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求真|无为是老子特有的概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
2022/3/17 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无为是老子学说中特有的概念,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就只能从老子的文本出发。仔细考察老子怎样使用这一概念,以及他为这一概念赋予了哪些的含义。
我们研究老子思想,只能通过老子本人的言论,不要管别人怎样理解,更不要主观地认为怎么样。
《道德经》这部经典书籍,所有文字加在一起也不过五千余字,还被割裂成八十一章,而且章节之间就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它像是一部语录体作品,但又与《论语》等著作有明显不同。为了抓住这部古书的中心思想,我们需要打破按章节顺序阅读的规矩。既需要通读全文,在总体上把握全书的基本思想,也需要细节研讨重点章节,重构全书的逻辑骨架。
我们今天要研究老子无为的概念,那么我们重点也就放在了与无为有关的章节上。


什么是道?它与万物的关系怎样?
经文第三七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依据这段文字,我们了解了道是无为的,同时又是无所不为的。那么,问题也就来了,道无为究竟指什么?无为包含哪些规定?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道是什么?它与万物的关系怎样?
道是什么?经文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根据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称谓的道是一种物质,一种实在。它先于天地存在,所以必然先于成万物存在。所以,它虽然是一种物质,一种实在,却与我们经验中的万有的实在之物有本质的区别。
“独立而不改”,说它质地纯粹,永恒不变。它是一种单纯的事物,所以是一不是多。“周行而不殆”,说它周流运行、永不停歇,所以道的能量无限,取用无尽。这两种特性就使得道与我们经验中的所有实在的事物绝然不同了。
首先,经验中的事物都是多种多样的,质料众多,是多不是一。其次,经验中的事物都是变动不居、转瞬即逝的,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而道却被定义为单一又永恒不变的事物。
于是,老子赋予道的性质与经验中的万物截然不同。万物质料多样,形态不一,是多不是一。而且,经验中万物都是时间、空间中有限实在,短暂而不能永恒。但是道却是一个质地纯粹、恒常为一、周流不息、永恒不变的东西。
可是,谁见过永恒不变的事物?谁见过质料纯粹且恒常为一的事物?它不过是人类大脑的想象,老子也不可能见过或体验过这种实在,所以道在自然界里根本找不到它的对应物。它是形而上学家在头脑里构想出来的东西。
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论里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实在形式。一种实在是超验的道,它具有纯一不杂、永恒运动的性质,在时间和空间里无限,恒常不变。另一种实在是万物,就是我们经验中的万事万物。它们时间和空间里的有限,转瞬即逝,是多不是一,而且永远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不能永恒为一。
在老子的学说中,可经验的万事万物和超验的道性质不同、截然对立。那么,我们想知道超验的道和经验中的万事万物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经文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衣养万物,万物恃之而生,这是说道与万物具有生养关系,如同母子。用哲学的语言就是,道是经验中万事万物的原因,是它们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为是的根据。


什么是无为?无为包含哪些具体规定?
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运动流变,是因为有道的支持与生养。这是一层。既然道支持万物、生养万物,就明显是有作为、有贡献于万物。那为什么老子称道无为呢?我们该如何理解道无为这回事?
原来老子讲道无为,并不是说道不作为,不贡献于万物。反而必然要有作为、有贡献于万物。作为于万物但不恃之谋私,功劳于万物又不居功,争为万物之主。这才是无为。所以,无为不等于不为。无为是一个概念,不是词汇,它的意义要通过下定义来界定,不能通过字面上意义去理解。
在经文中老子多次提到无为概念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生养万物不视为私有,作为于万物不恃之谋私利,功劳于万物不争居万物之上,不争为万物之主。所以道无为就是指道无私奉献,只求付出不图回报。
道是一个超验的实在,它永远不能成为我们经验的对象。所以,在可经验的世界里道就是无、就是虚。在我们可经验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没有就是无,就是虚。而老子所定义的道恰恰是这个虚这个无,因为道在老子的定义是一个恒常为一、永恒存在的事物。
所以,对于经验论者来说,道是无是虚,是不可能存在的东西。而对于老子而言,道却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物。如何调合这个矛盾,如何说明人们相信道实在可信?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大笑讥之,不笑不足为道”。
但对于大多数人,相信眼见为实的经验论者多,相信空谈的少。道这一概念便集合了虚实、真假、有无的悖论在里面。在老子的定义里它是一个又虚又实、又真又假、且存且亡的事物。经文中也常用“若存若无”、“朴朔迷离”、“冲”、“虚”等形容或描述它。
在老子的言论中,道是必然存在是一个自明的假设,是一条具有真理性的原则。但对于经验论者来说,道生万物就是以无生有,以虚生实。而老子就将“虚”、“无”定义为道的特性。所以老子讲无生有这一命题,并不是说从空无中产生物质,而是讲道生养万物。
老子的学说体系中需要道存在这一命题做为其立论的基础。经验中的万物是实是有,而道却是虚是无。那么道就只能是一个万物之外、万物之后的东西。但道却又是万物之母,它生养万物,对万物有恩情有功劳,全有资格成为万物之王之主。但它却不曾争居万物之前,不争居万物之上。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
反观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侯王,有一点功劳就要人们为他歌功颂德,生怕老百姓忘记他。自称孤家寡人,标榜自己是天下至尊的“余一人”。高高在上,作威作福。

道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反而不被人忘记。君主、侯王为而恃、功而争,却常常被人民蔑视、甚至抛弃。无为无不为,有为有以为,老子假设道存在,就是要支持这两个彼此相反的命题,教导统治选择无为,做为治理天下的准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