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中的励志与复仇丨壹读精选
2015/1/22 壹读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转载已获得授权

     原文标题为《“宫斗剧”的文化密码》

     文丨张月寒

     宫斗剧之源,大概是由于普通人对于遥不可及生活的窥视欲和走入历史的捭阖感。如果说莎士比亚时代的宫斗剧是玫瑰与宝剑的铺排,近来中国的宫斗剧却不过是畅销文学中“励志成功故事”+“复仇文学”的模型。

    

     《武媚娘传奇》宣传画

     《武媚娘传奇》成为微信朋友圈刷屏主流后,又传来孙俪主演的《芈月传》将于2015年底开播的消息,加上之前《甄嬛传》、《步步惊心》、《宫》的收视成功,“宫斗剧”这个概念被一再推为国内社交媒体话题。

     Success Story,励志成功故事,是西方畅销文学中的一个概念,通常描述一个小人物或处于相对劣势的主角,在逆境中一步步披荆斩棘、走向成功的故事。“鸡仔文学”(Chick Lit)教母玛丽安·凯斯((Marian Keyes)的《下一页爱情》、《恋爱的寿司》等作品,英国著名作家索菲·金塞拉(Sophie Kinsella)被改编成电影的“购物狂”系列,都是这类女性“励志成功故事”的代表。与此概念暗合,中国宫斗戏的女主角也都是从一个相对低下的人生地位,历经种种磨难,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美貌在深不见底的后宫中斗智斗勇、终成正果。

     这类故事之所以引人,在于读者或观众群体自发的代入本能:“她们”在那样的逆境中都能成功,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这种“女性励志文学”在中国也有自己的版本:从前有香港作家亦舒的《喜宝》及其他作品,现在有《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文学。风风火火的宫斗剧,是一个包裹着历史剧、“女性励志文学”和“复仇文学”的综合性产品。《甄嬛传》里的甄嬛从入宫时一个小小的“常在”成长为一个太后的故事,《武媚娘传奇》中武则天从“才人”到一代女皇的崛起,都符合这种励志成功故事的模型。

     除去“励志成功故事”,中国宫斗剧还包含一种“复仇文学”套路。“复仇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主角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实施节节报复、最终达到成功的文学。最早从《基督山伯爵》的大快人心和《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扭曲式的报复,到前段时间颇受欢迎的韩剧《人鱼小姐》、《妻子的诱惑》,一直延续至2011年的美剧《复仇》,此类“复仇文学”在中国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热潮。

    

     《甄嬛传》中主角人生际遇的抛物线模式就完美抓住了“复仇文学”的结构和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去时代“复仇文学”的主角多为男性相比,在当代,“复仇文学”的主角开始变为女性,这是当下社会女性力量增长的一种表现。《甄嬛传》就完美抓住了这一“复仇文学”的结构和节奏,即主角人生际遇的抛物线模式:当人物境遇被压到低得不能再低时,下一秒,就是她全面的反抗。女主角甄嬛在宫中一败涂地、受尽凌辱、被赶出宫并以为爱人“死亡”之后,为保全自己的家族和腹中的孩子,她设计重回皇宫,摇身一变成为光彩逼人的熹妃,向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展开节节报复、步步狙击,最终达到了人生的顶点——成为太后。观众所倾慕的是她在复仇过程中展示出的力量、美丽、无所不能,和彻底击倒仇敌后那种共鸣般的快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己不能成功,便在虚构情境中希望别人成功,这是现代中国宫斗剧流行的大众基础。由于人性本身潜藏的这种心理欲望,使得漂亮的“复仇文学”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得到欢迎。

     然而,中国宫斗剧虽然包含了这两种畅销文学模型,其最大一个硬伤还在于主角人物的“玛丽苏”化。“玛丽苏”是指原创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将自己所知的性别所有优点都堆积在主人公身上,凸显了创作者的自恋意淫心理和功力不够之局限。表现在宫斗剧里,女主角几乎齐集天下女子所有优点——美貌、勇敢、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并且总是善解人意、恰到好处,如果碰巧是穿越剧,还能将现代知识完美应用到古代,简直是无所不能的女超人。

