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渚考
2022/10/21 12:21:23 空山落叶

陶渚考
(一)陶渚之名,最早见于《魏书》。陶渚是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洛阳市孟津区滨临黄河南岸。如今我们为什么对陶渚如此感兴趣?这是因为发生在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的“河阴之变”发生地点在陶渚。《魏书卷十.帝纪第十.孝庄纪》: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夏四月,“庚子,车驾巡河,西至陶渚。荣以兵权在己,遂有异志,乃害灵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又害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仪同三司东平王略、广平王悌、常山王邵、北平王超、任城王彝、赵郡王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温,公卿已下二千余人。”白话《魏书敬宗孝庄帝纪》:“永安元年(公元528年)春二月,肃宗驾崩,大都督尔朱荣准备率大军进京,谋划废立皇帝事宜。因为孝庄帝一家忠心耿耿、劳苦功高,而且颇得民心,暗地与孝庄帝联系,于是率大军奔赴京城。公元528年夏天农历四月初九日,孝庄帝与兄弟一起夜间北渡黄河;十日,在河阳与尔朱荣相会。十一日,南渡黄河,登上帝位。封兄彭城王元劭为无上王,弟霸成公元子正为始平王。授尔朱荣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封太原王。十二日,百官齐集。礼仪部门准备玉玺官绶,备好法驾,到河梁奉迎孝庄帝。十三日,皇帝车驾巡视黄河,西至陶渚。尔朱荣因兵权在握,便生异志,害死了灵太后以及幼主,接着害死无上王元劭、始平王子正,又加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公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仪同三司东平王元略、广平王元悌、常山王元召己、北平王元超、任城王元彝、赵郡王元毓、中山王叔仁、齐郡王元温,公卿以下受害官员二千多人。列骑挟持皇帝,迁至便幕,搁至一边。接着尔朱荣后悔了,叩头谢罪。尔朱荣这一场大屠杀,杀的都是孝文帚子孙,北魏王朝因此崩溃。(二)陶渚在在今洛阳市孟津区滨临黄河南岸,其确切地点在哪里?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孟津(在洛阳)东北。旧治在县东,今治本圣贤庄(今孟津区会盟镇老城村),嘉靖十四年七月迁于此。西北有大河,又西有硖石津,又西有委粟津,又有高渚、马渚、陶渚,皆大河津济处。东北有孟津巡检司。”以上引文说明,明代黄河上的渡口由孟津西部向东,依次为硖石津、委粟津、高渚、马渚、陶渚。“皆大河津济处”的意思是,以上硖石津、委粟津、高渚、马渚、陶渚都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高渚、马渚、陶渚俱在今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东部一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一》:“三渚,河中渚也。《水经注》:‘河中渚上有河平侯祠,旁有二渚,又有陶渚,故曰三渚。’”“河中渚上有河平侯祠”,河中渚在今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李庄村北,2021年在李庄村北发掘出有数量巨大的汉代古墓可证。(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马渚在县西,近故洛城北,亦黄河渡处也……陶渚,在县北,大河中渚也。河流经此,有三渚之名。晋永嘉末,刘聪子粲攻晋故司徒傅祗于三渚,即此。”《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九.河南四》;“黄河在县(故河阳县,即今孟州)西南三十里,南渡即河南孟津县,河广二里。亦曰富平津,亦曰陶渚,自古设险之所。太子贤曰:‘孟津在河阳县南门外。’胡氏曰:‘河内北有太行之险,南据河津之要。光武初,拜冯异为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兵于河上,以拒洛阳,是也。又有万艘潭,在旧县治南,潭水深平,为舟楫辏泊之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水经注:孟津,又曰富平津,又谓之陶河;杜畿试楼船于孟津,覆于陶河,即此也。按《尔朱荣传》,陶渚在河阴西北三里,南北长堤之西。魏纪‘淘’作‘陶’。杜佑曰:‘河南河阳县西南十三里有古遮马堤,即其处。’”以上引文说明:“亦曰富平津,亦曰陶渚”,即富平津就是陶渚,陶渚就是富平津。那么,富平津的准确地点在哪里?古遮马堤的准确地点又在哪里?(四)富平津的准确地点在哪里?《三家注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盟,河内郡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为武济。‘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是也。’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引文说明,“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盟津、孟津、富平津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今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扣马村、小寨村一带。(五)富平津的准确地点在哪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第五章.津渡寺观》(p613):“富平津,约在今老城乡小寨村北,东汉桓帝时始有富平津的记载。”古遮马堤的准确地点又在哪里?古遮马堤又名长堤,《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陶渚在河阴西北三里,南北长堤之西。”“河南河阳县西南十三里有古遮马堤,即其处。”清嘉庆版《孟津县志》:“长堤,筑时未详。《北史·尒朱荣传》:‘荣师次河内,密迎庄帝。及帝即位,荣谓乘机可取,乃谲朝士共为盟誓,将向河阴西北三里,至南北长堤,悉命下马西度(渡),即遣胡骑四面围杀之。又命二三十人拔刀走行宫。’”(六)总上所述,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河阴之变”发生的确切地点在陶渚。陶渚、盟津、孟津、富平津是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今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小寨村北。那么,为什么今人多误认为“河阴之变”发生的地点在今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硖石津呢?其主要原因在于,今人把马渚和今孟津区白鹤镇河清村的马粪滩混淆了。其实,马渚是马渚,马粪滩是马粪滩,二者毫无关系。其主要证据有二:一、清《水道提纲卷一》:“孟津县西有硖石津、委粟津、高渚、马渚、陶渚,皆渡河处。陶渚在县北五里,即古孟津,亦曰富平津也。”从以上引文的顺序可以看出,“孟津县西有硖石津、委粟津、高渚、马渚、陶渚,”硖石津在今孟津区白鹤镇河清村;马渚和陶渚俱在今孟津县东部。二、马粪滩,古称马坟(滩),并非马渚。《禹贡锥指》一书,是清代胡渭(1633年-1714年)撰,成书于康熙八年(1669),是胡渭研究《尚书》的重要专著。《禹贡锥指卷三》:“孟津县在府东北五十里,黄河去县五里有陶渚,其西有峡石、马渚、髙渚、委粟津,皆大河津济处。县西北十五里有罗家滩,又西为杨家滩、柳滩、杏滩,及耕子、马坟二滩,皆在大河中。”上文中的马渚、马坟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禹贡锥指》“县西北十五里”中的“县”,是指古孟津县,县城就在今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小寨村附近。所以,《大清一统志卷二十四》:“河桥在孟津县东北,晋杜预请建桥于富平津即此,久废。”只是今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小寨村附近的古孟津县城“久废”,才造成今人诸多误解。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