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求真|孔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022/3/8 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考究一本书的思想,我们也需要考察该书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了解该书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目的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和试图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老子其人为谁,《老子》一书究竟成书于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这些问题在历史上至今还没有定论。
老子是谁?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名籍贯都有,而且还能具体到县乡里,可谓言之凿凿。可是就在这同一篇文章里,老子还介绍了另外两个与老子经历十分相似的人,一个是楚国的老莱子,一个东周太史儋。
究竟哪个才是老子呢?司马迁也只是说“世莫知其然否”,概叹“老子隐君子也”。这说明在汉代时,世人关于老子身份身世就已经搞不清楚了,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中传说多于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老子,隐君子也”,这句话可能道出了其中的真相。老子是一位隐士,他无意于仕途,以无为无名为务。按照他自己的理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他实践自己的理论,只做一个“褐衣怀玉”的隐者,无争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哪怕是你生活在他身边,成为他邻居,也很难知晓他的作为。
曲高者和寡。在生活上,他努力做一个无为无名的隐者。在精神上,他也是一个孤独者。他曾说:“知道我的人很稀少,法则于我的人,更加难得可贵。”
他还说:“众人都熙熙攘攘,欢喜和乐,好像要去参加盛大的宴会,又象是春日里聚众游春。只有我淡泊恬静,对众人的熙攘和乐无动于衷,就像那婴儿还在母腹中而对外部的环境毫无知觉一般。我形只影单,好像不知道归属一样。众人都富足有余,只有我一无所有。难道我是傻子吗?
世人都精明干练,爱憎分明,只有我昏昏昧昧,不计得失;世人都勤勉有为,只有我无为好静。世人都圆滑处事,屈伸自如,只有我愚顽固执,不暗世故。我之所以独异于人,不是因为我是傻子,而是因为我能合同于天道无为之德。”
因为老子是一位隐者,无争于世,以自隐无名为务,所以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其身份和生平的信息。

老子是哪个时代的人呢?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曾适周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时代的人,只是老子年长二三十岁于孔子。先秦典籍中,《论语》《墨子》《孟子》从未提及老子,而《庄子》之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却大量引用老子言论。孟子称“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却对老子的言论只字未提。这似乎意味着《老子》成书于孟子之后,庄子之前。
老子在其言论中反对尚贤,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尚贤”是墨家的主张,而“仁义”是儒家的根本。这说明老子学说当在孔墨两家之后。这意味着老子当是孔子、墨子之后的战国时代的学者。
老子可能是战国时人还有另外一个证据,就是他的籍贯。苦县本属陈国,后被楚国所灭,所以司马迁记载为楚国苦县人。而楚国灭陈是在公元前478年,如果老子是楚国苦县人,那么当在楚灭陈之后,属战国,而非春秋。现在,一般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人,在杨朱之后,庄子之前。
司马记载的老子生平中,只有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孔子向老子问礼。一是出关时被关令尹强留著书。如果老子是战国时人,那么孔子相会就是子虚乌有的事件。顾颉刚先生就认为,老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老师,不是以讹传讹,而是老子后学有计划地宣传。
老子看到周朝逐渐衰落下去,将要出关隐居,却被关令尹喜拦住,强为著书。老子才勉强写下五千文字。这个说法显然也是人为制造的。思想家著述立说,一定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们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变动的年代。在政治上,由于没有了周王朝的权力核心,诸侯国各自为政,导致了霸权的竞争,从而使社会陷入了长年争战的混乱状态中。在文化上,由于传统信仰衰落,新的政治和伦理的法则未能建立,由此形成了思想的空前自由局面。周王室衰落,周朝的官学降为民学,平民阶层得以接触知识文化等新鲜事物,从而激发了无穷的创造热情。
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繁荣是文化在平民阶层间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周代以前文化只是贵族阶层的专利。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汉以后的社会建立了新的文化传统。
思想家的责任是为公而不为已,学术并不是谋生工具,而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当春秋战国时代的乱世到来后,思想家们就要为如何使这个社会由乱向治的问题而殚精竭虑,他们首先要思考社会为什么会乱,还要为如何使社会由乱变治而制定策略和方案。特定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的自由也是相对的,他们面对相对的课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但最终目标却是相同,即治国平天下。老子也不例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