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性思考,老子《道德经》也很容易被我们读懂 上
2022/3/17 国学新知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先秦哲学文献,但是它的本意并未被大家很好的理解,很多学者坚持认为老子学说主要是讲道讲自然,而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老子的学说主要的还是一个社会与政治的学说,我得出个人结论是通过以下的思考过程,我将它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文字作品与其作者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果我们要问是先有思想呢,还是先有文字作品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很难回答。无论是哪个领域中的作者,比如文学、哲学、科学等,都是先在作者头脑中将思想蕴酿成熟后,才有可能将它撰述成文字作品。尤其在哲学与自然科学领域中,作者进行思想的时间会更长,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都有可能。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窥见到一些宇宙的奥秘一定是一件十分神圣而幸运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任何一部文字作品都是有帮助的,它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说明了文字作品试图要表达的那个思想先于文字作品而存在,而且还说明了那个思想也并不是那个文字作品本身。我们设想一位作者经过一定时期的思考与蕴酿终于在头脑中形成了某个思想,这时他要将它头脑中的思想撰述为文字作品,目的是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同样会遇到一个语言选择的问题,为了实现清楚表述自己的观点目标,他要经历一个遣词酌句的过程。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要实现表述其观点的目标,可以使用的词汇或语句并不是唯一的。假设,A陈述可以,B陈述可以,C陈述也可以,而作者要考虑的问题是这其中的哪一个更清晰的表达了他的思想或哪一个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的问题。理论上讲不存在最清晰最恰当的表述,只存在相对清晰相对恰当的表述。即使是原创作者本人,他对自己思想的陈述也未必就是最适当的,往往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一位原创作者的文字作品还不如他的学习者继承者表述的更深刻或更容易被人理解。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文字作品并不是原创作者的思想本身,文字作品只是传达这个思想的一个工具,是承载这个思想的媒介。虽然我们要想了解某一位作者的思想只能通过他著述的文字作品,但我们在试图理解文字作品中所承载的思想时,我们就要重视思想与文字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了。
因为如果我们将文字作品等同于作者的思想本身,那就容易犯死在句下的错误,要知道实现清晰陈述作品思想目标的文字体系并不是唯一的,而我却将手上文献看作是金科玉律,容不得丝毫的变通。实际的状况是即使你将那文字作品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也不等于你已经获得文字作品所承载的那个思想。
思想是驱动文字作品成文的原因,而成文的文字作品是实现清晰传达该思想的任务,所以思想在文字作品之后。理解该思想就不能满足于知道该文字作品讲了什么,还要了解它为什么这么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我们上面的讨论同样适用于对老子《道德经》的阅读与理解。

二、老子为什么要撰述《道德经》的这样一本书。
任何一部文字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的,都是要试图提出某个问题或解答某一问题,否则它就是一个无意义的作品了。所以,了解文字作品的创作动机或目的,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该作品所包含思想的理解。严格来说,我们并没有实际可操作的办法直达作者意识之中,我们也不过是从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
老子与孔子生于我国的春秋时期,此时正值周王朝礼崩乐坏的衰退期,天下已经分崩离析,动荡不安。这个时期的思想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天下为什么会大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乱变治的问题。孔子正是为这些问题思考的,他所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前途和命运。他为如何才能使天下安定而殚精竭虑,他时时刻刻都梦想着自己如周公一般而使天下重归于崇礼尚乐的安定的秩序中。
为此他长期奔走于诸国之间,游说那些君王希望他们能采纳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当他年老体衰眼见自己的政治报负实现无望时,就决定以讲学为职,目的是要将周代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但如果我们的老子看到天下大乱,却要独善其身,只顾自己修道升仙,不问世间疾苦,那您还能认为老子这样的思想和作为值得我们后人信奉和效法吗?
毫无疑问,老子著述《道德经》也是为回答天下为什么会大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乱变治的问题。只是老子提供了与孔子不同的立场与观点而已。我们现在就是要逐步揭示出老子所提供的他对社会问题的独立的思考与解答。

