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求真|《道德经》整部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道无为万物能治,德
2022/3/9 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前面的章节中,我介绍了老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组概念:无为有为。有了这一组概念,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老子思想的核心命题了。这个命题是老子书中最基本的观念,概括了老子思想的中心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命题是:道无为万物能治,德无为天下能治

    

     这一核心命题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在这一节里,我将详细说明它的过程。前面我用了四篇文章中讨论了无为有为概念的定义。这两个概念是老子学说中特有的,它们的定义只能由老子本人给出,所以我们的讨论只能立足于《老子》的经文。并努力在经文中论述中寻找老子本人为这对概念所下的定义。

     不管别的学者说过什么,也不管讲它们的人有多么权威,原则上我们只能采信老子本人给无为概念所下定义。立足于老子的文献讨论老子的思想,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老子为无为有为概念下过怎样的定义呢? 通过前边几篇文章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就是老子为无为概念所下的定义。这个定义的反面,即“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便是有为概念的定义。对于这两个定义的理解,我们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做出了详细的解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无为、有为概念是我们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继续讨论在第三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了。我对经文的解读,没有走逐章逐段次序翻译的路子。因为我怀疑经文八十一章次序的合理性,它一定不是经文作者创作的原有次序。

     我的想法是先抓住老子思想的中心思想,即那全部文字中提纲挈领的、一以贯之的原则。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一个从总体上把握全部经文的视角。

     如何才能获得对于全部经文内容的总体的把握呢?首先,我思考老子创作《道德经》这样一本书的目的着手。我认为老子著述《道德经》一书的目标是为拯救春秋战国的乱世提供方案。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子必然要在经文中回答天下为什么会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乱变治这两个问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老子书,看看书中究竟为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怎样的答案。这是我在研读老子时所使用的方法。

    

     带着这两个问题读经文,我发现老子在他的著作中对天下何以纷乱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统治者有为是天下昏乱的根本原因。对如何使天下由乱变治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是:只有统治者效法无为才能使天下实现太平清静的目标。

     经文第五十七章中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经文第十八章中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从而得出结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就建立起无为是治理天下最佳法则的观念来。

     为了论证这一观念,在自然哲学范畴里老子提供了“道”的知识。老子认为道宇宙中最高实在,它是天地万物之母。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道无为,天地万物得以有秩序的运转,所以,道无为,万物治。

     老子认为,法无为是道德的最高目标。无为而不为,侯王如果能做到以无为的法则治理天下,天下将自然而然进入太平清静的状态中。老子所讲的太平清静的社会,就是人类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所以,德无为,则天下治。

    

     这两个命题,概括了老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纷乱,激发了思想家的思考,他们为天下太平而殚精竭虑,纷纷提出自己的治世方案,孔子认为恢复周礼是使天下恢复太平清静最佳粉尘,墨子认为法大禹,实施兼爱、非攻等政策可以使天下得太平,老子认为实践无为法则才是使天下得太平的最佳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