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结婚,为什么要登报声明?丨壹读知道
2015/9/10 壹读

    

    

     为什么人民币没有三元,为什么灵感经常在大脑放空时出现?为什么彗星闻起来有臭鸡蛋味?为什么壹读君(yiduiread)会成为万千少女的偶像?

     这些偶尔会困扰你的问题,请回复“提问+问题”来向壹读君(yiduiread)出招,除了数学不好之外无所不知的壹读君(yiduiread),必定会施展平生所学,在这里见招拆招,帮你答疑解惑。

     热爱翻看民国报纸的值班壹读君 | 一横

     小孔不成像:一读君,请问为什么民国时期结婚和离婚都要登报呢,这种风潮是否仅出现在富有之家或者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里呢?

     壹读君:我们先来见识一下结婚登报的“民国范儿”。

     这是1942年12月26日《申报》上的两则婚姻启事。

    

     结婚离婚还要登报声明这件事其实是学的西方。在过去,这是西方贵族们的时髦玩法,借着报纸的发行将需要告知亲朋好友的人生大事昭告天下,比如结婚,生孩子,葬礼等等。当然,也只有贵族需要花这么大阵仗来登报声明,因为他们交际面广,而且有这个闲钱拿出来给报纸花。

     不过,登报声明还是有渊源的。更早一点,在还没有报纸的时候,还有一种叫“结婚声明”(banns of marriage)的东西。

     结婚声明是基督教的传统,一对情侣在婚礼之前要先去当地的教堂申请结婚声明。内容和后来的报纸上的结婚声明差不多,就是简单陈述某某和某某要结婚了。

    

     △这是1833年的一张结婚声明,除了新郎新娘的名字之外,还需要三个见证人的签字

     结婚声明要在婚礼举行前至少三周申请。1563年,教会第十九届大公会议——特利腾大公会议规定,任何人在结婚前都要申请结婚声明,声明申请后,牧师要在每个礼拜日做礼拜时向去教堂的人们念诵结婚声明,一共念三次才正式生效。

     结婚声明有两个作用,一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虔诚的基督教徒眼中,结婚不止需要情侣和双方父母的同意,还需要当地教堂的认可。结婚声明就代表了教堂也同意这对男女的婚姻。另一个作用,就是防止出现骗婚或逼婚的现象。在结婚声明公示期间,如果其他人有反对这桩婚姻的理由,比如这对情侣其实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妹之类的,可以随时提出。避免发生更大的悲剧。

     后来,教堂不再强制要求必须申请结婚声明,不过这个习俗也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媒介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非死不可或朋友圈,承担的也是一样的作用。

     网络时代也有人愿意用古典的方法。“卷福”本尼迪克去年11月就在《泰晤士报》上刊发了一条小小的订婚启事。

    

     报纸上的启事不需要证婚人,只要写明谁谁家的儿子要和谁谁家的女儿结婚就可以了。在过去,这也是贵族们炫耀显赫家室的方法,两家贵族联姻也是平民百姓的谈资。

     具体到民国,情况也是大同小异,永远都是贵族们的感情世界最吸引人。毕竟不管哪个时代哪种文化,人民群众的八卦之魂永远都是熊熊燃烧的。

     我们再看一下1927年11月30日的《申报》,有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消息。请注意下面作大死的广告↓

    

     =====壹读君求支援=====

     考验广大壹堆饭们的时刻到来了。以下这个问题超出了壹读君的知识范围,请各位但愿长睡不复醒的壹堆饭踊跃支援:

     Ann:菌菌,睡觉的时候人为什么会知道醒过来,不会一直睡下去?

     请能破解这个问题的壹堆饭发送答案到:niuxb@ireadweekly.com

     壹读知道,只谈科学,不谈感情。情感问题,请出门右转找“壹读君有后台”,或者找“趣你的”→“人间指南”。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给壹读君点个赞;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取得授权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艺背后的历史,热点深处的冷知识。用轻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涨姿势、正三观。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