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林寺二十六讲
2022/11/12 11:11:55 空山落叶

慧林寺二十六讲(19)为什么说韩愈以上《山石》、《赠侯喜》两首诗作于同日?为什么说韩愈以上两首诗咏诗的地方同在孟津图河岸边的慧林寺及其附近呢?理由之一:在韩愈著、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山石》篇首,樊汝霖注曰:“此诗编次于河之水后,当是去徐即洛时作。故其复有‘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之句”。“去徐即洛时”,即唐德宗贞元十七年。韩愈《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篇首唐人孙甫注曰:“……十五年,董晋薨,公去汴州不果。来公佐徐州,未几而罢,又不果,来十七年,公有此诗”。“十七年”亦即唐德宗贞元十七年。这说明,韩愈以上《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山石》、《赠侯喜》三首诗系同年即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所作。理由之二:《赠侯喜》诗中有“晡时坚坐到黄昏”句,《山石》诗中有“黄昏到寺蝙蝠飞”句。这说明韩愈与诸友在孟津图河垂钓到黄昏,当夜就宿于慧林寺。这两首诗,于情、于理、于时间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山石》诗中有“嗟哉吾党二三子”句,“吾党二三子”意思为:我们这几个好朋友。《赠侯喜》一诗则从“吾党侯生字叔起”起句,“吾党”的意思,也为:我们这几个好朋友。“吾党”这几个人是谁?就是同来慧林寺图河边玩的韩愈与友人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理由之三:《山石》、《赠侯喜》二首诗,《赠侯喜》诗中有“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句,而《山石》诗中有“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句。“安得至老不更归”的意思是,我不相信到老也找不到归宿,而不被朝廷重用。这和《赠侯喜》诗中“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在诗意上是连贯衔接的。理由之四:唐德宗贞元十七年7月22日,即公无801年农历七月二十二辛巳日,翌日即二十三日。按公历为8月7日,时届立秋。此日的月亮半夜后才从东方显现,和韩愈《山石》诗中“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相合。“清月出岭”即明月刚出现在邙山岭。《赠侯喜》诗中:“平明鞭马出都门,”和《山石》诗中“天明独去无道路”刚好是在一昼夜中发生的事。综上所述,韩愈作于公元801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的《赠侯喜》、《山石》两首诗,为同日所作。创作地点同为洛阳北部孟津图河岸边的慧林寺附近。《洛北慧林寺题名》是韩愈亲笔署名的碑,在宋代时孟津慧林寺仍存有“石刻在焉”,可惜现在见不到了。韩愈在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在洛北负图沟慧林寺游玩后不久,约在当年秋末到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第二年冬天升任监察御史。韩愈升任监察御史二个月之后,京师大旱,民不聊生。正直的韩愈上奏章《论天旱人饥状》,为权臣所谗,贬为连州(今广东)阳山县令。慧林寺二十六讲(20)有关慧林寺的故事我们已经讲了十九节了,在此有必要对以上十九节故事作个总结。总结的标题可以定为:慧林寺为什么会天下闻名?慧林寺为什么会天下闻名?要回答这个问题,愚以为要从三大方面讲。慧林寺天下闻名第一因素是政治影响力。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公元801年韩愈洛北慧林寺题名,时间跨度长达45年。在这45年中,李憕、李源父子和国家一起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李氏一家家破人亡和大唐王朝刼后余生,李氏一家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大唐王朝的拨乱反正,使李氏一家既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李氏一家见证了大唐王朝的兴衰。