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之前和之后,并没有两个王石
2014/2/20 壹读

     图片来自壹读杂志

    

     任志强在接收壹读采访时说,王石从哈佛回来像变了个人,他赞赏这种变化。王石笑言“60岁的人到哈佛两年就改变,那不是夸我而是夸哈佛”。

     王石长篇专访刊载在第38期《壹读》上,阅读全文请上淘宝壹读官方直营店购买本期杂志,我们全场包邮:)

     我会一点英文,面试官会一点中文,然后他同意我去了

     壹读:第一个问题,外界可能会觉得,你去哈佛是因为那边想做中国问题的研究,才邀请的你,实际上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王石:不是。最先发出邀请的是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的执行主任。但这是一个行政职务,只有教授才有发出邀请的权力,而且有条件,被邀请的人要么是大学教授,要么有学术成果,可我都没有。

     壹读:现办职称也来不及……

     王石:执行主任要找个教授,他自己不能发出邀请,于是亚洲中心主任就找到我,主任本人就是教授,他和助手就在香港和我见面。事后我才知道那是面试,原来还以为只是一次普通会面。

     主任是哈佛大学医学院资深教授,研究课题和医学人类心理学有关,具体说,是研究精神病和基因学的,更概括地说,是研究医学伦理的。而我反复和他强调的是企业伦理,于是合拍了。聊天过程很有意思,他会讲一点中文,我会讲一点英文,说一会他就讲不下去了,我也讲不下去了。但他同意就可以了,不存在要校长批、院长批的问题。

     壹读:去了以后会混中国人的圈子吗?

     王石:在哈佛,我很快就成了名人。那里有很多中国人经常过来找我或邀请我做演讲,但我都在公寓住,很少去办公室,所以经常找不到我。我大部分时间在学英语在看书,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能睡,那段时间非常的痛苦。

     壹读:你是有意跟中国人保持距离?

     王石:是啊,和中国人之间不会用英语对话,而且讲话都是中国人的思维,我必须让自己待在英语环境里。

     壹读:那现在英语交流无障碍了?

     王石:还是有很大障碍,只是一般交流没问题,学术交流还不行。当然,就是学术交流也不会差太远,比如谈企业伦理问题,我不会岔到南极谈企鹅去。但跟英国人交流就不行,他们那个调儿……经常不懂他们说什么,他们可能也不懂我说什么。有一次我说得眉飞色舞,结果坐对面的教授一个劲打瞌睡。

     我的变化和哈佛关系不大

     壹读:前段时间有种说法是,哈佛前后是两个王石,有吗?

     王石:我不去哈佛也会有变化。说有变化,主要是因为有人说我回来之后爱发声了,但我一直在说啊。你看我过去的书《道路与梦想》,非常理想主义。我2006年的观点和现在比没有变化。

     壹读:阅历至此,价值观基本定型了?

     王石:30多岁的时候已经定型了,说我现在才变化不是夸我而是夸哈佛。一个60岁的人,在哈佛待了两年就全变了,那哈佛的魅力可就太大了!

     但你要说英语水平提高了,确实是;你说眼界更宽,确实是;体验更多,确实是。甚至可以说我是重生,什么是重生呢?就是整个脑筋开动起来,可以回到20年前。

     壹读:会到“重生”的程度?

     王石:一方面,一个人年龄大了,脑子开始退化;另一方面,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依赖,觉得脑筋不好用理所当然。但到美国就必须调整。至于是哈佛、麻省理工还是普通学校,都得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更多的变化是别人看不到的,比如我晚上痛苦得想要放弃,快得抑郁症了,因为要过语言关每天只能睡几小时。

     这是我的变化,是别人看不到的。

     哈佛让我猛涨知识

     壹读:问个笼统的问题,你在哈佛游学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

     王石: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人文环境,不仅是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而是给了你新的天地,让你学习西方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比如你可以接触到最热门的人。举个简单例子,当时发生了一个很著名的事故,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很快我就能听到事故的总检察官来做报告,他讲得非常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浅海采油,弄个钢架打到海底就可以了,但深海采油,2000米深,打不到海底。我问你,平台怎么固定?

     平常人怎么可能研究这个问题呢?但人家一讲你就明白了,简单来讲,钻井平台四个方向有四台发动机,带动四个螺旋桨,它们在电脑控制下不停旋转,于是就可以保持平衡了。

     专家讲,因为它的安全阀门太多了,反而导致问题。一道被击穿,大家觉得还有下一道,结果就到了最后一道,大家发现必须采取措施了,但要启动得签字,负责人却度假去了,于是事故发生了。

     壹读:但这些只是知识的增长,而不是观念的改变?

     王石:我举这个例子是说,当前世界最热门话题的当事人,就集中在那里,我会长见识,但我的意识形态、哲学观点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壹读:以你的阅历,去哈佛之前就该很了解西方了,为何走入校园时的感受还是有极大不同?

     王石:非常不一样,原来了解的只是毛皮,是书本阅读,现在是实实在在就在那里,而不是通过翻译获得。是自己去理解,这让我感到震撼。

     壹读:哪怕你已被认为是中国顶级的企业家……

     王石:我再顶级也是本土派,没有海外生活经历。虽然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亲身经历亲身感触是不一样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壹读:你在欧美都待了比较长的时间,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吧?

     王石:原来感受比较笼统、概念化,我们一说就是“欧美”,但从美国到英国后发现,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

     比如英国是国家教育,有名大学里除了白金汉大学是私立的,其他都是公立大学。美国就不一样了,公立和私立大学都有非常著名的。另外,英国非常讲等级讲秩序,能清晰地感受到皇家的存在,剑桥本身就是光荣学院。很多学校的建立者不是国王、王后,就是与皇室有关系的贵族。但在美国,讲的更多的是平等和自由。

     壹读:谁对中国更有借鉴意义?

     王石:中国体制走出来的人,学英国更容易,但我们常讲“英国老牌帝国主义衰落了”,反而愿意学美国,但很快发现美国好多东西学不了,比如它的文化、价值观,才是支撑美国强大的基础。

     最后打个广告,壹读微社区上线了,入口就在首页下方自定义菜单的最右边,或者戳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找壹读君商业合作及商业视频制作,请发邮件至panxl@ireadweekly.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