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园三十九讲(五)
2023/1/3 16:17:12 空山落叶

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五25、金谷就是梓泽由上节考证得出,把金谷的所在地说得最明白的有六条。其实,这六条中有五条与梓泽有关。这就是说:找金谷必先要找到梓泽。《辞源》释梓泽:“梓泽,地名。晋石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第三章《苑囿·梓泽》:“梓泽是晋石崇别墅,遗址在横水乡会瀍村(古称辉嶂沟)。清嘉庆版(1816年)《孟津县志》载:‘在县西七十里’。《水经注·瀍水》云:‘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别墅因地取名,石崇常在此宴客赋诗”。《晋书·列传·石崇》:“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以上三条都把梓泽说得很清楚。《四库全书荟要·通志卷一百二十一上》:“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四库全书荟要·河南通志卷五十一》:“韩愈别墅梓泽在孟县西一十里,俗呼韩庄。王铎诗:‘不独文章盛,先生峻一身。江山如许地,唐宋几何人?月冷孤坟暮,花菲故宅春。析城东去水,呜咽响麒麟。’在孟县西四十五里晋石崇别馆”。《水经注卷十五》:“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源,其上平敞,古潜亭之处也”。“潜亭”因裴潜墓所在地而得名,裴潜墓在今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会瀍村。《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水经注卷十五》:“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潜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括地志》云:‘故谷城在河南县西北十八里,苑中西临谷水。按《左传·定公八年》‘周大夫儋翩叛,单子伐谷城’即此。汉置谷城县,魏省入河南县。自故县西北又三十二里,有谷城山,东连今洛阳市孟津县界,即《博物志》所谓‘潜亭山也’,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旧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胡云:‘旧当作朁,古潜字’。千金渠在今河南府城外三十里”。《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艺文类聚卷九》载:“戴延之《西征记》曰:‘梓泽去洛城六十里,梓泽,金谷也。中朝贤达所集,赋诗犹存,是石崇居处。晋胡济《瀍谷赋》曰:‘嘉高冈之崇峻兮!临瀍谷以远览。仰高丘之崔嵬兮!望清川之澹澹。尔乃涉重险,陟榛薄,倚春木,临幽壑,深谷豁以窈蔼,高峰郁而嵯峨。’”《太平御览卷五十》:“戴延之《西京记》:‘梓泽去洛城六十里,泽在金谷之中,朝贤所集赋诗,是石崇所居。’”宋叶庭珪撰《海录碎事卷三下》:“梓泽,梓泽去洛城六十里,石崇金谷也”。宋代潘自牧撰《纪纂渊海卷八十》载:“石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元代阴劲弦、阴复春编《韵府群玉卷十九》:“梓泽,石崇金谷,一名梓泽。明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二》:“梓泽,《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梓泽,石季伦别墅也。又《山亭序》云:‘茂林修竹,王右军山阴之兰亭;流水长堤,石季伦河阳之梓泽。’”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十》:“金谷,梓泽在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梓泽即金谷也,有金水出焉,故谓之金谷。晋石季伦别墅在焉”。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二百二十九》:“梓泽即石崇金谷园”。《御定四库全书荟要·渊鉴类函卷三十四》:“戴延之《西征记》曰:‘梓泽,去洛城六十里。梓泽,金谷也。中朝贤达所集,赋诗犹存,是石崇居处。’”郦道元《水经注·瀍水》:“瀍水出河南穀城县北山,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守敬按《类聚》九引戴延之《西征记》:“梓泽去洛城六十里,梓泽,金谷也”。