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街头找垃圾桶 | 晚安故事
2014/6/14 壹读

    

    

     文|李为至

     壹读君呼唤更多的壹堆饭与大家分享自己在海外留学、旅居、旅行的有趣故事。详细请回复征稿。

     “你怎么老是拿着个空瓶子照相?”

     “因为找不到垃圾桶啊……”

     “这么大个台北你找不到垃圾桶??”老妈爱催我传照片给她,也爱对照片评价一番。

     初到台湾,想不到手里的空瓶却成了她最先关注的焦点。的确,硕大的台北,却难觅一个垃圾桶。有时真担心成群结队的垃圾桶要是来到台湾,难免发出“天下之大,何处容我”的感叹。

     在台北的街头漫步,游客往往会感叹交通井然,街头清爽。少了那些张开大大嘴巴的青蛙垃圾桶,也就像干脆拆掉了篮筐,垃圾散落与污水横流这些配角也没好意思再出现。直到一次跟台湾朋友聊天,说到自己无奈地把从夜市买的小吃袋,捏紧一路直到回宿舍扔掉,才让我开始深刻注意台湾人“垃圾不落地”习惯和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可与关怀。

     台北从 1996 年实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取消原来设在街道两侧的垃圾投放点,要求居民将垃圾袋拎到垃圾收运车停靠点。到了2000年,台北又开始实行“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即市民到指定地点(如便利店)购买政府环保局指定的垃圾袋,购买费用中就包含了垃圾费。垃圾收运车只会到固定地点收取这种专用垃圾袋,不再另收垃圾费,所以,垃圾越少,购买的垃圾袋就越少,这就等于少缴了垃圾费。长此以往,台湾的生活垃圾大幅加少。常常会看到家庭主妇在路边等待垃圾车经过,甚至偶尔瞥见追着垃圾车一路奔跑。遇到这些忍俊不禁的画面,不得不感叹生活的细节是如此温馨而亲切。

     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如此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政策,自然也不会一蹴而就。政府大力宣传疏导,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高额的罚款……多管齐下,很好的避免了破窗效应。

     “后来就习惯了,觉得地上就不应该有垃圾,所以路边没有垃圾桶也无妨。”朋友接着说。到这个时候,其实台湾人已经把街道也当成了自己的家。但这个家其实搭建起来一点也不容易。除了最末端“垃圾不落地”的政策执行和宣导。台湾的环保团体在前期其实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们参与环保政策的草案拟定,他们在公听会上激烈的发言,他们向政府建言如何处置回收的垃圾,如何解决多余火力发电站的遗留问题……当人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就好比再一次和政府签订了一个契约。依着契约精神和公民参与,人们觉得自己享受到了权利,随之而来的垃圾不落地的义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台湾人已经把大家小巷都当成了自己的家,常被游客称赞的“人情味”就显得不难理解。我在“家”里为迷途的你指一条捷径,请你喝一杯珍珠奶茶,送你一个迷人的微笑,那不过是我的待客之道。

     壹读微信招牌栏目以及佳瑜晚安故事、晚安小曲精选已并入底部菜单“壹读招牌”,好看好听一次爽个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