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求知|孔子说为学的目标是成人,为自己建立君子人格
2022/3/17 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论语》学而篇第一条的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条,比较难理解的是“人不知而不愠”这句。一般的理解是,人们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这个理解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能与这段文字的前两句的意义连贯起来。孔子说,知识学过后,要时常温习和练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有朋友大老远来看望我,心中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正是君子吗?

     最近听了尹建维老师讲的《论语》课后,对这段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尹老师认为,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学习的生活。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有朋自远方来,是说同门师友或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问道或交流心得,切磋琢磨。人不知而不愠,是说在与朋友和同道的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必然有意见不相合之时。这时能做到不愠不怒,才是君子之所为,即所谓“和而不同”。

     一个人有志于学,首先要跟着老师学,同时还要自修,温习功课,应用所学进行练习。即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次,还要与同门师兄弟或同道之人相互交流切磋,共同进步。但是人与人性情不同,理解也有差别,所以很容易形成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哪怕是在师徒之间,同门之间也难免。所以,在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意见不同,甚至相左的情形。此时,作为君子,就不能因为别人反对你而生气恼怒。对于相同的问题,形成不同的意见是自然的合理的。只有意见不同,才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学业才能取得更高的进步。

     孔子所谓的学,主要是指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单指知识。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见到贤人,容颜恭敬。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服侍君王,不怕牺牲。与朋友交,诚实有信。这样的人,即使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学习过了。”

     所以,孔子所谓的学是指修身养德,成君子之道。孔子说:“作为君子,不追求吃、穿、住等物质条件的满足。勤勉于做事,谨慎于讲话,向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并时时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在孔子看来,为学的目标在于修身进德,最终修成君子的人格。何谓君子?君子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君子的仁爱,推己及人,兼爱天下。其次,君子还要怀抱达济天下的伟大的抱负,并为自己的抱负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积极进取,百折不挠。

     修君子人格必从“修己”做起,己修才能安人。君子的“修己”不是为“独善其身”,而是要通过修己而齐家,家齐然后才去治国,国治然后能平天下。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教给学生的都是成人之道。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