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园三十九讲(四)
2022/12/23 12:43:19 空山落叶

金谷园三十九讲之十九19、再说石崇如果要弄清金谷园在哪里,还要先从郦道元《水经注》和《晋书.石崇传》中找答案。石崇在世时,朝廷对私家园林占有的面积大小有限制吗?石崇死后,晋书记载“及惠帝复阼,诏以卿礼葬之。封崇从孙演为乐陵公”。“崇从孙演”四个字说明,石崇这个孙子石演并非石崇的嫡孙,因为石崇的嫡孙已经和石崇同时被害了,石演是同族过继给石崇的孙子。据唐杜佑《通典·职官》记载,晋石崇在世时朝廷郡守以上官员六千八百三十六员。晋平吴后,极盛时全国共有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余人。晋代勋官官位分十五等,“晋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开国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伯、子、男及乡亭、关内等侯,凡十五等”。石崇为安阳乡侯,勋位虽已入流,但品位较低。石崇元康初年“出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这个官銜在石崇的仕途上是一个飞越。南中郎将属四品官。荆州刺史是实职,为执事官。《通典·职官》:“晋郡守皆加将军,无者为耻”。石崇“顷之,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引文表明,此时石崇已进入“三品官”行列。因“假节”,故为三品;如是“持节”,则为二品。《通典·职官》“魏晋为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假节’……”石崇在《金谷诗集·叙》中说:“余以元康七年,从太仆卿出为征虏将军”。郦道元《水经注·穀水》:“穀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从官职的大小来说,“太仆卿”、“卫尉卿”为平级,‘太仆’管皇帝车马,‘卫尉’管武库宫署。石崇以上的这两个官衔,只是领朝廷俸禄的虚衔,不是实职。石崇是不是可以任意占田占地,大造园林,大兴私宅呢?唐杜佑《通典·食货》:“平吴之后,有司奏:‘王公以国为家,京城不宜复有田宅。今未暇作诸国邸,当使城中有往来之处,近郊有刍稿之田。今可限之,国王公侯,京城得有宅一处。近郊田,大国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城内无宅城外有者,皆听留之。……其官第一品五十顷,每品减五顷为差。’”以上引文说明,在石崇生活的晋代时期,国家王公封侯的官员所占田宅也是有限制的。而宅和田在都城远郊,所占面积尺度宽松得多。不属可耕地,有可能放得更宽。石崇也只能在远郊多占荒地荒沟,大起园林。如果金谷园建在京城近郊,占地不可能没有限制。石崇的金谷园中有水碓三十余区、鱼池、药圃、和千余人的住处,估计占地最少在十几平方公里。《晋书》评价:“石崇学乃多闻,情乖寡悔。超四豪而取富,逾五侯而竟爽。春畦藿靡,列于凝冱之晨;锦障逶迤,亘以山川之外”。石崇的金谷园占面积超过“五侯”,属于僭越行为。在当时的京城洛阳近郊,金谷园占有这么大的面积是不可能的。《晋书·列传·石崇》中说,石崇被杀后“……有司簿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其)他珍宝货贿田宅称是”。说明石崇不是有钱就什么都能买到,石崇有些田宅是受贿得来的,也说明田宅当时是受限制的。在当时“占有水碓”,就等于掌控了财源。《晋书·列传·王戎》中说:王戎“……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晋书》记载,逢到天旱或兵灾之年,京师附近水涸,水碓不能工作。朝廷下令军士和京城男女手工舂米,供应官民和军队日用。《资治通鉴卷八十五》(岳麓书社1990年5月版):“……(司马)颖进兵逼京师,张方决千金堨,水碓皆涸。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一品以下不从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又发奴助兵,公私穷踧,米石万钱”。可见水碓对官府军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西晋的都城仍旧沿用汉魏故城,都城西门外有平乐市,距离平乐西边的鹞店(今鹞店寨,当时名耀典),就是皇帝阅兵的地方。鹞店西部不远处就是凤凰台村,应该说石崇没有在凤凰台附近大造园林的可能。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20、迷雾重重金谷园。 迷雾重重,再寻金谷园遗址,如何寻找?笔者以为,寻找金谷园遗址应从源头上寻找。源头就是石崇的《金谷诗集·叙》和郦道元著《水经注》中之《穀水》、《瀍水》、《涧水》三篇及后代学者之注疏笺文。更重要的是要从《晋书·列传·石崇》中寻找,更要实地寻找。寻找金谷园,必须先寻找到金谷。石崇的《金谷诗集·叙》这个题目就已经告诉我们:“诗是在金谷写的”。“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即“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中。“河南县界”,就是说石崇的别庐不在洛阳,是在和洛阳县搭界的地方。“河南县界金谷涧中”,河南县,即洛阳县,指当时西晋的京城洛阳。河南县界,指当时洛阳县与河阳县交界处。河阳县在哪里?《太平寰宇记卷四》:“《书》曰:‘天王狩于河阳’是也。(河阳县)后属魏,魏哀王改为河雍。至汉又为河阳县。魏、晋因之,属河内郡。”晋代时,孟津属河阳县。石崇的《金谷诗集·叙》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说明金谷园地处一个巨大的山谷中,山谷底部的面积足夠大,而且有通车的道路;山谷中有河,河水水量丰沛。山谷底部两侧沟壁很高,否则无法开凿“土窟”(土窑洞)。