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五
2021/10/21 5:06:27 空山落叶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五 却说瀍河的支流就像一张大网,把孟津西部的沟沟壑壑罩住,形成了瀍龙的雄奇和伟大。空山落叶有诗赞曰:古老瀍河如巨龙,潜藏千山万壑中。涓涓细流归一脉,汤汤波浪扬涛声。墟里炊烟英雄气,桑梓秋风战旗红。最是一年春归后,遍地嘉果兆年丰。
瀍河主河道西南方有一条主要支流,该支流包括今洛阳市孟津区麻屯镇和常袋镇以及洛阳北郊大部分地区。孟津区麻屯镇和常袋镇是瀍河和涧河两条河的分水岭。
公元1928年,瀍河流域中华蒙古族又诞生了一位名扬世界的大作家、洛阳才子李準。
李準(1928年~2000年),原名李竹溪、又名李铁生,蒙古族,是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木华黎被成吉思汗册封为太师、国王。元末明初,朱元璋迫害元朝皇室后裔,木华黎后代的一支名“咬儿”,当时在松江(今上海)做官,咬儿为了保护后代不受迫害,临终嘱托儿子们,让他们隐名改姓避难。咬儿的一名儿子改姓李,取名李可用,迁居到孟津县麻屯镇,咬儿后裔自李可用为始祖排序,李準为中原蒙古族第26世孙。
李準的祖父李祖莲,在乡间教私塾达40年之久;李準的伯父李明昭(又名俊华),曾任洛阳第四小学校长;李準的叔父李明善,当过小学教师;李準的父亲李明选(又名俊人)通过自学,粗通文墨,长年在外经商;李準的母亲杨氏,出身乡村医生世家。
1928年5月17日,李準生于今洛阳市孟津区麻屯镇下屯村。1934年,李铁生进入麻屯小学读书,取学名“李準”。李準12岁小学毕业,考入原洛阳县常袋镇达德中学,仅读完初中一年级,就因家境贫困辍学,当时河南大旱,李準和父母随着逃荒的难民队伍到了今陕西省西安市,经过半年多的流浪于当年秋天返家。李準17岁到麻屯镇邮政代办所当邮递员,李準坚持自学,勤奋优异。凡经手发送的报刊杂志,都要逐版逐条仔细阅读。
李準19岁时参加了村镇业余剧团,开始文学创作,改编旧戏让剧团演唱,并在洛阳的报纸上发表有关岳飞之死的小说《金牌》、散文《中国最早的报纸》。此时李準受在洛阳作共产党地下工作的表侄石黎明影响,开始阅读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他先后阅读了《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
1948年洛阳解放,经洛阳地下共产党领导人石黎明介绍,李準到豫西中州银行当职员,23岁任银行货币计划股股长,不久调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语文教员。
1953年,李準在当语文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婆婆和媳妇》《卖西瓜的故事》《我没有耽误选举》等小说,并在《河南日报》发表。
1953年9月,李準创作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同年11月20日该小说在《河南日报》发表;同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为这篇小说出版了单行本;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不能走那条路》,并加了《编者按》。此后,《不能走那条路》被全国40多家报刊以整版相继转载。同年4月,《不能走那条路》单行本再版,通俗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单行本,自1954年到1959年,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先后印刷了4次。
1954年,李準调入河南省城郑州,从事河南省“剧改会”工作;同年8月,李準带领妻子和孩子到荥阳县司马村落户当农民。在此期间与著名作家赵树理相见,在一起畅谈文学创作并共同生活了10多天,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文学创作上,李準受到赵树理的影响很大。不久,李準又到河南登封农村落户。1960年前后,李準到郑州市郊区黄泛区祭城公社落户,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白杨树》《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信》《两匹瘦马》《清明雨》《两代人》《野姑娘》等。
1954年11月,话剧《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文艺》第22期发表,单行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李準调入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当选河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李準自1956年开始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先后赴东北12个大中城市采访,在黑龙江酝酿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1957年,李準在上海修改《老兵新传》,并同时创作了《小康人家》电影文学剧本。1958年1月,《老兵新传》在《收获》杂志第1期发表,并在《中国电影》杂志第8期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58年8月发行了单行本,1959年12月再版。此后李準接连创作了《小康人家》《冰化雪消》《耕云播雨》《李双双》《吉鸿昌》《龙马精神》等电影文学剧本。
1960年2月,李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在北京参加第三次中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接见,并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1963年5月,《大众电影》杂志社举办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评选结果于22日揭晓,李準编剧的影片《李双双》获“最佳故事片奖”。作为影片《李双双》的编剧,李準又获得“最佳电影编剧奖”。当年8月,李準的文艺论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0月,电影文学剧本《走乡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走乡集》在1964年9月再版,集中收有《老兵新传》、《小康人家》《耕云播雨》《李双双》等名篇。
1968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李準被剥夺写作权利,划为“黑帮”分子遭受批斗,其长篇小说《沧桑路》手稿约15万字,被“造反派”抄走。李準先被关押“牛棚”,继而被当时的“斗、批、改团”带到周口地区看管。1969年,李準全家被下放到河南西华县屈庄生产队“劳动改造”。
1974年2月,李準沿黄河采风到山东省济南市;1976年,李準写出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的第二稿,1978年搬上银幕,1979年在全国上映。
粉碎“四人帮”后,李準创作了短篇小说《王结实》、中篇小说《冰化雪消》、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王结实》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李準和李存葆(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作者)同时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李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百花”、“金鸡”双奖的电影剧作家。
1964年,李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青联委员;1965年,李準调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80年,李準当选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河南省作家协会分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主席。1990年,李準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李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準是中国著名的多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1959年);《小康人家》《李双双》(1960年)、《耕云播雨》(1960年)、《吉鸿昌》(1962年)、《龙马精神》(1964年)、《大河奔流》(1979年)、《荆轲传》(1979年)、《中州七梦》(1979年)、《牧马人》(1981年)、《高山下的花环》(1982年)、《清凉寺钟声》(1985年)等共16部。
李準还创作有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孟广泰老头》《李双双小传》《王结实》《土牢情话》《白杨树》《雨》《陈桥渡口》,结集出版有《李準中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开幕,李準作为代表在会上约见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率先提出支持高云峰创办洛阳正骨学校的提案。1958年,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洛阳医专正骨医院的基础上,中国开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所正骨学校——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
1960年,李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选任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李準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等。
2000年2月2日,李準在北京病逝。今中国文学馆辟有李準展厅、河南文学院有李準塑像,在时任洛阳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赵金昭的奔走策划下,李準铜像于2003年4月在洛阳大学(今洛阳理工学院)校园内落成。
洛阳大学的李準纪念碑文中说:“中国著名作家李準先生……1995年被聘为洛阳大学名誉校长。2003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雕刻艺术家胥建国博士创作的李準先生半身铜像,被安放在洛阳大学东门南侧的翠柏丛中”。是日,全国第一座“李準先生纪念馆”在洛阳大学同时开馆。
空山落叶有诗赞曰:笔头生花代有人,李準袖底起风云。自古瀍源风流士,汗青千年铁笔魂。
欲知瀍河流域还有多少风流故事,且听下章分解。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