鲔水和神尾山
2022/3/8 空山落叶

鲔水和神尾山鲔念wěi ,即鲟鱼。《清史稿卷六十二.志三十七》:“河水自孟津入,为裴峪渡,古小平津,右合鲔水,又东五社津、神尾山……”《山海经卷三.北山经》中说:白沙山,方圆三百里大小,到处是沙子,没有花草树木和禽鸟野兽。鲔水从这座山的山顶发源,然后潜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白玉。 《水经注》:“巩县北有五社津,一名土社津。有山临河,其下有穴,潜通淮浦。有渚,谓之鲔渚。”《吕览》云:“武王伐纣至鲔水”,即此地。”由以上引文可知,鲔水是水名、神尾山是地名。鲔水和神尾山均在孟津和巩义交界处的巩义境内。鲔水为什么称鲔水呢?《尔雅翼》释鲔水……“(白沙)山下有穴通江,穴有黄鱼,春则赴龙门,故曰鲔岫。今为河所侵,不知穴之所在。”《尔雅翼》:“鲔以季春来,形似鳣而青黒,头小而尖似铁兠鍪,其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过七八尺,肉色白,味不如鳣。”《行水金鉴卷一》:“河水于此有五社津,(巩)县北有山临城,谓之崟防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直穴有渚,谓之鲔渚。”由以上引文可知,鲔水是因为白沙山下有穴,穴中有水,水中出鲔,所以称白沙山上流出的这条河为鲔水。鲔水在哪里?即在今巩义市大鱼沟一带。大鱼沟又名大峪沟、大禹沟、大于沟,其实这条沟得名很早,最早的名字应是大鱼沟。今洛阳市伊川县的白沙镇得名是否与白沙山有关,待考。《宋史卷九十四.志第四十七》:“以河、洛湍缓不同,得其赢余,可以相补。犹虑不足,则旁堤为塘,渗取河水,每百里置木闸一,以限水势。两旁沟、湖、陂、泺,皆可引以为助,禁伊、洛上源私引水者。大约汴舟重载,入水不过四尺,今深五尺,可济漕运。起巩县神尾山,至土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起沙谷至河阴县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属于汴渠。"由以上引文可知,古人是很智慧的。宋代时为了方便漕运,从沙谷至河阴县(今孟津)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属(入)于汴渠。引洛河水入汴渠。由于洛河水量一年四季大小不定,人们就沿洛水两岸挖了很多沟、湖、陂、泺。洛河水大时,这些沟、湖、陂、泺可以蓄水;洛河水小时,这些沟、湖、陂、泺可以向洛河补水。只要洛河水保持在五尺以上,漕运就可以畅通无阻。《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青龙山,在(巩)县南四十里,宋太祖永昌陵东。其尾接洛河者曰龙尾山,在县南三里。又有神尾山,在县东北。”《宋史河渠志》:“沙谷。沙谷起巩县神尾山至士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起沙谷至河阴县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属于汴渠。”因此可知,龙尾山、神尾山均为宋太祖永昌陵所在山的余脉,两山因此得名。龙尾山、神尾山应在今巩义市芝田和回郭镇一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