“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其中,道路并作。”石崇这段叙述说明,金谷园中不但山谷底部的面积足夠大,而且谷上和谷底都有能通车的道路。金谷园中山谷底部通车的道路是专为水碓而开辟,因为水碓加工的原粮稻谷需要通过车辆来往运入送出。这是我们读以上石崇写的《金谷诗集·叙》的心得。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一21、寻找金谷晋代诗人谢朓写的《金谷聚》、张何写的《金谷花发怀古》、唐人李建勋写的《金谷落花》、徐凝写的《金谷览古》、唐代诗人许浑写的《金谷桃花》、于濆写的《金谷感怀》、明代诗人杨维桢写的《金谷步障歌》、武攀龙写的《金谷春晴》、沈应时写的《金谷春晴》等等,这些诗的题目都清晰标明的是“金谷”,诗的题目告诉我们,金谷园就在金谷中。郦道元在《水经注·穀水》中写道:“……穀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迳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郦氏说,水流经了金谷,才叫金谷水。金谷水应该是穀水的支流,金谷水一定在穀水的左岸北邙山上。《晋书·列传·石崇》中说得更直接明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这就是说,金谷又名梓泽;梓泽就是金谷。河南县即洛阳县,指当时西晋的京城洛阳。河南县界,指当时洛阳县与河阳县交界处。晋代的河阳县就是孟津县,“河阳之金谷”,说明梓泽必定在孟津县境内。乐史在《绿珠传》中说“崇有别庐在河南金谷涧,涧中有金水,自太白源来,崇即川阜制园馆”。乐史说,金谷涧就是金谷。谷中的水自太白源来。“洛阳八大景”之一“金谷春晴”,为什么不叫“金谷园春晴”?因为有了金谷,才有金谷园。金谷可以代表金谷园,而金谷园未必能代表金谷。寻找金谷园的大多数人们一直依水找——例如在孟津县境内的金水河、金水、金水涧、金谷水、金河涧,金谷涧等等地方寻找。最终还是从金谷园又到了金谷园。我们分析史籍和志书中对金谷园定位的材料就会发现,不少学者都是一下子找到金谷园的,很少去找金谷。例如:南宋郑樵《通志》:“金谷园在府城西十三里,晋石崇因以造园阜”。清李濂《通史》:“金谷园在府西三十里”。清魏襄主编的《洛阳县志》:“金谷涧在县西八里,石崇金谷园在其中”。蔡方炳《广舆记》称:“金谷涧在府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金谷涧在府城东北七里,即石崇之金谷也”。以上五条引文固然很重要,如其中有四条提到府西、县西;有三条提到金谷涧。唯有最后一条提到了金谷。寻找金谷园,把“金谷”定位的记载由以下几例:清王铎《金谷赋》云:‘金谷大约在七里河左右,北邙山上”。唐无名氏《大唐诗》云:“洛阳金谷,东去城二十五里,晋石崇以金谷为园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晋书·列传·石崇》中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看来,金谷就是梓泽,梓泽就是金谷。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二22、寻找金谷洛阳北邙山有金谷,屡见史籍。举例如:《北魏辅国将军元璨墓志》:“正光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薨于第,春秋四十有三。其年十一月三日,葬于金谷之原”。(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刺史行事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王文楚著,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古代交通地理通考》中《陕西省西安洛阳间陆路交通的历史发展》篇中说:“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前赵刘曜以刘岳镇洛阳,会三军疫甚,岳遂屯渑池;刘曜将尹安等以洛阳降于石生,刘岳乃回于陕城。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刘曜遣刘岳、呼延谟攻石生于洛阳,呼延谟率众自崤、渑而东;石季龙击杀呼延谟,刘曜亲率军东援,前军刘黑败石聪于八特坂(今新安县东八里),刘曜次于金谷(今洛阳市西部金谷园),退如渑池,归长安”。唐代韩愈(公元768年至公元824年)撰《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龙武统军赠潞州大都督彭城刘公墓碑》:“……明年九月,东葬金谷”。补注曰:“金谷在洛阳”。(文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七》)《大唐传载》:“洛阳金谷,去城二十五里,晋石崇依金谷为园苑,高台飞阁,余址隐嶙,独有一皂荚树甚大,至今郁茂”。宋代欧阳修(公元1007年至公元1072年)撰《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中载:“……以其葬之速也,不能刻石,乃得金谷古砖,命太原王顾,以丹为隶书,纳于圹中”。(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清姚鼐撰《古文辞类纂卷四十六》)宋司马光(公元1019年至公元1086年)撰《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二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下同)载:“玄感屯上春门”,“代王侑使刑部尚书卫文升帅兵四万救东都,文升……鼓行出崤、渑,直趋东都城北。玄感逆拒之;文升且战且行,屯于金谷”。“……卫文升以步骑二万渡瀍水,与玄感战,玄感屡破之”。卫文升四万人“屯于金谷,”金谷之大小,我们可以推测。