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洛阳文化符号之五
2021/11/5 5:02:18 空山落叶

我心中的洛阳文化符号之五2012年,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理工学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经过广泛推荐、筛选和评定,洛阳十大文化符号脱颖而出,成为体现洛阳人文渊薮、彰显洛阳精神的十大文化符号。排在洛阳十大文化符号第五位的是:释源祖庭--白马寺。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官方出资主持兴建的寺院,素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白马驮经从西域而来",白马寺名称的由来意象优美,点出了佛教东渡与涉远布道的艰辛与执著,具有崇高的宗教意义和审美意义。白马寺的修建,不但为中国寺院布局形制提供了蓝本,而且标志着以汉译佛经为特色的佛教,开始融入东土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义深远广博。白马寺兴建至今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佛教传入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仁爱和平思想螎汇贯通,极大地影响并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其经典格言丰富并渗入了汉语语系,使和而不同生命平等成为信众的行为准则,化解了社会矛盾,解脱了自我。白马寺中的清凉台是主持方丈居处,周边古柏参天。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时朝廷大太监黄锦是洛阳偃师龙虎滩人,黄锦和省祭官黄克等出巨资重修了白马寺清凉台和寺院中的大雄宝殿以及围墙。以上工程竣工后,由黄锦撰文、孟津县籍时任贵州参议的杨儒书丹,刻制了《重修古刹大禅院碑记》以记其功。《重修古刹大禅院碑记》中说:“……(黄锦)遂捐俸,以眷属省祭官黄克,由是购良材于晋野、伐文石以嵩阴、治砖瓦于洛汭、招工师于诸邑……左右建配殿各三极……门外东西石狮翼之……(台上)建重檐殿五楹……建配殿各三楹……台下两傍更建禅院二所,每所房九间……寺之地基六十二亩、墙计二百三十堵,共内外植柏树千株……功始于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之春,落成于明嘉靖丙辰三十五年之冬”。黄锦等出资重修古刹白马寺禅院,是洛阳白马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重修。乾隆十年龚松林撰《重修洛阳县志卷之二》:“广济桥,在在县东门外瀍水上。旧为木桥,明知府刘本始易以石,知县何鉴重修,邑太师刘健有文纪之。明嘉靖中邑司礼监黄锦重修,至今称‘黄公桥’,俗名‘大石桥’”。“世宗明嘉靖……三年大饥……三十二年,春井水冰,坚不可破。夏六月,大雨,伊洛涨,溢入城,水深丈余,漂没公廨民居殆尽,民水栖有不得食者凡七日。三十九年春,伊洛泛溢害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七月初二黎明,洛阳“大水异常,平地水高数丈……”冲毁瀍河桥,房倒屋塌。由于连年灾祸不断,瀍河桥被水冲毁后三年不能重修。“黄公龙山垂情故乡……(乃出)天子赐金币,付之弟锦衣千户黄子铠任治其事,且戒之曰:‘建桥诸费,秋毫皆余办之,毋系人民,毋淹岁月,余志也!’……为桥五洞,以通水道;中高三丈六尺,阔三丈三尺;长二十五丈,间以石栏用障往来。桥东西两岸以石麟次,左右叠集,”东长五十丈、西长一百丈,列壁峻固,水遂通演……”(文见《黄公广济桥碑记》)该桥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竣工。《黄公广济桥碑记》由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南京户部尚书、前都察院佐院、左副都御史,洛阳孙应奎撰文;赐进士第、资善大夫、兵部尚书、奉敕总理京营戎政,宜阳王邦瑞书并篆额。笔者评曰:太监黄锦,位卑志崇;怀为国之赤忠,行惊世之伟业;虽有干政之嫌,实无谋逆之行。大公无私,报效乡梓;名垂青史,千古不朽!由于明嘉靖三十六年洛阳这场水灾,洛阳龙虎滩黄氏重要之一支迁居今孟津区送庄镇白鹿庄村。黄锦等人出资修建白马寺和广济桥,可见佛教影响华夏民心之一斑。“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珍惜洛阳文化符号,是每一位洛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