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四
2021/9/27 5:49:18 空山落叶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四
本章开篇诗曰:中原英雄竟逐鹿,故园几度春风苏。桃梨杏花次第放,又是一年醒草木。却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北方蒙古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帝国。蒙古帝国通过军事手段先后攻灭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国等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无可匹敌的新生政权。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蒙古国皇帝位,建元“中统”。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公元1279年,忽必烈彻底消灭了南宋流亡政权,之后大元王朝持续对外扩张,发兵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国家,但均因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而屡遭失败。元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刘福通是今安徽阜阳人,与韩山童以白莲教为基础组织起义,不久后起义事泄,韩山童被杀。刘福通举兵占领颍州,部众以头裹红巾为标志,时称红巾军。十五年后,刘福通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属安徽),立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自任丞相,进封太保,掌握军政大权。然后率大军攻克河南,陕西等地进趋关中。刘福通大军在洛阳时,其军中总管阿保汉因病滞留孟津。阿保汉是蒙古族人,精通汉文汉话,尤喜唐诗宋词,曾在忽必烈乃满部任钱粮库吏。忽必烈攻安徽亳州,阿保汉被刘福通的红巾军俘虏。刘福通见阿保汉虽为蒙古族人,但谈吐不凡,风度儒雅,深有谋略,遂安排阿保汉在帐前听用,后来阿保汉升任军中总管。却说阿保汉在孟津养病期间,见大元王朝连年用兵东攻西伐气数已尽,又见刘福通之流亦非成大事之辈,便假借病重脱离军旅,拟择地定居以怡养晚年。阿保汉乃游历洛阳邙山、班妤山、班侯墓、李煜墓、藏兵洞等处,见瀍河河谷中有一个名叫梨花坞的地方景色优美,这是一块荒芜废地,临河谷土岸有一列三四丈高的土崖,崖壁下有三孔废弃的土窑洞,窑洞中宽阔明亮,土质坚实。阿保汉遂出资让当地人把三孔窑洞内外平整修缮一新,就在窑洞中安顿了下来。当时是农历八月十二日,当夜幕降临时,玉兎东升,瀍河河谷中水声鸣琴,白露起降,苍鹭嘎然循水飞鸣。阿保汉见有一位书生头包青巾,身穿道袍,手握书卷,浓眉细目,缓缓走来。书生对阿保汉深深一揖说:“先生雅兴,是在观赏月色吧?”阿保汉对曰:“塞外之人,流落至此,见此月色,不由得思念家乡。”书生听罢,就长叹一声说:“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下是江南人。”阿保汉惊问道:“江南山水远隔,敢问仁兄如今家住哪里?”书生说:“我家就在这邙山岭头附近东山之上。”阿保汉问道:“仁兄手不释卷,想必从家中出来久了。能否到寒窑中小叙,小弟有红高梁酒一坛,今夜月色迷人,能共同畅饮一两杯否?”书生也不多话,就随阿保汉一先一后进入了窑洞。书生见窑洞中残灯如豆,案板上放有黄瓜两根、豆角一把。只见阿保汉用刀将黄瓜拍碎,又将生豆角切成小段,分别装入碗中,只在碗内撒了一撮盐。又转身到窑洞后从坛内倒了两碗高梁酒,取来竹筷两双置于案上,口中招呼道:“来吧兄弟!”两人对坐,半碗酒各自下肚,书生顿时泪水满面说:“真是好酒,我似乎几百年没有尝到酒了。”阿保汉说:“这是产自北方的酒,是皇上忽必烈御赐,仅有这一坛。”书生听罢,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说:“皇上御赐的酒,又产自北方,咱敢喝么!”说罢,书生面色苍白,吟诗道:“御赐烈酒一碗,小子今夜壮胆。即便阴阳两隔,也要放开干、干。”阿保汉不知根底,连忙说:“放心喝吧老兄,这酒中保证没有蒙汗药。”阿保汉一边说,一边就又斟上了两碗。第二碗酒刚刚下肚,阿保汉惊奇地发现,那书生身上碧毛红羽,双目白眉黑睛,头上冠羽耸立开展,口似鸟喙扁平如铲,类同鸳鸯。阿保汉大惊失色问道:“老兄怎么忽然间披了一件簑衣!”书生说:“已经三更天了,外边露水正浓,兄弟叨扰您了,俺将去矣!”说话时,那书生对阿保汉作了一揖,跨出窑洞,就扑簌簌展翅没入夜色中飞走了。阿保汉顿时感到像是做了一个梦,也遂即酒醉和衣卧床,一觉睡到了天明。