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老子《道德经》?
2022/3/8 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我有一个成见,那就是不能够被理解的东西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思想家写了文字作品就是要让别人理解的,说有一位思想家就要写一本让任何人都无法读懂的书籍,那他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贡献的。基于这个思想我做了《道德经》和《易经》的研究。我先来谈谈研究老子思想的基本思路。

     首先,当一本《道德经》出现在你面前时,一定不要想象它的作者是神一般的存在。它只不过是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试图传播自己思想的文字作品,它其实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等样的作品。它们都是人类理智的作品而不是某位神圣的诏谕。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老子为什么要写作《道德经》这样一本书。《道德经》究竟是在研究自然还是研究社会?它主要目标是要研究物理还是研究人事?如果我们将老子与孔子放在相同的时代里去思考,那么《道德经》就只能是在研究社会和人事。我的理由如下:

     老子与孔子生于相同的时代,就是我国的春秋时期,此时正值周王朝礼崩乐坏的衰退期,天下已经分崩离析,动荡不安。这个时候思想家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天下为什么会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乱变治。孔子正是为这些问题思考的,他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前途和命运。

     他为如何使天下安定而殚精竭虑,他时时刻刻都梦想着自己如周公一般使天下重归于尊礼敬乐的安定的秩序中。为此他长年奔走于诸国之间,游说那些君王们采纳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当他年老体衰眼见自己的政治报负实现无望时,就决定以讲学为职,目的是要将周代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孔子死后几百年,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会儒术的文化政策,在实事上完成了孔子的遗志。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儒学一直都是我国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孔子最后以以讲学终老,他的一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为社会和未来思想,如此情怀,谁能不谓伟大?

     他的思想和作为谁能不被后世效法吗?但如果我们的老子看到天下大乱,却独善其身,只顾自己修道升仙,不问世间疾苦,那您还能认为老子这样的思想和作为值得我们后人信奉和效法吗?

     所以,我得出结论说,老子的学说其实也是为解答天下为什么会乱以及天下如何才能从乱变治的问题,它主要的还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学说。

     再次,一定要正确理解无为的概念。无为是老子学说中特有的概念,老子书以前是没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所以无为的概念的定义还是要老子的学说中去找。

    

     什么是无为?作为概念无为就不能够按照它字面的意义去理解,我们说了无不就是不和没有的意思么?无为不就是不为和没有作为么?其实不是的。老子在经文中对于无为是下过定义的,它的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所以,老子讲的无为不仅不是不为,而是必有所为,而且是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才是无为的真实含义。老子为什么要说"上善若水",就是因为水具有滋养万物的功用却总是流向最低最洼处。利万物而不争处,才是水之德接近于道之玄德的原因。

     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它对于万物的功劳可以说是最大的了,但它却不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莫大的功劳而争居万物之前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最洼处。万物都愿居高位处前方,只有水功于万物而不争,这符合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内涵。

    

     老子为什么强调无为呢?因为老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统治者都有为,若要天下太平清静只有统治者法无为才能实现。什么为是有为呢?那就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封建帝王君主带领人民强国强政,从而为百姓谋得部分福祉,这显然是功于百姓、有为于百姓的。

     但他们因功而居,高高在上,称孤道寡,贪图享乐,并常常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百姓头上,役使百姓。结果天下就越不能得太平清静。这就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这就是有为。那些君主越是有为天下就越乱,天下越乱君主就越有为,如此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有为而有以为。

     老子的学说并不专为讲道而立说,他讲道是为了支持他的政治学说。因为道于万物就是无为的,所以无为便成为了宇宙间的第一法则和根本原理了,所以法无为就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主张,而成为一个符合自然宇宙终极法则的行为了。

    

     在《道德经》里道只是一个只知其有而不能知道它是什么的概念,我们只知道它必然存在,而无法直接经验它。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它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就是无为。

     道无为万物能治,德无为天下能治,这是老子学说的中心思想。老子为了讲明无为胜有为的道理,他使用了正反两个命题加以论证,就是有为而有以为,无为而无不为。经文中很多具有辩证意义的名言警句其实都是这两个命题的实例证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