大唐王朝拨乱反正后,李憕、李源父子得到国家极高的政治荣蠗,李憕、李源父子的故事全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憕被绘像凌烟阁、李源被三朝皇帝先后三次授官,全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段政治影响力的本身就是李氏一家最大的政治资源。然而,李源不但三次辞官不受,还把全部家产捐给了慧林寺,安史之乱中的殉难功臣多如牛毛,他们的后代都收到了国家荣誉和经济利益,惟独李氏一家把国家荣誉和经济利益奉献给了社会和人民,这种高风亮节放大了李氏一家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加持到了慧林寺,这是慧林寺名扬全国的根本原因。慧林寺天下闻名的第二个因素是得地得天得人和。慧林寺的寺院外边就是著名天下的卦沟、图河、温谷涧,这里是伏羲氏一画开天肇始文明之地,此为得地。神僧圆泽加入慧林寺是为得天助。李源和圆泽三生有幸的故事,可以视为得天助之加持。特别不应忽略或低估韩愈在慧林寺写的二首诗,更不应该低估韩愈等人在慧林寺的题名碑,因为之后的韩愈是唐王朝的一代文坛宗师、唐宋八大家之首。《洛北慧林寺题名》碑上题名的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三生有幸的故事和韩愈的诗以及题名碑,扎牢了慧林寺的文化之根。总之,文化影响力是慧林寺天下闻名的第二个因素。慧林寺天下闻名的第三个因素是宗教的影响力,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韩愈不信佛,但不妨害韩愈笃信中国传统文化;韩愈不信佛,但不反对中国老百姓信佛。慧林寺得此以上政治、宗教、文化三宝,想不兴盛是不可能的。后来慧林寺一直代代兴旺,一直兴旺到民国,接连兴旺长达1200多年,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传奇。慧林寺二十六讲(21)终唐一代,自从圆泽住持慧林寺、韩愈题名慧林寺以后,慧林寺又发生了很多流传佛教界的文化经典故事。中国佛教史上,有一桩惊世骇俗的“丹霞烧佛”公案,故事也发生在慧林寺,这一公案的主角是唐朝中后期的高僧天然禅师。天然禅师生于公元738年,号丹霞,佛门习惯称其为“丹霞天然”。天然禅师是南阳邓州人,出身于一个低微的贫穷知识分子家庭。天然禅师早年因为科举不顺,遂绝意仕途,皈依佛门,师从马祖禅师。宋代释普济撰《五灯会元卷第五》:“邓州丹霞天然禅师,本习儒业,将入长安应举,方宿于逆旅,忽梦白光满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曰:‘选官去。’客曰:‘选官何如选佛?’遂直造江西见马大师”。唐宪宗元和年间,天然禅师遍游天下丛林,来到洛阳后寄居慧林寺。有一年冬季,天气奇寒,滴水成冰,天然禅师在夜里被冻得实在难以忍受,就跑到佛殿,将里面的一尊木雕佛像搬到自己的客房,劈成木块,烧火取暖。天然禅师的这一举动,让慧林寺僧众们大为震惊。天然禅师是一位寄居慧林寺的僧人,竟敢这样明目张胆的烧毁佛像,慧林寺的住持更是勃然大怒,责问天然禅师怎么敢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没想到天然禅师漫不经心地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懂,我是要烧取舍利子来供养的!”慧林寺住持听了天然禅师的辩解,更加生气,反驳道:“你是在胡说,木头雕刻的佛像里怎能会有舍利子?”谁知道天然禅师要的就是这句话,就立刻起身往客房外走,还一边走一边大声喊道:“既然你们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要责怪我,我再烧两尊佛像又有何妨?”经天然禅师这么一讲,慧林寺僧众顿时悟出其中的含义,众僧只好悻悻离开。原来,天然禅师的这一举动看似离经叛道,实际上是想告诫众僧:佛是自己的清净本性,不是那些佛像佛经。修习佛性,不要执著于外物,不应该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局限,佛在学佛人的心中,而不在这根木头上。后来,我行我素的天然禅师在洛阳还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被佛学界的后人传为佳话,连学佛的俗人们都被天然禅师的三言两语所点化。慧林寺二十六讲(22)马祖禅师住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开元寺说法,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马祖禅师建立了马祖道场,佛学界称为"洪州禅"。马祖禅师是开宗立门的一代禅师,其禅法称学佛“三段论”,三段论又称学佛三境界“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据说,马祖禅师的入室弟子有139人,来到慧林寺弘法的天然禅师就是其中之一。大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某一天,天然禅师竟然横躺在洛阳天津桥上睡起了懒觉。