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六
2021/10/1 6:00:53 空山落叶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六
却说瀍谷历代英贤辈出,人称“班妤山下红旗舞,苍龙岭前龙虎窩。”自明清以降,班妤山下、牛步河村附近更是人神共居之地,文风丕振之所。瀍谷中有班媫妤神宫、班超纪念馆、梨花观、普明寺、青华观、将军庙、九泉观,另有大阳寺、中阳寺、龙王庙、汤王庙、炎帝庙等文化胜迹。本章谨讲述九泉观一处胜迹,余待后叙。却说九眼泉在瀍河故道班妤山下,泉分九眼,大泉如盆如碗,小泉如拳如杏,大小泉水九道并出,喷珠溅玉,水雾蒸腾,四季不竭。近代九泉水库蓄水后,九眼泉已经淹没在库水之中,成为库水的不竭之源。九眼泉的得名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嘉庆年间编纂的《河南通志》、1991年版《孟津县志》都有关于九眼泉的记载。传说九眼泉的水与今孟津区麻屯镇金水河的水暗地相通,金水河的水和九眼泉的水同时涨落,后来才知道,古人的传说史出有据。原来,从孟津区麻屯镇金水河到九眼泉,再向东北延伸至孟津区白合镇和吉利,是一条地质断裂带。唐代时,为了避唐武宗李瀍(公元814年~公元846年)的名讳,朝廷内阁下文,改瀍水为“吉水”,改九眼泉为“吉泉”。乾隆版《孟津县志卷之一》:“九眼泉在县西七十里瀍水之滨,平地九泉汇成一池,旧为三渠灌田数顷,东北入于瀍池中。龙神最灵,居民遇旱则祷焉。”乾隆五十年编的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二·河南府》:“九眼泉在洛阳县北三十里榖城山东南,一井九眼,下入瀍水。”由以上引文可知,九眼泉在唐代之前就负有盛名,从隋唐到清初的近一千年中,九眼泉水汇入百姓们专门修建的一个“瀍池”中,瀍池整体用青石条筑砌,百姓们又修了三条水渠,引瀍池中的水灌溉农田。为了感恩瀍河神灵的恩赐,人们还在九眼泉左岸的台地上建了一座龙王庙,祭祀瀍河龙王和九泉神灵。唐宋两代的帝王们都信奉道教,朝廷支持宗教界人士在九眼泉左岸的台地上建了一座九泉观,九泉观又名九龙观,规模宏大壮丽,由王屋山著名道士飞龙子主持。其实,九眼泉的得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将近3000年。春秋时期,道教三清之一的老子骑青牛顺瀍谷向西出关,路经今孟津区城关镇牛步河村,当时正遇到雨后瀍河暴涨,无法渡河,青牛使出神力,“哞”地一声大叫,载着老子飞渡瀍河,牛步河村因此得名。唐代时,大诗人李白拜东严子为师学道,李白作诗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一生到处漫游,结交了不少神仙道士。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分别召见过。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资助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选地,建造了壮观恢弘的阳台观并亲自题写匾额。约在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结识了司马承祯,深受司马承祯赏识。由于司马承祯的引荐,李白结识了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当时,玉真公主也在王屋山修道,李白经常从洛阳顺瀍谷经河清谷到河清渡口渡河,到王屋山会见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李白《将进酒》一诗作于孟津平乐观,诗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其中的“丹丘”即元丹丘,元丹丘是司马承祯的第四代弟子。受持盈法师玉真公主的资助,李白派堂弟李十六在九眼泉附近建了九泉观。令人惋惜的是,九泉观建成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九泉观毁于战火。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九泉观遗址荡然无存。到了宋代,九泉观再次重建。清乾隆版《孟津县志卷之一》:“(九眼泉),宋建,明嘉靖间,乡民李宗宇重修。由于四季九泉喷涌,汇水成流,遂成名胜,饮誉千载。”宋代将九泉观恢复后,孟津百姓在九泉观外的瀍河台地上起会交易。每逢会期,四面八方的百姓们驱赶牛羊、毛驴驮着粮油山货到九泉观前的空地处赶会,盛况空前,这种繁华状况一直传承至民国。民国初年,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公元1874年~公元1939年)任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兼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吴佩孚驻军洛阳,虎视中原,企图统一中国。