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情、内讧、阴谋引发的灭门血案: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原来是这样的丨林屋公子
2022/3/8 国学新知堂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20年9月12日,原标题:《〈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的来源与演变》。澎湃新闻公众号已标记原创发布,故本文主要以图片形式分享。

    

     比太史公稍晚的大儒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两部历史文献,也记叙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新序·节士》中赵氏孤儿的记录与《赵世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后面还加上了刘向的评论,刘向认为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笃守信义的忠诚之士,但程婴没必要为向死者报告而自杀。

     《说苑·复恩》虽然故事脉络与《赵世家》也基本一致,但叙述的主角却变成了韩厥;其中为韩厥加入了不少言论,最后刘向评价韩厥可谓是不忘恩。

     太史公记录赵氏孤儿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正是为后世提供优秀的文学素材。刘向已经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初步演绎,但真正把这个故事传播到家喻户晓的,还要一直到元人纪君祥创作杂剧《赵氏孤儿》时。《赵氏孤儿》在这个时间诞生并发扬并不是偶然,因为它的主题正适应蒙元统治下的汉人心理。

     在当时正有一个赵氏孤儿,那就是前宋恭帝赵?。所以《赵氏孤儿》实际上有影射赵?的含义。

    

     元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分为元明两个刊本,元刊本为《古今杂剧三十种》中的《冤报冤赵氏孤儿》明刊本为《元曲选》中的《赵氏孤儿大报仇》。相对于元刊本剧情的散乱、文字的讹误,明刊本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明白。

     最重要的是,元刊本以四折结局,最后并未提到赵武复仇;而明刊本则增加了第五折,把单纯的悲剧故事变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这实际上回归了《赵世家》记载,也更加符合推翻蒙元统治的明人心理。明刊本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晋灵公在位时,屠岸贾屡次实施谋杀赵盾,赵盾逃跑死于荒郊。屠岸贾下令将赵氏灭门并赐死驸马赵朔,赵朔死前嘱咐身怀六甲的公主,如生下男孩就为父报仇。公主果然生下男孩,屠岸贾派韩厥守住宫门,并待孤儿满月后杀掉。

     赵朔门客程婴给公主送饭,趁机将孩子救出。公主为保守秘密自缢,韩厥也自刎而死。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走,下令将全国半岁以下小儿处死。程婴找到离职的中大夫公孙杵臼,愿意用独子冒充孤儿,让杵臼告发自己。

     公孙杵臼认为自己老了,应该由壮年的程婴将抚育孤儿。所以由程婴告发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骂后撞阶而死,屠岸贾则亲手刺死假孤儿。屠岸贾就把程婴收为心腹,并把赵氏孤儿收为义子。

     等到二十年过去,赵氏孤儿已经文武全才,屠岸贾想依靠他弑杀灵公,夺取晋国。程婴就将过去的故事告诉给孤儿,孤儿义愤填膺,进见晋悼公。次日,孤儿带着宰辅魏绛命令,亲手擒拿屠岸贾。屠岸贾被灭族,晋悼公恢复孤儿封地,并赐名赵武。

    

     《赵氏孤儿》相对《赵世家》有若干不同点,如将主要事件提前到了晋灵公时代,晋灵公谋杀赵盾也都变成了屠岸贾的行为;公主、韩厥为了保守秘密自杀;程婴交出的冒牌孤儿是自己的儿子;屠岸贾收养赵氏孤儿为义子;中兴之主晋悼公命赵武抓获屠岸贾;最后程婴也没死。

     这些改编比《赵世家》走得更远,甚至有的还完全背离史实,但却又通过设计煽情场面、增强伦理冲突、塑造道德典范,变成了一幕善恶有报、赏罚分明的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范希衡:《〈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郭锐:《〈赵氏孤儿〉元明刊本之比对》,《沧桑》,2007年第4期。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王利锁:《刘向对赵氏孤儿故事的两种叙述》,《中国艺术报》,2013年4月10日。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知乎13万粉丝答主,专注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出版专著《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魅影:中国古代神灵志异图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仙传》《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春秋》《漫画中国古代帝王·先秦两汉卷》等七种,文章散见于学习强国、《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澎湃新闻等三十余种报刊媒体、门户网站,并发行音频课程《文物里的先秦密码:像侦探一样学历史》。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大众、新锐、趣味

     热点知识化,知识娱乐化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林屋读书(linwudushu)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