东都留守郑余庆正好从桥上经过,郑余庆的侍从呵斥天然禅师要让他离开,天然禅师躺在桥上不起身,回答说:“我是一名无事僧啊!所以躺在这里不想动”。天然禅师这种气度和胆略,让郑余庆大为赏识,郑余庆不但没有追究天然禅师的无礼,还赠送给天然禅师许多衣物,并且指示官府每天供给天然禅师饮食。这件事情过后,天然禅师名声大噪,洛阳的民众纷纷皈依佛门。后来,天然禅师归隐丹霞山,创建南阳丹霞寺。天然禅师于公元824年圆寂,享寿86岁,皇帝特别诏谥“智通禅师”……宋代释赞宁撰写的《宋高僧传卷十一》中载有《唐南阳丹霞山天然传》,全文为:“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概。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名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应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复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人或讥之。曰:‘吾荼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从以上《唐南阳丹霞山天然传》中可知,天然禅师到慧林寺之前曾分别在天台山、龙门香山寺修佛,早已在佛学界声名鹊起。但为什么又要到慧林寺烧佛像、躺在洛阳天津桥上睡懒觉呢?回答是:这完全不是恶作剧,而是大彻大悟的高僧以此怪异举动为佛家造舆论作广告,以此来布道,吸引更多的世人来信佛。慧林寺二十六讲(23)我们在前文中曾经提及过,唐代袁郊写有《甘泽谣》一书,书中有一篇讲有《圆观》的故事。最初袁郊写的《甘泽谣》一书并不出名。到了北宋时,文学家苏东坡依据《甘泽谣》中的《圆观》篇加以改编,重拟标题为《僧圆泽传》。苏东坡写了《僧圆泽传》之后,洛阳慧林寺中李源和圆泽的故事再次在当时广为人知,而且大放异彩。《四库全书荟要·东坡全集》中收录有苏东坡作的传记十篇,《僧圆泽传》就是十篇中的一篇。为尊重历史,在此重录苏东坡原著的《僧圆泽传》全文:“洛师慧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慧林寺二十六讲(24)宋代靖康年间,金兀术率兵等分道入寇中原。宋朝廷檄兵马钤辖李成取河南(洛阳),孟津河清陷落。河南尹李成弃城走,金兵铁骑自孟津河清硖石津渡河,金兵相继攻克攻克洛阳、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康王赵构仓皇南逃。慧林寺和尚智空以佛教会为名,暗中联络慧林寺周边乡里,进行抗金斗争。事情败露,智空被俘。金兵为羞辱智空,用木棒撬开智空的嘴,强行灌入酒肉,逼智空破戒。金兵走后,智空和尚义愤填膺,手持尖刀,在沟底图河边的清泉旁,把自己的肚皮割开,掏出肠子在水中清洗,鲜血顿时把图河水染成了红色。为纪念智空和尚的英勇气概,后人就把慧林寺门前的图河卦沟,起名“净肠沟”。慧林寺东南方的负图沟北岸台地上,还有一座南慧林寺,历代香火颇盛。清代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河南府洛阳县正堂杨懋玖捐银八十两,重修南慧林寺。重修碑记中说:“洛城之北、谷垛之东,旧有惠林寺焉。是寺也,凤台峙其前,鹿岭环其侧,而且温谷来自西南,龙马之瑞由此涧出,所谓钟灵毓秀而启文明者,盖自古然矣。前明嘉靖间重修一次,至我朝嘉庆二十一年,邑贤侯杨公感神之灵,捐廉助修,谕众首事曰:惟神有功民社,则祀典宜隆;惟佛能度众生,则皈依自切。兹惠林寺者,创自唐时,历有年岁,奉祀关圣帝君,其后殿供三世地藏诸佛,而诸神配焉。可奈飘摇风雨,剥饵垣墙,众姓士庶每因瞻依,共拟兴修。顾以巨任,独肩难期,事半而功倍,裘成而集腋。庶几易举于众擎。本县固赖神庥,首愿捐廉敬助;尔等共叨神贶,应知量力乐输,落成庆属随缘,本县良深竚望,是时首事人等蒙神之佑,奉县之令,各捐己资,兼募善士。事已告竣,并列刻石,以志不朽云。”上世纪七十年代,慧林寺仅存的一座大殿被拆毁。从此之后,大名远播一千多年的慧林寺逐渐被人们遗忘。慧林寺建寺千余年来,历代重修,至今仍有清代和民国四通重修碑存世,诉说着他往日的辉煌。慧林寺附近有送庄镇送庄村,上世纪末,送庄村几位社会贤达自愿组织了“慧林寺文化研究会”,收集了不少研究资料,据研究会几位老人讲,他们小时候还读过韩愈书写的《洛北慧林寺题名》碑,后来该碑佚失,令人惋惜。慧林寺二十六讲(25)慧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屹立佛界逾千年之久,成为中华宗教文化中的经典,在中国佛教界名震遐迩,辉耀四方。空山落叶掌握资料,有关慧林寺的文字资料仅记入正史和诸子百家书籍中的不下二百余部(篇),如《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韩昌黎集》、《苏东坡全集》、《高僧传》、《佛祖统记》等。