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圣人观:老子如何论述圣人及无为?
2021/12/22 23:46:44 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在经文的论述中,有三种事物是无为的。道无为,圣人无为,水无为。道,是生养万物,是万物之母。如果它没有作为于万物,没有贡献于万物,如何能成万物之主呢?

    

     圣人,必是有才有德、有功劳、有贡献于社会的人。比如,张仲景名圣,是因为《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国医学的巨大贡献;孔子名圣,是因为他开创儒学,维护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功绩。一个人对于社会对人民没有任何贡献,如何能称圣人呢?水润养万物,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万物都不能生存。水分明是有作为、有贡献于万物。为什么老子偏偏讲它无为呢?在经文的论述中,无为与不作为是矛盾的,我们将无为作不作为,顺自然之势不加干预的解释不能成立。那么,如何理解无为概念的意义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是如何论述圣人与无为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成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而能成其私。”如何理解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人,他一心一意地为社会与公益事业而勤奋的工作着。从来都不计较个得失,不为自己谋取丝毫的个人利益,为了工作甚至忽视其个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危。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居功,反将功劳全部的分属他人,自己却以自隐无名为务。对于这样的人是能得到社会的尊敬、爱戴与拥护的。他越是淡泊名利,越是甘居人后,人们越是将更大名望与地位给予他。人们就越是愿意归附他,以他为主,以他为师。这就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之所在。这样的人为了工作而不注意个人的身体健康,在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人们拥戴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人,他愈是不注意纯粹个人的方面,人们就会愈加替他重视其个人的方面。在危急时刻还会有人挺身而出,为之安危而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圣人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有大功劳越是能做到不争,他的功劳越是不被人忘记。这是圣人的无为。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段经文应该如何理解?因为我有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必须时时为我的身体着想,为自己的身体的利益和嗜欲而操劳奔波。这对我而言,是一个不能放下,不能舍弃的需要,如同一个心病,一个忧患一般。假如没有我这个身体,我就不必再为此类问题而烦恼了。我如何才能做到无身呢?我的身体不是为我自己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社会上所有他人的利益存在的,所以如果我将我的全部身心奉献于对社会对天下对他人为爱的事业 ,那么我就会得到天下所有人对我的爱。我如果将我的全部身必奉献于以天下人为贵的事业,那么我就会得到全天下人以我为贵。“我有身”即我有私,“我无身”即我无私, 这段文字也是在讲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所以,老子讲圣人“以其无私而能成已私”。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保留好的思想、技能和财富。全部无私的给予社会与他人,圣人愈是如此。愈是能得到民心,天下愈是心甘情愿的归附之,以之为师,以之为主。所以,圣人因自己的无私无欲而拥有民心,而拥有社会的全部财富。因为圣人因此而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天下民众与财富的主人了。他能够主宰他们(只要他想)。这即是圣人不积反愈有,圣人与人反愈多的道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圣人有作为,有功绩于社会与天下的同时,努力的外其身和后其身,丝毫得不为自己谋求私利,绝对的利他而不自利,功之而不争,利之而不害,有大功而为后不为前,有大德而处下不处上。有这样作为才是无为。因此圣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老子为无为概念所下的定义。所以,言无为不是不言,而是言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智慧的圣人能够对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从而建言建德。如果他是无为的圣人,意思不是说他将不讲出或写出的他的学说。而是说他不仅要讲出或写出他的理论学说,广流传,使它有利于社会。还要做到不因为自己拥有卓绝的智慧,对社会巨大的功绩而感觉自己应当获得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待遇。

     一个思想家,有益于科学,贡献于社会。同时做到淡泊名利,不居人前,甘居人后,甚至隐姓埋名。这样才符合老子言无为的定义。根据定义,老子无为,是因为他撰写了《道德经》这一文化巨著,并以自隐无名为务。一个普通人,虽不慕功名利禄,平平凡凡终了一生,这样不是老子讲的无为。有所为不恃,功成又不居,才是老子所讲的无为。

     老子讲,“圣人褐衣怀玉”,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褐衣”,即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者的服饰。功于万民而甘居贫下,才是无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