吴佩孚对九泉观的地理名胜羡慕不已,曾派谴一个工兵营进驻九泉,拟在九泉观一带兴建别墅。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被奉军和冯玉祥军打败,在九泉观一带兴建别墅的事被搁置。此为后话,暂且不表。却说九泉观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留下了河洛地区很多传奇故事。传说之一。传说最早在九泉建观的是李白的堂弟李十六,李十六也是一个自幼好道的人,在王屋山修道多年。李十六学的是服气辟谷轻身之术,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李十六身轻如燕,可以在荞麦花、油菜花上飞驰,人飞过花田,花上的露水不落。李十六经常在夜里飞到杭州西湖,喝一碗西湖牛肉羹再飞回来,回到九泉观时天还没亮,褡裢儿里装的荷花包子还冒着热气儿。传说之二。传说明代时重修九泉观的李宗宇是李十六的二十七代孙,李宗宇也好道,家传有道藏秘笈。李宗宇学的是隔空搬运之法。李宗宇重修九泉观,用的木料伐自王屋山紫金坛。李宗宇能役使鬼驴,方法是用五色纸剪成驴形,在纸驴身上画符,把纸驴放在烛火上烘烤,口中念动咒语,这些纸驴会像仙鹤一样凭空列队蔽空飞去。三更时分,瀍谷中驴叫声此起彼伏,工匠们起身望去,一队队鬼驴们驮着木料回到九泉观,驴背上汗水涔涔,当木料卸去,鬼驴们“嗤了”一声,全都化为鸣蝉四散而去。传说之三。明末清初时期,白莲教在中国南方秘密结社策划起义。某年春节刚过,有武当山道士来九泉观传道。道士进入九泉观大殿,先点燃高香三支,插到香炉中,仰面见大殿内的脊檩上写着“大明某年某月某日,李宗宇率徒孙某某某某仝建”,道士泪水满面,跪地望尘而拜。这时,九泉观大殿内壁上贴有一张灶爷画,画上印的男女小人一齐从画上跳下来,整衣列队报数,当报数到19999时,道士一挥拂尘说“夠了”,就带着小人们飞空而去,杳如黄鹤。九泉观的道士们定睛看去,只见灶爷画上只剩下了一个小人,这个小人的一条腿刚迈出画面,因为道士的一声“夠了”,没能飞走,而原来画面上的小人们全都无影无踪了。孟津人称这个亊件为“道士搬兵”,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九眼泉周边还有很多传奇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故事之一。九眼泉边的班沟村有新石器时期遗址班沟遗址,还因班超后裔聚居地而名扬中国。班沟村附近的班妤山,因班媫妤的衣冠冢而得名。汉成帝的嫔妃班媫妤才思过人,诗词书画享誉文坛,中国词牌中有“媫妤怨”流传至今,享誉文坛。辛亥二次革命的先驱、豫西讨袁军总司令杨体锐是班沟村人,班沟村的杨体锐烈士纪念馆闻名全国,杨体锐烈士就义前写的《杨体锐捷报》在中国影响深远。故事之二。明代丘濬(公元1421年~公元1495年),字仲深,号琛庵,又号玉峰、琼台,别号海山道人,今海南琼州人。丘濬小时候家里很穷,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李氏为了教他读书,就带丘濬辗转到洛阳投靠亲友求学。来到洛阳后,丘濬家的亲友却病死了,丘濬母子寄住九泉观附近的一孔破窑洞中读书,靠挖野菜捉鱼捉虾维持生计,也时常得到九泉观道长的接济。丘濬学习刻苦,过目成诵,雪夜里经常读书到三更。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丘濬以殿试二甲第一名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后来官至宰相。丘濬在所作诗中说:“海中鳌头客,九泉是故乡。”故事之三。1972年,班妤山下的李家窑村村民在挖土窖时发现了一窖古代铜印,铜印一共有797枚。专家考证,这些铜印为东汉武官官印,印上刻有“军司马印”、“假司马印”、“军假司马”、“别部司马”、“军曲侯印”、“部曲将印”等篆体字印文。印的边长在2~3厘米,厚约1厘米,印钮高1厘米。据专家黄明兰推测,李家窑村出土的铜印与东汉定远侯班超和班氏家族有关。原来,东汉时期朝廷规定,俸禄一千石的官员才能使用石印龟钮,俸禄在一千石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金印,其实金印就是铜印。李家窑古代铜印的出土,给九眼泉和九泉观增添了神秘色彩,也给汉代时班氏家族居住班沟村增加了新的佐证。然而,这么多金印为什么会窖藏于地下?这也许是一个千古之谜。2016年,孟津县人民政府启动了瀍河治理工程,九泉水库即将成为“引黄入洛工程”中的重要蓄水调节地,新时代的九眼泉将重现辉煌,一河清水入洛阳的美景即将重现。空山落叶赞曰:“天生九泉,地出琼浆;碧流奔涌,浩浩荡荡。龙泉轻雾缭绕,瀍谷增色;河湖波击浪涌,蒹葭苍茫。日出扶桑,紫波跃金鳞;月上柳梢,鹭背染霞光。瀍龙兴雨,满湖跳珠;星移斗转,日月潜藏。至若春草吐茸,湖畔牛羊入画图;或然秋风蹈厉,枫林杨柳醉红黄。一壶老酒,九泉观前话古今;两盎秋菊,半山亭上品新香。”不过以上所述都是后话。欲知班妤山下还有哪些故事,且听下章分解。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