历代吟咏慧林寺的诗词有数千首之多,三生石、三生有幸、丹霞烧佛、三生缘、相见来世、天上有竹林、地下有慧林等汉语词汇典故,均诞生于慧林寺。如今,慧林寺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慧林寺的文化血脉仍在。正像宋代著名诗人戴复古咏慧林寺的诗中所说:“长溪积水流无尽,古木号风诉不平。”慧林寺的传说故事和历代著名文人写的文章立足真人实事,雅俗共赏,世代流传。佛家有大乘、小乘之说,大乘的目标是利他,是让天下所有人解脱魔障,得到大自由、大自在、大幸福。小乘只是修己修身,强调人人从自身做起,认为只有每一个人都修好了自己,天下人才能各自得到大自由、大自在、大幸福。大乘和小乘目标一致,只是修持的路径有别。大乘直指人心;小乘直指己心。一个是利人人,一个是利己己。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孙中山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谭嗣同说:“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佛教哲学的目标就是全天下人共同的人生目标;佛教哲学的意义就是天下人生的共同意义,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利人人”。天下学问,如果仅只是“利己、利己己”,不是“利人、利人人”,所有的学问就仅只是“术”而已,而不是“道”。空山落叶坚信:人人都会成佛。慧林寺持有丰富的文化基因,一定能凤凰湼槃,再登圣境。慧林寺之二十六讲(26)附:咏慧林寺诗数首如下。1、《访慧林寺僧因有诗》故人有约访乡僧,少坐西林待晚晴。双燕护雏更出入,群鸦攫肉斗飞鸣。长溪积水流无尽,古木号风诉不平。一段见成公案在,请君判断要分明。注:以上诗为宋代著名诗人戴复古作。诗中“长溪积水流无尽”指图河;“见成公案”即唐代天然禅师丹霞烧佛的故事。2、《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当年我作表忠碑,坐觉江山气未衰。舞凤尚从天目下,收驹时有渥洼姿。踞床到处堪吹笛,横槊何人解赋诗?知是丹霞烧佛手,先声应已慑群夷。注:诗见宋苏轼撰、施元之原注《钦定四库全书·施注苏诗卷二十五·诗四十九首》。3、《寄题惠林李侍郎旧馆》栋宇非吾室,烟山是我邻。下龄惟待尽,一世乐长贫。半壁悬秋日,空林满夕尘。只应双鹤吊,松路更无人。注:诗见唐李德裕撰《李卫公别集卷三》。4、《僧舍白牡丹二首》其一、腻若裁云薄缀霜,春残独自殿群芳。梅妆向日霏霏暖,纨扇摇风闪闪光。月魄照来空见影,露华凝后更多香。天生洁白宜清净,何必殷红映洞房。其二、侯家万朵簇霞丹,若并双林素艳难。合影只应天际月,分香多是畹中兰。虽饶百卉争先发,还在三春向后残。想得惠林凭此槛,肯将荣落意来看。注:诗见唐吴融撰《唐英歌诗卷下》。5、《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其一、驱车陟高丘,却望大梁圻。驰道入双阙,勾陈连太微。夷门壮下属,清洛相因依。美哉吾党士,皋卨良可希。其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禅闻。一枝惠林出,一派智海分。言各不相可,往来剧丝纷。谢客姑舍是,妨余醉看云。注:诗见宋秦观撰《淮海集卷二·宋古诗》。6、《送佛印》抱包初舍蔚头蓝,江月松风处处参。他日惠林为上首,几年弥勒作同龛?真珠撒帐开新座,飞鸟衔花绕旧庵。云散虎溪莲社友,独依香火思何堪?注:诗见宋秦观撰《淮海集卷一》,此诗作于杭州。7、《箕和尚山中元夕怀京都》一灯明处万灯明,天上人间不夜城。前日惠林洪觉范,雪窗孤坐听猿声。注:诗见元代王旭撰《兰轩集卷九》。8、《赠宣大师》一国沙弥独解诗,人人道胜惠林师。先皇诏下征还日,今上龙飞入内时。看月忆来松寺宿,寻花思作杏溪期。因论佛地求心地,祗说常吟是住持。注:诗见李益撰《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9、李郢诗序:“李郢尝与贾岛僧无可游,岛没,长江僧亦返,初,郢感叹题诗。”却到京师事事伤,惠林归寂贾生亡。何人收得文章箧?独我来经苔藓房。一命未沾为逐客,万缘初尽别空王。萧梢竹坞斜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注:诗见宋阮阅撰《诗话总龟卷四十三》。10、《再作十绝寄胡伯员兵侍仲方尚书》其三、赤手批鳞事最难,况渠班底一微官。澹翁去后能如此,当作三生石上看。注:诗见宋胡知柔编《象台首末卷三》。11、《呈全一庵主》百结千围系物绳,古根金种未忘情。庄周一梦花间蝶,圆泽三生石上僧。诗有仙风抛世网,酒藏奇计破愁城。放他少室山头月,代祖流传不尽灯。注:诗见元代刘秉忠撰《藏春集卷二》。12、《三生图》三生石上性长存,死别如何不断魂?开卷故人还满眼,此情今更不堪论。注:诗见元代程文海撰《雪楼集卷二十八》。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