     正在热播的《武媚娘传奇》就是这种典型的“玛丽苏”,女主角不仅具有各种才能,还极不真实的纯真善良渴望真爱,和后期一代女王所需的杀伐决断性格产生过大断层。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西方宫斗剧是要好得多的。由于较早兴起的“反英雄”概念和近来大热的“反女英雄”概念,在塑造人物时,西方编剧敢于展示主角的人性缺点甚至污点。《都铎王朝》将亨利八世残暴、冷酷、反复无常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剧里女主角安妮·博林的野心、算计也没有用别的性格优点来中和;英剧《白王后》中的女主角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想征服一个国王、一个国家的实际愿望;电影《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将姐妹间的嫉妒、竞争、猜忌又互相维护、热爱的矛盾人性,表现得张力十足又合情合理。

    

     剧照:《都铎王朝》(左)和《白王后》(右)

     在西方宫斗剧里,英剧和美剧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英国宫斗剧更注重史实的严密和历史宿命角度的重申,而美剧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宫斗剧外衣下套着畅销文学模型。《都铎王朝》虽是美国公司拍摄,但却是由牛津出身的英国编剧迈克尔·赫斯特(Michael Hirst)操刀,因此整体上来说,这部剧还是英式的。它讲述了一个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故事:安妮·博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诱使亨利八世甘愿为自己离婚、与罗马教廷决裂、让英国由基督教改信国教。这部电视剧除了为便于观众理解,将亨利八世的姐姐和妹妹两个人物合二为一,其他情节还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了历史。学者出身的赫斯特将治学的严谨保留在电视剧的编剧中,从而使《都铎王朝》获得巨大的成功。赫斯特也成为历史剧领域里的黄金编剧,之后又创作了《波吉亚家族》、《维京传奇》、《苏格兰女王玛丽》等影视作品。

     同样,2013年英国BBC推出的电视剧《白王后》,虽然因为“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服饰不应该有拉链”等与历史不符的细节被众多英国媒体指摘,但连英国中世纪历史学家迈克尔·希克斯(Michael Hicks)也不得不承认,《白王后》的史料搜集做得很扎实,尤其是第一集甚至对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父母关系都做了准确传神的铺叙。这部电视剧原著小说的作者菲莉帕·格里高利(Philippa Gregor)号称“英国宫廷小说天后”,她出版了众多畅销历史小说,其中最受好评的是《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这部小说也被拍成了电影,由好莱坞的斯嘉丽·约翰逊和娜塔莉·波特曼两大女神主演。影片以安妮·博林的姐姐玛丽·博林的视角重新讲述的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据说也涵盖了大量一手史料和当时人物的真实对话。

    

     美国宫斗剧《风中的女王》是西方现下流行的“少女文学”模式

     与此相比,美国的“宫斗剧”则略嫌浮躁,大多是旧瓶装新酒的畅销文学和美剧经典模式包裹着宫斗剧外衣的产物。以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悲情人生为主线的美剧《风中的女王》,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并在美国CW电视台播出。这部宫斗剧的内里其实是西方现下流行的“少女文学”模式。“少女文学”最早从2004年林赛·罗翰(Lindsay Lohan)主演的电影《贱女孩》(Mean Girls)开始兴起,到2005年出现并至今大热的《暮光之城》小说及电影系列,2007年的《绯闻女孩》和2009年起热播至今的《吸血鬼日记》。这类文学由于青少年女性是当今流行文化的消费主流而迅速崛起,其基本模式是设置一个女1号,同时有3至5个围绕她的若干好友为2号女主角们,并设置两个以上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英俊男主角,以及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四角五角恋。这些男女主角的年龄都设置为青少年,与目标观众群体的年龄一致。以此类推,美国宫斗剧《风中的女王》基本沿袭的就是这一模式。电视剧以玛丽一世为主角,并配备了她的4个好友作为她的宫廷女侍。玛丽待嫁的法国下任国王和他身份复杂的同父异母兄弟为两个男主角,玛丽在这两个兄弟之间展开天花乱坠的爱情选择,与此同时,她的4个好朋友也没有闲着……

     更多精彩文章关注三联生活周刊(lifeweek)。“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他有时故作调皮,他有时故作深沉;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他求知世界,关心地球凉热。他没有世故者让人疑惑的面孔,也没有假道学一本正经的口气。他好奇,最欣赏个性差异。

     该篇文章的原文阅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壹读精选”,每天为你精选两篇轻幽默、有见地的美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