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 | 一位名人卧病在床《维摩诘所说经》导读(9)
2018/5/30 20:30:00 万物三千

    

    

     阿难

     回到芒果园,释迦牟尼佛仍在说法,但只有阿难随侍在侧,其他的弟子都跟着文殊师利去了毘耶离。突然间,园中充满了金色的光。

     “发生了什么事?”阿难问道。

     “这显示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的对话已经结束,他们正在回来的路上。”佛陀回答。

     不只是维摩诘和文殊师利正在回芒果园的途中,还有所有那些目睹了两人对话的人们,包括国王、王后、大臣、僧侣和各行各业的人所组成的一个混乱散漫的队伍,都跟随在这两位菩萨的身后。

     我确定这其中一定还有各种常见的印度特色,像宝伞、号角、大象、马匹、舞女、孔雀羽毛扇、俗艳的色彩、闪亮的衣料、灯盏与薰香等。

     抵达芒果园之后,维摩诘马上就像一棵被砍倒的树一般,在佛陀脚下顶礼——这又是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教法。到目前为止,维摩诘这个头发油亮的享乐主义者,似乎是个自大骄纵,而且坦白讲,很难相处的人。

     但在此处,经文告诉我们,他谦卑地向乔达摩佛陀行大礼拜,然后带领着所有的阿罗汉与菩萨绕行佛陀。

     当维摩诘顶礼佛陀时,舍利弗向佛陀禀报了所有在毘耶离发生的事情。

     “那是什么气味?”阿难问,“我认不出是什么。”“那是来自众香国的众菩萨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佛陀说。“但是我们自己僧团的人似乎也都散发着这种气味,”阿难说,“这是怎么回事?”“他们闻起来像众香国的菩萨,是因为他们吃了香积如来的剩食。”佛陀说。

     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食物,而且还是剩食被看成这么重要的事?食物通常意味着“维护”,而进食是我们维护身体的方法之一。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身、语、意都需要有方法来维护,来维持其连续性。

     我们这种迷惑的众生,大费周章地维护我们的身,但佛法强调的是如何维护“心”。在《维摩诘经》的这个章节,香积如来的剩食引发了一段关于如何维护心的长篇又精辟的讨论。

     佛法教导我们,三摩地禅修(sama?dhi meditation)是维护心的唯一方法。虽然这种说法可以被视为隐喻,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它。

     禅修、专注和安住,的确可以维护心的健康。同时,因为“身”是由“心”所统御指挥,所以有经验的禅修者与不做禅修者的食欲,会有显著的不同。不做禅修者所经验到的贪欲,会到无法满足的地步——有些人吃得像猪一样。

     有人告诉过我,在神圣的罗马帝国衰亡前不久,富有的罗马人会把自己塞满食物,然后呕吐出来,为的是要再吃一顿。

     即使在今天,我们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贪食症,如同我们不需要超过一两双鞋子,也不需要衣服多到把衣柜撑开一样,我们所吃下去的比我们所需要的还多太多。更有甚者,我们经常不是为了滋养和维护自己而吃东西,而只是因为想吃而吃。

     这是多么荒唐!我们的进食 被“想要”而不是“需要”所驱使。但是,你一旦开始禅修,即使你的“止”修得很普通,你也不再需要像以前吃那么多,因为一点点食物就可以提供给你足够的能量。还有请记得,对食物的欲望减少,并不是什么奇迹,它只是“止”的副作用而已。

     当我们开始修行,当我们对正确的见地越来越习惯,克服散乱的能力越来越善巧,我们对于“维护”、“维持”、“食物”的概念也会有所改变。我们会更自觉自己的饮食习惯,也会了解天然食物远比加工食品更健康。

     同时,对自己许多其他种类的“饮食习惯”,比如声音、衣服、 汽车、银行存款、退休金、男女关系和友谊等,也会有更好的自觉。

     如何让我们从“想要”和“需要”中解脱出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基本上,它是可以藉由修行达到。而且,当我们逐步自我解脱时,我们对“维护”的定义就会改变。

     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的主要步骤,是要学习如何处理我们对吃的需求。同时,虽然迷惑的众生无法理解“不二”,但我们的确是感觉到有“合二为一”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渴望男女关系与友谊,渴望拥抱、接触、性交、接吻、掐捏......

     回到芒果园中,所有跟随文殊师利去了毘耶离的人都回来了。这时,佛陀问了维摩诘一个问题:“维摩诘,你怎么看待佛陀?”维摩诘回答,佛超越了色、超越了受、超越了行、超越了象征、超越了时间。如来不是黑暗、不是光明、不是名字、不是记号、不是依附、不强、不弱。如来无色、无眼、无耳、无性别......等。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佛”这个名词指的是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他的显现并不外于性别、时间和空间的分类。但维摩诘在此解释了如何在究竟的层面上看待佛,也就是如何看待“胜义佛”。

     然而,在这个章节稍后,当佛陀请维摩诘为大家示现阿閦佛及其佛土时,我们脚下的地毯又再度被抽走。剎那间,维摩诘表演了一个惊人的魔术,瞬间让妙喜世界的庄严佛土显现在所有人眼前。

     如同前面所说的,场景的设置很重要。在场的众多弟子才听到“佛”是超越色、受等等,然而,释迦牟尼佛却又请维摩诘示现出阿閦佛佛土的具体化现。

     经文中说,维摩诘遵照佛陀的指示,他似乎只是拉开了一张帷幕,就展现出阿閦佛佛土的高山、大河、茂密森林的山谷、由莲花池和天鹅围绕金碧辉煌的宫殿、许愿树林,以及满天五彩缤纷的飞鸟。

