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洛阳文化符号之七
2021/11/10 5:21:15 空山落叶

我心中的洛阳文化符号之七
2012年,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理工学院、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经过广泛推荐、筛选和评定,洛阳十大文化符号脱颖而出,成为体现洛阳的人文渊薮、彰显洛阳精神的十大文化符号。排在洛阳十大文化符号第七位的是:世界艺术瑰宝--龙门石窟。龙门,古称伊阙,伊阙关为汉代洛阳八关之一;隋代称龙门,“龙门山色”居“洛阳八大景”之首。北魏始凿龙门佛窟,历经唐宋400年间,共凿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龙门石窟艺术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是中国著名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今龙门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艺术不只是窟龛造像,还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等书法石刻。龙门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举例如完成于北魏隋和初唐的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等。完成于盛唐的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龙门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初年,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每尊佛像只有四厘米高。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老龙洞密布小龛54处,显示了初唐民间造窟风气。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刻亍唐代。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期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上有数十个小龛造像,是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白园位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在三国魏时期,曹植写有洛神赋,洛河边建有洛神庙,“洛浦秋风”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洛阳至今没有一尊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洛神雕像,实属憾事。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堪称双璧,是佛教传入中国植根于洛阳的重要证据。“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珍惜洛阳文化符号,是每一位洛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