清许鸣盘《方舆考证卷三十》中引《太平御览·西征记》:“梓泽去洛阳六十里,梓泽,金谷也。太白原在洛阳西北”。《初学记》八引刘澄之《永初山川记》:“梓泽,地名,去王城二十四里”。《御览·七十二》引《舆地志》:“梓泽在王城西北三十里,与金谷相近。故《晋书·石崇传》云,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郦氏于《穀水注》叙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历金谷,不言梓泽,而此言瀍水出梓泽中,盖详于此而略于彼也。参观诸说,知金谷水历梓泽东境,瀍水则出梓泽西境耳”。由此得出:梓泽东有水,流入金谷;因水流经金谷,故为金水,东南流、经石崇金谷园。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六26、太白原瀍河之源,古称梓泽。古今中外,世界上只有一个梓泽,可见梓泽的特殊性。广义的梓泽,就指今天的孟津县横水镇古县村、会瀍村、寒亮村、寒水村、文公村、铁楼村、谢沟村、新华村,甚至包括今常袋镇、麻屯镇的部分地区。梓泽的面积大约有40平方公里左右,这里就是瀍河之源。“潜亭流碧”是明清“孟津十大景”之一,潜亭流碧的景观就在梓泽金谷园。清乾隆版《孟津县志》中记载有孟津县令王宏猷咏“潜亭流碧”诗:“郭外崚嶒山径幽,平分梓泽自夷犹。愁来愈钓寒潭月,落叶先惊泛泛鴎。”王宏猷在诗后加注说:“邑西皆山,至潜亭之梓泽,忽复平敞,中流界碧,两岸排青,可渔可弋,以视金谷往日风流未知何如也。”唐代诗人白居易最喜欢溯癦河而上到梓泽畅游,白居易游梓泽留下了:“香山闲宿一千夜,梓泽连游十六春”的诗句。“金谷水历梓泽东境,瀍水则出梓泽西境耳”。和“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并不矛盾。因为太白原就是梓泽东境。梓泽东境即太白原。《水经注·穀水》“会贞按:“……《寰宇记》,太白原在河南县西北六十八里,邙山之异阜也,在今洛阳县西北”。守敬按《晋书·石崇传》:“拜卫尉,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在故洛阳城西北”。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三》中说:“太白原:其原芒山之异阜也,在县西北六十八里。《舆地志》云:‘金水始自太白原东南,经金谷,即此原也。’”“滽滽水在县西南六十里。金谷水在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注·穀水》“会贞按:《初学记》八引郭缘生《述征记》,金谷,谷也,地有金水,自太白原南流经此谷,注谷水。《通鉴》隋大业九年,《注》引作谓之金谷涧。《方舆纪要》同,变水为涧,盖从《金谷诗叙》”。这就是说,石崇的《金谷诗集·叙》“有别庐在河南界金谷涧中”,还是太白原的来水流经金谷。清王铎《金谷赋》:“金谷大约在七里河左右,北邙山上”。篇以上所有引文中,太白原、梓泽、邙山之异阜、滽滽水、金水、金谷水、金谷、别馆、七里河,都集中出现在文中,说明了以上这些地名水名都共同处在一个地方。谜底至此迎刃而解。金谷和金谷园就在和洛阳七里河对应之北邙山上,即今洛阳市涧西区对应之北邙山上。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七27、金谷水和金水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金谷水在县西南六十里……小郎水县西四里”。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魏襄、陆继辂编撰《洛阳县志卷二十二》中《洛阳县志卷三》:“金水在县西三十里。《水经注》‘谷水又东,左会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水,东南流经晋卫尉卿石崇之故居也。’自新安县界入本县境,合谷涧同流。‘案:晋石崇园名‘金谷涧’以此。《旧志》载:隋炀帝都洛引绕皇城,始名金水。似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魏襄、陆继辂编撰《洛阳县志卷二十二》中《洛阳县志卷八》载:“杜村保二里,昔杜康宅在洛阳城西皋,所谓杜康村也。内有西窑里、冢头村、金谷园(即石崇别墅)、张家岭、董家村、车院头、西陡沟、土门、柏树沟、南河崖、五女冢、草场村”。“金谷涧在县西八里”。以上引文已经把金谷水、金水、金谷涧说得明明白白,所谓金谷园就在今洛阳市孟津区常袋镇和麻屯镇一带。上文中提及的车院头即今常袋村;西陡沟即今常袋镇林沟村;土门即今常袋镇土门村和麻屯镇单寨、任屯村、后河一带;柏树沟、南河崖均在今常袋镇马岭村金谷涧下游。