。远离肥胖烦恼,摆脱身材焦虑,从好好吃饭开始。

《空虚时代》
吉尔·利波维茨基 著
万卷出版公司 | 酷威文化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欲望机器”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终将去往何方”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诸整体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重建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
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甚至连爱情的痛苦也渐渐变得可疑起来。这种痛苦恐惧症也蔓延至社会性事物。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也席卷政治领域。一致之强制和共识之压力与日俱增。政治安守在一个妥协区域,失去一切生机与活力。
妥协社会与功绩社会相伴而生。痛苦被看作虚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盖或优化的东西,无法与功绩和谐共存。苦难的被动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如今,痛苦被剥夺了所有表达的机会,它被判缄默。
新自由主义的幸福预期物化了幸福。幸福绝不仅仅是众多能带来更高绩效的积极情感之总和,它对优化逻辑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蕴含着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绝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载着幸福,使幸福长久。“痛并快乐着”并非矛盾的修辞。

《煮沸人生》
李银河 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 | 酷威文化
本书是李银河新编随笔集,是其行走人间半个多世纪的感悟精粹。在这部作品中,李银河用率性而坦荡的文学笔触,记录了她多年来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李银河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李银河想用激情、自由和美丽把它填满。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自由灵魂的真诚告白,既是对世界的告白,也是对自己的告白。她挣扎过,困惑过,迷茫过,她活过,爱过,写过,她让生活变成审美生存,把人生塑造成艺术品。“在这个年龄,我还有激情,我的生命力还像沸腾的水,翻着泡泡,喷着水花,发出欢快的噗噗声。”
互动问题:
分享一道你的拿手好菜吧!
上期留言入选读者:
Jean;Ampty;yf
(已留言回复)
本期编辑/Vie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界面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