第二天早上,阿保汉醒来后见案上有筷子两双,空酒碗两只,两碗菜吃得仅剩下几根豆角。阿保汉诧异万分,不明白昨夜发生的事是真是假。农历八月十五夜里还是个晴天,当夜月光如水,那书生又来找阿保汉。书生给阿保汉带来了两只琥珀碗,送给阿保汉说:“兄弟没有什么赠给哥哥,这两只琥珀碗是祖上传下来的,已将近五百多年没有使用了,今赠予哥哥,聊表寸心。”阿保汉见这两只琥珀碗通体透明,黄亮细腻,透露出一缕熟杏的香味。阿保汉特意煮了一盘花生、凉拌了熟黄豆生黄瓜各半碗,又凉拌了一盘豆角等,共做了四个菜,又和书生两个人对饮起来。一碗酒才刚刚饮罢,那书生诗兴大发,举酒吟咏道:“北邙月,又上杨柳梢。瀍谷水声呜咽泪,流波如银泻滔滔,情淹洛堤腰。神女泪,陈王醉,青莲一曲河上醉。堪叹人生驹过隙,不知江山是与非,总是蹙双眉。”阿保汉以竹筷击碗伴奏,二人不觉泪下。阿保汉忽然觉得,眼前这书生绝非等闲之辈,顿时想起了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阿保汉就随口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兄弟莫非唐后主吴王李煜转世否?”话还没有说完,只见那书生对阿保汉作了一揖,默然跨出窑洞,就扑簌簌展翅没入夜色之中飞走了。阿保汉大惊失色,酒完全醒了,一个人在窑洞中呆呆地独坐到了五更天,竟然没有一丝倦意。自此之后,阿保汉从秋盼到冬,从冬盼到春,那书生却杳如黄鹤,再也没有到他的住处来过。阿保汉坚定的相信,那书生必定是南唐后主李煜无疑。阿保汉素来喜爱诗词,特别喜爱李煜作的诗词。阿保汉心中暗想:我与词帝未能同时生,却有这样的缘分。我一定要腾出中间这孔窑洞,将词帝的像塑于其中,让后人瞻仰拜谒,我也不枉活这一辈子。阿保汉主意已定,就专程去了嵩山一趟,找到了享誉全国的雕塑圣手骑虎和尚。骑虎和尚听罢阿保汉的叙述,闭目思索良久说:“无论怎么说,后主也是一代帝王,如今时间己过去了几百年,中华大地还没有一个地方塑有他的像。你善心可嘉,这尊像就由贫僧来塑。”第二天,骑虎和尚带着两名徒弟,背着塑像用的刀锯铲凿等工具,随阿保汉来到瀍河河谷。却说骑虎和尚随阿保汉来到瀍河河谷,惊见阿保汉住的窑洞门外有两株合抱粗的梨树一身花蕾,有三五朵梨花正自怒放。骑虎和尚就对阿保汉说:“如今正是深秋,梨树一夜放花,可见你的诚心感天动地。”于是,阿保汉和众人僧人除荒理秽,清除窑洞内的杂物,制作土坯先筑砌神坛,又准备绘图塑像。阿保汉对骑虎和尚说:“小人为圣僧进一赘言,后主毕竞是一代帝王,不能只一个人孤坐神坛,吾意应该把大小周后的像塑在词帝两侧作为陪侍。”骑虎和尚说:“此意甚好!但神坛两侧还应再塑两尊罗汉像,权作保护神。”“塑谁的像好呢?”阿保汉问。骑虎和尚说:“一尊塑托塔天王李靖,他是李后主的先祖,有责任保护他的子孙。另一尊就塑你,你与生死三任皇帝有缘,功德无量,也应成神,享受后代祭祀。”阿保汉急忙摆手阻止,骑虎和尚却说:“吾意已决,先塑上再说。”经一个多月施工,五尊大像全部雕塑完毕,单等泥塑干透补缝彩绘。彩绘于当年冬至日完工,只见那五尊塑像中的李后主坐在神坛上,身穿白色纱袍,头戴金色王冠,手握书卷,仰脸作沉思状。大小周后坐在后主两侧一左一右,大周后乌发如漆,向脑后挽成了一个髻,头插凤钗,身穿胭脂色霞帔。小周后身穿葱绿色睡袍,乌发如瀑,面带稚气,仰视后主。李靖和阿保汉塑的是两尊站像,李靖身披金甲,头戴铜盔,手托灵塔,双目微闭,凝视门外。阿保汉身穿紫袍,双手握持金钢杵,意态安闲。阿保汉逐一端详一尊尊塑像,心中激动万分地说:“圣僧真乃神手,塑的像神态毕现,让人神往。”骑虎和尚微微一笑说:“不行、不行!还差班媫妤神姑点睛开光呢。”却说骑虎和尚和阿保汉在瀍谷中摘了一篮柿子,又在瀍湖中掘了一篮莲藕,由两位小僧挎着来到班妤山。一行人来到班媫妤神宫后,阿保汉将柿子和莲藕献上,焚香祈祷了一番。骑虎和尚说:“如今一阳来复,人神和平,瀍谷又立神坛,还望神姑点睛开光,使神光普照,万民平安。”班媫妤微微笑道:“人神合一,瀍谷增辉,今赐汝等仙露一瓶,银簪一枚,你们早已成神,自己回去开光吧。”班媫妤身边侍女遂将仙露和银簪递与骑虎和尚,一行人伏地叩首,再拜辞别。再说骑虎和尚和阿保汉回到瀍谷后,用银簪挑出仙露将诸神眼目一一开光。顿时只见窑洞中神光四射,祥云腾起,诸神衣袂飘举,似在云端。骑虎和尚说:“天下名正则言顺,吾今给诸神居处命名。”说罢,就伸出食指在一方青石上写了“梨花观”三个字,只见青石上电火爆出,梨花观三个字刻入石上深达半寸。骑虎和尚运气在臂,手托青石匾额向窑洞上方一推,这块青石匾额不偏不倚堂堂正正嵌入窑洞上方的土壁上有半尺多深。这时,只听见阿保汉“哎呀”一声仰身向后倒去,两个小僧急忙去扶,阿保汉已经气息全无登仙羽化了。梨花观从此名声远播香火旺盛,明代时梨花观又更名为青华观,每年二月初二日为青华观庙会,参会商家百姓多达万余人。却说中国百姓同情弱者,早就有见神即拜的传统,李煜被俘后受尽折磨摧残而死,死之后又葬在孟津,后人对他心生怜悯,如今李煜成神又有了专门祭祀的地方,引来这么多百姓拜谒祭祀也是必然的了。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