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二十
2021/8/20 6:36:33 空山落叶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二十
却说世界天道轮回,中华兴亡替邅。自班媫妤神宫被毁后,瀍涧暴雨狂降十数日,农田被毁,河道淤塞,房倒屋塌不可胜记。惟有九眼泉水凶猛异常,水势大盛,平地泉水吹沸,碧浪汹涌。有勘與者叹曰:“喜见瀍龙发威,中华将兴乎?”却说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在大同建国称王,史称北魏。至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陕西长安投奔宇文泰北魏而亡国,历经14帝,计149年。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北方政权,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一带,是一个游牧民族。却说东汉之前,北匈奴被汉王朝打败后向西迁徙至欧洲,在中国北方造成了短暂的权力真空。当时的鲜卑族拓跋部的酋长拓跋力微带领部族游牧于云中,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此时的鲜卑族拓跋部还处于自游自牧的政治蒙昧时代。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又迁居盛乐,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至此,鲜卑族拓跋部才与曹魏、西晋政权发生了往来,但充其量仍然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按《晋书·晋书音义卷一一八》:“‘拓跋’,音‘托步’”。西晋末年,五胡乱华,鲜卑族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犄卢,曾经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拓跋犄卢因战功被西晋王朝封为代公,后来又被晋朝廷封为代王,居于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公元338年,即东晋成帝咸康四年,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开始仿效中原王朝设立职官、制定刑法,国家机构的雏形基本形成。拓跋什翼犍野心膨胀,频繁征战,四方扩张,成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较强的一方主宰。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用军事手段征服了拓跋部代国,代国土地人口尽归苻坚。然而不久之后,狂傲的苻坚在与东晋王朝的“淝水之战”中惨败。公元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乘机而起,遂在盛乐宫称王,代国旧贵族重新复辟建国。同年4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占领了今中国山西、河北大部分地区。十二年之后,即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拓跋珪就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称帝后,北魏历经14位皇帝,简述如下。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称王,建魏,公元409年卒,在位24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即位,公元423年卒,在位15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即位,公元452年被杀,在位29年。魏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即位,公元465年卒,在位14年。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即位,公元471年禅位于元宏,在位6年。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即位,公元499年卒,在位29年。魏孝文帝元宏即皇帝位时年仅4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处理朝政。冯太后死后,24岁的魏孝文帝主政,国家政治进行了以下主要改革:一、惩治贪污,各级官吏实行俸禄制。二、实行均田制,男子15岁授田40亩、女子15岁授田20亩。三、实行三长制,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四、公元493年8月(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兴佛亊,开凿龙门石窟。五、实行汉化政策,鲜卑族人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禁胡语,改说汉话。魏孝文帝元宏十二岁时,祖母冯太后代掌朝政,某日元宏问道:“孙闻中原汉庭有班媫妤者,居班妤山神宫,班媫妤佛焉道焉?”冯太后说:“班媫妤,女神矣!儒佛道三统之源,今神宫已毁,汝登基后当恢复之。吾尝与班媫妤多次会见于梦中,汝应识之。”后来,魏孝文帝突然染疾,并于当夜病逝,恢复班妤山神宫之事终成遗憾。北魏在洛阳建都共享国42年,42年中仅传位了5五任皇帝,简况如下。魏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即位,公元515年卒,在位15年。魏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即位,公元528年被杀,在位14年。魏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即位,公元530年被杀,在位仅3年。此后“尔朱氏乱政”,所谓尔朱氏党,即晋王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从子;尔朱世隆,尔朱荣从弟等。尔朱氏掌控国家权利后,北魏皇族被降格为王,北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北魏皇族后裔元晔被降格为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即位,4个月后被废。尔朱氏又拥立广陵王元恭为帝,即节闵帝,节闵帝公元531年即位,公元532年被废后又被杀,在位仅2年。安定王元郎532年即位,4个月后被杀。魏孝武帝元佾,公元532年即位,在宇文泰的挟持下逃奔至今陕西西安市,史称西魏。孝武帝元佾于公元534年在今陕西西安市被宇文泰毒死,在位仅3年。此后,北魏权臣、阴谋家高欢,诛灭了尔朱氏,重立北魏孝文帝玄孙清河王元怿之子元善为帝,史称东魏。北魏灭亡,分裂为西魏、东魏。北魏迁都洛阳42年(或曰46年),自魏孝文帝以下,帝、后、诸王,大都葬于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其葬地称“北魏皇陵区”,北魏皇陵区东至今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西、南至今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北至今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东南部,西至今洛阳市孟津区麻屯镇东部,总面积约有120平方公里。清修《河南通志卷五十三》:“后魏孝文帝,本姓拓跋氏,改姓元氏,名宏。献文帝之子,始生于平城宫中,及嗣位,迁都洛阳。仁孝恭俭,制礼作乐,为魏贤主,江左五朝皆莫及也。在位二十九年,寿三十三”。北魏迁都洛阳后堪为大书特书者,惟魏孝文帝一帝而已。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载:“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王。于况翻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令北魏孝文帝生前想不到的是,在他严令拓跋氏贵族改汉姓不久,北魏王朝的贵族们反攻倒算,又把所改的汉姓改成了胡姓,这种行为本身说明:魏孝文帝拓跋氏贵族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魏孝文帝的政令,使魏孝文帝生前的改革成了一场闹剧。魏孝文帝共改姓氏达140个,其中:元、长孙、奚、穆、陆、贺、刘、于、尉、胡、周、和、鲍、卢、何、吕、莫、芦、韩、路、扈、屈、沓、石、解、卜、林、谷、苏、拓、骆等姓氏,至今这些姓氏仍定居于河洛地区。魏孝文帝以尊佛立国,又因尊佛而亡国。北魏王朝大规模强制改胡姓为汉姓,但这些王公贵族从骨子里并没有和汉文化沟通交融,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隔膜也没有从根本上同化消除。北魏王朝的草原文化就像寄生在汉文化大树上的一株幼苗,终于没能长成参天大树。北魏王朝统治末期,统治阶级高层分崩离析,纷纷把所改汉姓又改为胡姓,这一现象就是以上结论的最好注释。无论怎么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和华夏文的大融汇影响深远,特别是北魏政权遵循创制的佛教文化、雕塑文化、魏碑书法等,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北魏政权虽然力倡改革,然而对汉文化的核心精要内容缺乏把握,脱离人民,盲目崇佛迷信,没有能把握好治国的大政方略,这是北魏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