     但是无论佛土在我们眼里的样子如何,它们都不离“不二”之意。比如,在佛土中的一片草原没有东方;如果没有东方,也就不会有南、中、上、下和边界。所有这些都直接把我们带回“不二”,以及如何解释“不可解释”的现象。

     尾声 (上)

     《维摩诘经》的结尾是文殊师利、维摩诘以及其他菩萨之间关于未来的讨论,特别是有关佛陀入灭许久之后的末法时代所会发生的事。

     我们某些人仍然会倾向于把《维摩诘经》中所读到的一切,贴上神话或传奇的标签,或者,最多把它当成几千年前所发生的事件之历史记载。我们也可能认为像舍利弗和阿难这些人非常幸运,因为他们亲近佛陀,而且能够亲睹维摩诘如此非凡的菩萨。既然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这种机会,是否表示我们出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并不见得如此。

     在经文的尾声,佛陀清楚地指出,如果将这部经文抄写、珍藏、供奉在家里或者甚至穿戴在身上;如果抄写部分经文在笔记本上并且对每一字句都持之以敬;如果你用这部经加持自己;如果你喜欢讨论或喜欢听闻他人演说这部经典,你将能够积聚福德,而且不是少量的福德。

     设想有人在无数劫中,向十方诸佛与三世一切菩萨持续供养午餐和晚餐,并且不断地向他们供养大量的金银、钻石和其他珍宝,这样的布施会不会积聚大量的福德?当然会!巨大、如山一般无法计量的福德。但是,特别是在此末法时期,这些福德比起你只是花上片刻来讨论这部经文内容所获得的福德,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当佛陀言毕,天人之王帝释即刻起身,志愿担任这部经的护法。他誓言:无论这部经在何处被听闻、讲授、讨论、印刷、书写、保存,无论它出现在何处——城市、乡村、大街、花园、游泳池、隐居所或山顶——他都会恭敬顶礼所有被经文感动、所有喜爱它并渴望保存这部经典的人。

     佛陀随喜帝释天王的誓言,并说:“这部经典中的讨论,就是对佛法、对真理至高无上的供养。对任何与轮回有冲突的策略、智慧或书籍加以护持,其价值无可估量。如果你想抗拒二元,或想制造与二元之间的摩擦,那么,你可以在这部经中找到全部你所需要的军火,而且是最佳的军火!因此,天人之王,你做的是正确的事。请妥善地保护它、珍藏它,因为对于二元世界,《维摩诘经》威力十足,它是可以造成浩劫,甚至大规模毁坏的超强武器。”

     最后,佛陀转向阿难,嘱咐他珍惜这部经典。为此,芒果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菩萨、阿罗汉、声闻、天人、阿修罗、罗刹、夜叉等,全都欢喜赞叹。

     到现在你一定已经理解,《维摩诘经》不是一部普通的佛经。

     生活在今天这个世俗世界的我们,听到真理时会很难下咽,而《维摩诘经》正包含了许多最高深的真理。然而,请勿以为最高真理的本质是神秘或神话似的,因为它并非如此。

     虽然究竟真理无法被表达、被思维或概念化,但是,建立真理所需要的各种技巧与工具,佛陀本人都已经为我们一一安排就绪。比如说,《维摩诘经》中就描述了许多惊人有效的方法,可以解构所有任何的“非实相”。

     我知道我在重复,但是诸位必须知道,这部佛经真的非常深奥。因为这类经典如此深奥,所以我们研习阐释经文的释论(s?a?stra)来帮助我们理解。有些释论由佛陀的弟子及著名的菩萨所写,更有许多是由印度、中国、日本和西藏的伟大学者所写的。

     这些学者不仅是逻辑学家或理论家,而且还是具有极高成就的修行者;藉由将《维摩诘经》这类经典的教法付诸实修,他们所获得的成就令他们因此不再受制于赞、毁、得、失,而且相同的成果一再示现。

     我们在这部经中所读到的讨论并不仅是智力上的锻炼,它不像在二十世纪初,在塞纳河左岸的咖啡厅里,那些头戴贝雷帽的法国存在主义者,瞇着眼睛透过厚如瓶底的眼镜,嘴里一边叼着肥大的雪茄,一边所进行的哲学清谈。

     我可以带着全然的信心说,佛陀所给的每一个饶益众生的方法,都根植于如《维摩诘经》这类经典所记载的对话,例如点灯、燃香、剃发、出离世俗世界、素食、禁欲等,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方法而已,另外还有一些为菩萨所设计的方法,他们被积极地鼓励去做——所有任何世俗社会所不赞同,或视为不道德的事情,比如偷盗及说谎。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菩萨会为了帮助他人而布施自己最宝贵的财物、自己的孩子、房产、家园甚至爱侣,当然还有那个著名的故事——有一位菩萨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一窝饥饿的老虎。

     但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故事听起来不仅牵强,而且跟公主吻了青蛙的童话故事一样地难以置信。但是,从历史上一直至现在,还是有某些菩萨可以咀嚼、 吞咽这个似乎难以置信的故事。

     这些菩萨能将这部经典中讨论的所有主题,都视为甘露饮下,因为他们已经粉碎了我执的习气,并且推翻了二元的壁垒。这种菩萨不为好与坏、量与质的分别所困住,他们视一切为幻相、梦境或魔术。他们对于将自己的肉体供养给饥饿的老虎,就如同我们这些人踏平一个雕得无论多美的沙城堡一样,一点都不觉得是问题。

     而且,如果施舍出最珍贵的财产能够对他人有益,菩萨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基本上,他们会从事一切饶益众生的事。

     待续……

     END

     传讲者:宗萨仁波切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万物三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