三、无为与有为的概念
正确理解无为的概念是正确解读经文内容的关键之一,哲学家和思想家为了实现清晰阐述自己思想的目标都可能会创造新概念和新词汇。无为这一概念就是老子学说特有的概念。前人没有使用过,后世使用它也是自老子的开端。所以,理解无为这一概念的含义只能从老子本人的思想和文献出发,我们不能够从经文之外找个无论谁说过的哪个说法来作为这一概念的定义。凡是不通过经文具体内容出发所做出的解读都脱不了外来强加的嫌疑。所以,我们对无为这概念的解读都是以经文的相关论述为基础。
无为就是不为吗?如果无为能等同于不为,那么老子的学说咱们也就没有必要费劲解读了。一位被我们视为神圣一般的思想家仅仅讲了一通什么也不要去做的道理,能有什么意义呢。大家对这一矛盾都心知肚明,但又不能无视无为这一明确的表述,人们要在无为与不为之间进行调合,但这些调合只限于这两个词汇之间,辨来辩去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老子总爱讲无为。
其实无为是一个概念,老子使用这两个字时是赋予其特定意义的。概念与词汇不同,词汇可以通过其字面的意义去理解,但概念就不能,概念就需要了解它的定义。无为是一个概念所以我们就不像理解词汇那样将它直译为不为。所以,我们若要了解无为概念的内涵就需要考察老子在经文对它下过什么定义而不是在这个词汇上纠缠。可以这样说无为这一概念与不为这一词汇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无为这一概念呢?在老子的经文中,道是无为的,圣人是无为的,还有水是无为的。我们现在就从最接近的事物水来探讨无为概念的含义,经文中老子这样论述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滋养着万物,所以水于万物是有功劳的,有作为的,但是水却总是流向最低最洼处,甘居万物之下,处于万物都不耻居之处。
所以老子讲得水无为,就不是不作为,而是说它利万物而不争居万物之上,功劳于万物而不居。水滋养万物从而利于它们生长,这本身就是一个作为,一种贡献,对于万物有贡献有功劳,却不高高在上,而是甘居万物之下,这才是水无为的完整含义。老子在第二章曾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在这段经文中,“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圣人无为之事,不言之教具体内容。
所以圣人无为就是指生于万物、作为于万物、功劳于万物而不有、不恃、不居。与水无为之利而善下、功而不争的定义是一致的。所以,我就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看作是老子对无为概念的定义。这个定义适用我们对经文具体内容的解读。

知道了无为概念的定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有为呢?很显然,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就是有为概念的定义了。如何理解这一定义的具体含义呢?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上的君主帝王们,他们一统江山,使天下太平,令百姓安居乐业,这无疑也是功于万民的。
但他们倚仗着自己的莫大功劳,争居万民之上,争处万民之前,称王称帝,自谓“孤家”、“寡人”、“余一人”,生怕老百姓会将他们的功劳忘记。还要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更要随心所欲的奴役百姓,这就是“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这就是统治者的“有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有功劳、有贡献、有做为而争就是“有为”,有功劳、有贡献、有作为而不争,功成后身退就是“无为”。所以“无为”绝不能当作词汇而解为不为。无为作为概念就只有当我们了解它定义之后才可谓理解。简单来概括,我们可以说功而居就是有为,功而不居就是无为。

四、老子《道德经》的基本原理
有了无为与有为概念的定义,我们就可以概括老子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了。孔子的观点在于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旧制度的破坏,礼制的废弃,所以他认为若要使社会从大乱转变为大治,就要将社会秩序恢复到西周最鼎盛时期的礼乐秩序中,他终生的理想就是自己能像周公那样将社会置于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太平秩序之中。
而老子的观点在于天下之所以大乱的终极原因是因为统治者都有为,他们功而居、为而恃,对于权利和财富有无休止的欲望。所以老子认为若要社会从大乱转变为大治,就需要统治者效法天道无为之德,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却不营私为己。功成身退,甘居人下。老子讲只要圣人做到了无为,做到功而不居,为而不恃,他的功劳就越不容易被人忘记,即“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的结论具有反现实的特性,所以他的思想比孔子的思想更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贯彻与实施。孔夫子在春秋时代还抱着周代的空壳到处游说,是被当时代的人主们讥笑为迂腐和食古不化的,所以没有人真正去重视和实践孔子的思想。而老子的学说在当时代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哪个君主会甘愿弃权利与财富?哪个君主会愿意放弃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去过老百姓粗衣粗食的生活?所以老子只能概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矣”。

但是老子仍旧给出了政治无为后的社会终极图像。老子指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没有什么是无为法则实现不了。老子在经文第三十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侯王守无为以治天下,将实现天下大静大定,这个状态老子称之为无名之朴。这个朴与原始社会之朴是同义,但无为法则实现的朴是更高级的朴。
如何理解这个朴呢?经文第八十章对这个朴做了具体的论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终极的社会图景中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们满意于简单素朴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没有提高和改善物质生活质量,发展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动机和动力。由于不需要追求富有和强大的目标,所以国家不害于小,人民不害于少;由于百姓都是自己自足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便没有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上的分争,所以也不会发生往来和战争;由于人们无知于财富和私有财产这些事物,所以先进的计数方法便毫无用途。事物都发生发展于需要,结绳计事是纯朴和简单的必然结果;由于天下没有往来和战乱,不治而能得太平清静,所以便没有了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
这是一幅恬静自足的社会景象,它的特征完全可以概括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这八个字,这也是“无名之朴”的具体内涵,又是老子经文中常说的太平清静的具体内容。

人类社会在其初始时期就具有朴素的特征,而在老子学说里当人类社会实现了无为法则之后,人类社会仍旧会进入一个具有鲜明朴素特征的社会状态中去。为了区别原始社会与无为社会的朴素特征,老子将无为社会状态称为无名之朴,无名之朴的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即“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我认为老子所讲得无为社会的终极图像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的终极理想社会——大同社会,老子《道德经》讲得就是人类社会实现大同的根本原理和法则。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