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公室与私家势力的斗争
2021/3/7 9:44:44 国学新知堂

     春秋时代、战国初期,政权不断下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不仅表现为周威权跌落,宗法制度的衰落,“政由方伯”,同时也表现为诸侯公室权威的衰落,大夫的权力日益强大。

    

    实际上,春秋中叶之前,诸侯国内部的斗争就非常激烈,但由于当时国际上争霸战争激烈,其内部矛盾并未凸显。弭兵运动之后,争霸战争的中心由中原移到了东南的楚、吴、越等地区,中原地区反迎来一个国际上较为平和的局面。此时,诸侯国内部矛盾便凸显起来。各国卿大夫与公室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公族与公室之间的斗争。所谓公族其实也是公室的后代,按照西周的宗法分封原则,诸侯只有嫡长子能继承君位,其余诸子要分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世代为卿,区别王室成员,便称为公族。公族与公室的斗争,仍旧是同室操戈。另一类是异姓卿大夫与王族公室之间的斗争。异姓的卿大夫掌握国家军政大夫之后,就要与公室展开夺权斗争。

    一 、三桓专鲁春秋时期,鲁国是贯彻周礼最为彻底的国家,一直由公族执政。国君的大家庭称公室,同族卿大夫的及其子弟本是公室的近亲,所以称公族。三桓是鲁国私家势力的代表,分别是季氏、叔氏和孟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鲁桓公死后,庄公继位。他的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立为大夫,这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因为三家都是桓公之后,所以称为“三桓”。三家中以季氏最为强大 。文公死,大夫仲遂杀文公嫡子而立庶子,是为鲁宣公。宣公时,鲁国大权落于东门氏。宣公死后,三桓驱逐了东门氏,共专鲁政。从此日益骄横僭越。昭公时三桓势力更强大,他们甚至将公室的土地和人民瓜分,只对公室纳少量贡赋。昭公欲谋季氏,结果却被三桓联军击败,出走齐国,在外七年而亡。

    哀公时,哀公欲借助越国之力除去三桓,季氏向越国行贿,哀公的愿望未能实现。从此鲁公室再无机会振作,三桓完全控制了鲁国,历史也跨入了战国时代。二、田氏代齐春秋中期以前,齐国的私家势力多为公族,主要出自国氏、高氏两大家族。春秋中期以后,异姓田氏崛起,逐渐取代公族而掌握军政大权,并最终夺取了齐国的姜氏政权。田氏本是陈国公子完的后代。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完逃奔于齐,受到齐桓公的器重,担任“工正”一职。从此,完立足于齐,并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景公无道,赋税繁重,刑罚严苛,而田氏施惠于民,举国上下莫不称颂。从此,田氏益得民心,宗族益强。

    景公死,国氏、高氏立公子荼为君。陈乞联合其他大夫发动政变,攻灭国氏、高氏两大族。其后,陈乞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陈乞自立为相,从此独专齐政。悼公死,简公立,田乞之子田常立为左相。简公欲除掉田氏,公元前481年,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杀简公,立平公,自己则为相而专国政。公元前386年,田常之子田和,被周室立为齐侯,重新纪年,于是田氏变姜齐为田齐。其时,已是战国了。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