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魏襄、陆继辂编撰《洛阳县志卷三十七》中明确记载:“睾门桥……又按《水经注》‘石渠下’乃曰‘又东左会金谷水。金谷水在今府城西北,引谷水过河南城北之上,二水已会为一,不得越瀍沟数十里方入谷也,郦注乃错简耳’”。“错简”两个字非常重要,纠正了郦道元一个非常重要的错误。郦道元给《水经》作注时,用的《水经》原本竹筒已经错乱,所以得出了金谷水过了瀍河才注入了穀水。所以,魏襄、陆继辂在编撰《洛阳县志卷三十七》中纠正说:“金谷水在今府城西北,引谷水过河南城北之上,二水已会为一,不得越瀍沟数十里方入谷也,郦注乃错简耳”的结论。综上所述,梓泽就是金谷,金谷就在梓泽。金谷和金谷涧是一个谷。谷中之水发源于梓泽东境,即今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谢沟村附近。该水东南流,顺金谷注入穀水。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说明一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南北朝时期的穀水亦即涧水,由于金谷水的汇入,故而称穀(谷)水。当时穀水的水量很大,在穀水汇入涧水之后,水势更大,只好在穀水进入王城(即今洛阳市王城公园西侧处)分流,将穀水的一部分向南分流入洛河。今洛阳市王城公园西侧的中州桥东的涧河,就是古代穀水的分流处。今洛阳市王城公园西侧的中州桥西有“穀水亭”,就是穀水的分流处的标志。分流后的穀水循邙山脚下向东流,流到瀍河出邙山处,瀍河的水也很大。瀍河水和西来的穀水汇集成了一个湖(暂称为瀍湖),瀍湖水水势滔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分水,人们开挖了五条渠,时称“五龙渠”、“五龙分水”,用五条渠水灌溉今洛阳市瀍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多余的水汇入洛河。经过五龙渠分水之后,仍然存在瀍河涨水时五龙渠泄洪不及瀍湖暴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在瀍湖向东的出水口筑造堨,这个堨就是千金堨。千金堨上设有闸门,可以控制出瀍湖向东流水量的大小。瀍湖向东流的水过今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鹞店寨南,过张坊桥(晋代修建,今已不存),入汉魏故城,水在汉魏故城环绕一周后,余水入洛河。清代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五十六》:“迨东汉建都于此,自河南县东十五里之千金堨引水绕都城南北以通漕,而瀍水始与谷水俱东注矣。”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八28、诗人眼中的金谷园历代诗人吟咏梓泽、金谷、金谷园的诗词很多,选录重要的部分诗词如下。南朝梁诗人庾肩吾(约公元487年至公元551年)《石崇金谷妓诗》:“兰堂上客至,绮席清弦抚。自作明君辞,还教绿珠舞”。南朝齐谢朓(公元464年至公元499年)《金谷聚》:“渠碗送佳人,玉杯邀上客。车马一东西,别后思今夕”。唐代诗人张何《金谷园花发怀古》:“今日春风至,花开石氏园。未全红艳折,半与素光翻。点缀疏林遍,微明古径繁。窥临莺欲语,寂寞李无言。谷变迷铺锦,台余认树萱。川流人事共,千载竟谁论?”唐无名氏《金谷园花发怀古》:“春风生梓泽,迟景映花林。欲问当时事,因伤此日心。繁华人已殁,桃李意何深。涧咽歌声在,云归盖影沈。地形同万古,笑价失千金。遗迹应无限,芳菲不可寻”。唐代诗人李建勋在《金谷园落花》一诗中写道:“愁见清明后,纷纷盖地红。惜看难过日,自落不因风。蝶散余香在,莺啼半树空。堪悲一尊酒,从此似西东”。唐代诗人韦应物(公元737年至公元791年)《金谷园歌》:“石氏灭,金谷园中水流绝。当时豪右争骄侈,锦为步障四十里。东风吹花雪满川,紫气凝阁朝景妍。洛阳陌上人回首,丝竹飘摇入青天。晋武平吴恣欢燕,余风靡靡朝廷变。嗣世衰微谁肯忧?二十四友日日空追游。追游讵可足,共惜年华促。祸端一发埋恨长,百草无情春自绿”。唐代诗人汪遵《金谷》诗:“晋臣荣盛更谁过?常向阶前舞翠娥。香散艳消如一梦,便留风月伴烟萝”。唐代诗人于濆《金谷感怀》:“黄金骄石崇,与晋争国力。更欲信人间,一日买不得。行为忠信主,身是文章宅。四者俱不闻,空传堕楼客”。唐代诗人王质(公元769年至公元837年)《金谷园花发怀古》:“寂寥金谷涧,花发旧时园。人事空怀古,烟霞此独存。管弦非上客,歌舞少王孙。繁蕊风惊散,轻红鸟乍翻。山川终不改,桃李自无言。今日经尘路,凄凉讵可论?”唐代诗人李商隐(公元812年至公元858年)《河阳诗》:“黄河摇落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复堑埋云子。