“卫文升以步骑二万渡瀍水,与玄感战,”可知金谷在瀍水之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金谷涧》:“隋大业九年,杨玄感攻东都,代王侑自长安遣卫文升赴救。文升鼓行出崤、渑,直趣东都城北,屯于金谷,即石崇之金谷也。太白原,在城西北六十里,即邙山之别阜云”。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三23、金谷乡和金谷到了唐代,在北邙山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设有金谷乡。如《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武州诸军事行武州剌史上柱国公孙府君墓志》中说:“开元七年十二月十一日遘疾,终于位,春秋六十有五,即于八年三月十九日,归葬于河南县金谷乡之北原”。(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刺史行事录》)。《唐故广平郡太守恒王府长史上谷寇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载:“天宝七载六月十五日薨于外馆,春秋八十有四。其年十一月三十日,归葬于河南县金谷原之先茔。夫人祔焉”。从以上引文可知,,也许金谷原就在金谷附近。金谷乡可能离金谷不远,金谷乡或因金谷而设置。金谷在哪里?把金谷的位置说得最明白的有。《辞源》释梓泽“梓泽,地名。晋石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郦道元《水经注·谷水》:“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左会金谷水”,明白地告诉我们:金谷,在北邙山。其谷中之水,为金谷水,从邙山流来。《晋书·列传·石崇》中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清王铎《金谷赋》载:“金谷大约在七里河左右,北邙山上”。唐无名氏《大唐诗》载:“洛阳金谷东去城二十五里,晋石崇以金谷为园苑”。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五十八》载有石崇《思归引》诗一首,石崇在《思归引序》中说:“崇少有大志,晚节更乐放逸。因览乐篇有《思归引》,古曲有弦无歌,乃作乐辞”。说明《思归引》诗为石崇晚年所作。全诗如下:“思归引,归河阳。假余翼,鸿鹤高飞翔。经芒阜,济河梁,望我旧馆心悦康。清渠激,鱼彷徨,雁惊泝波群相将,终日周览乐无方。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石崇诗中“经芒阜,济河梁”句说明,从京城洛阳到金谷园需经芒阜,渡瀍河。“望我旧馆心悦康”句中的“旧馆”,指早年筑成之馆,并非废弃之馆。“清渠激,鱼彷徨,雁惊泝波群相将,终日周览乐无方。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叩宫商,宴华池,酌玉觞”。说明金谷园中有清渠、云阁、华池等,规模宏大。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四24、梓泽太白原金谷水出自梓泽,梓泽对于寻找金谷园尤其重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第三章《苑囿·梓泽》:“梓泽是晋石崇别墅,遗址在横水乡会瀍村(古称辉嶂沟)。清《孟津县志》载:‘在县西七十里’。《水经注·瀍水》云:‘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别墅因地取名,石崇常在此宴客赋诗”。北魏时,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仍有“梓泽”之称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刺史行事录》《魏故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建兖华三州诸军事华州刺史高平县开国伯赫连公墓志铭》中说:“普泰元年五月十八日,在郡而薨,春秋四十有四,其年七月十四日,葬于梓泽旧茔”。今洛阳市孟津区常袋镇石碑凹村石保吉、石保兴墓碑碑文中的葬于“梓泽源先茔”就是明证。唐代时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设有梓泽乡,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刺史行事录》载《大周故岷州刺史张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说:“长安三年三月十日遇疾,薨于岷州官舍,春秋七十七,其年十月十二日,合葬于洛阳之北原梓泽乡”。《刺史行事录》《唐故通议大夫行广州郡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朱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说:“……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十月丁卯朔七日癸酉,葬于河南府河南县梓泽乡张封村,都城西北廿五里之原,礼也”。(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版《唐代墓志汇编》1194页)唐代的都城在哪里?现在洛阳市仍有唐宫路、隋唐遗址。从以上志文中“葬于河南府河南县梓泽乡张封村,都城西北廿五里之原”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得出:梓泽在今洛阳西北廿五里。金谷到底在哪里?我们必能得出以下结论:金谷在北邙山上。谷中有水,发源于梓泽东境,流注于洛阳谷水(穀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