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南浦老鱼腥古涎,真珠密字芙蓉篇。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去抛凉天。忆得蛟丝裁小棹,蛱蝶飞回木绵薄。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晓帘串断蜻蜓翼,罗屏但有空青色。玉湾不钓三千年,连房暗被蛟龙惜。湿银注镜井口平,鸾钗映月寒铮铮。不知桂树在何处,仙人不下双金茎。百尺相风插重屋,侧近嫣红伴柔绿。百劳不识对月郎,湘竹千条为一束”。宋代乐史著《绿珠传》中,有绿珠作《游戏出孟津》诗一首:“丝布涩难缝,今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二十九29、诗人眼中的金谷园元代诗人杨维桢 (公元1296年至公元1370年)《金谷步障歌》:“金谷水脉银河流,金谷峙据三神丘。太仆卿君十二楼,花草不识人间秋。蜀江染丝云五色,紫凤衔丝中夜织。剪断鲸涛三万匹,天女江妃不敢惜。明珠量斛买蛾眉,时时玉笛障中吹。红鸾翠鹊飞在地,香尘蹋蹋凝流脂。野鹰西来歌吹歇,踏锦未收风雨裂。楼前甲士屯如云,楼上佳人坠如雪。于乎!董家郿坞金成泥,鬼灯一点然空脐。齐州奴,何用尔?只须豆粥与萍齑。不见祗今金谷底,野花作障山禽啼”。明代诗人沈应时《金谷春晴》:“古来佳丽地,车马竞春游。雨过三峰翠,花明几处楼。豪华人远去,寂寞水长流。可悟浮生里,寻芳应不休”。元代诗人杨维桢在《金谷步障歌》中句:“金谷水脉银河流,金谷峙据三神丘”。“三神丘”,如何解释?明代诗人沈应时《金谷春晴》中句:“古来佳丽地,车马竞春游。雨过三峰翠,花明几处楼……”“雨过三峰翠”,“三峰”如何解释?“金谷步障”,如今还有没有人文遗存?三神丘在哪里?三神丘即邙山之异阜。答曰:“沼泽岭附近的瀍河三个主源即梓泽;沼泽岭之东南,即太白原。“三神丘”和“三峰”,均指三座山,或曰“三架岭”。如今横水镇人仍然称这三座山为“三架岭、三道凹”。金谷无论在哪里,必得具有如下地理特点和条件。这些地理特点和条件不是人们臆造的,而是由历史记载和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决定。一、金谷必定在北邙山上,必在北邙山古河阳孟津地。二、流经金谷之水,必发源于梓泽。即今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东南部。三、金谷必须是谷。谷底宽阔能行车,宜安布水碓。沟壁应适合作土窟。四、金谷之水应往东南流。汇入穀水(谷水,即今洛阳市涧河)。五、金谷附近应遗存有与历史记载有关之人文地理佐证。金谷园三十九讲之三十30、金谷地理特点和具备的条件金谷发端于今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东南,即水洼村、窑凹(俗称月洼)村至新店村向南偏东延伸之谷。金谷再往东南两公里左右,与今新安县新仓乡孙都村东沟交汇。向东南方经今洛阳市孟津区洛沟村西,骆驼凹村西,向东南经今洛阳市孟津区常袋镇马岭村。向东南方经今洛阳市孟津区麻屯镇柏树沟村、下凹村东、土门沟村东、庄沟村东、林沟村西、任屯村东、单寨村西、上河村东、到下河村东南,与发源于新安县杨坑东南之金水河(在新安县境内,古称金溪,金水河经新安县郭峪村、五头村、今洛阳市孟津区薄姬岭村西、韩庄村西、霍村村南)交汇。向东南方经洛阳市郊区红山乡纸坊村入谷水(穀水)。金谷全长约40余华里。金谷(今仍有潺潺涧水)经今洛阳市孟津区洛沟村、骆驼凹村后,自今洛阳市孟津区水凹村、窑凹村、新店村至孟津下河村,这一地段长约25华里,就是“金谷”的核心地段。金谷中之水,即是金谷涧(古称金水)。金谷水(金谷涧)因为和金水河水汇流入谷水(穀水)而得名,又因为水经金谷,所以称“金谷水”。金谷水从今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梓泽东境太白原发源,自此向东南的谷和水,惟此地有金谷、惟此金谷中有金谷水。太白原(或曰太白源),即今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东南之水洼村、窑凹村、新店村圹原。新店村古称辛店村。五行中庚、辛俱属金;十天干中庚、辛俱属金。班固《白虎通义》:“庚者,物更也;辛者,阴始成;时为秋,秋之为言愁,亡也。其位西,其色白”。“太白原”之名,或因于此。金色白,太白原流出之水称金水。其水入之谷称“金谷”。《水经注·穀水》“会贞按:“……《寰宇记》,太白原在河南县西北六十八里,邙山之异阜也,在今洛阳县西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空山落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