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文化概说(全文)
2022/3/19 21:44:46 国学新知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东周以前只有官学而无私学,只有官书而没有私人著书。这是因为,三代时期阶级对立森严,统治贵族不仅拥有政权与土地,而且还专有知识,平民与知识和教育是绝缘的。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由上古的巫史演变而来,巫掌卜筮,史掌记事。
他们都接受贵族供养,并为他们服务。据《尚书 多士篇》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书几乎都是官方卜师的占卜档案。从事作典作册与文化创作,既需要有足够的思想与著书闲暇,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才有可能,这样只能由为贵族供养并脱离生产的巫史官员来从事。
三代时期,笔墨纸帛还没有发明,那个时候只能以龟甲竹简代纸帛,以刀刻漆书代笔墨,将竹简用绳连结而书册,这样一来书籍典册就极为笨重,成书不易,藏书也难。所以只有官府才有能力制典作册,平民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周代以前的书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都是官书,是由官方委派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编辑造册的。其中《书》为周代史官所记载的文告档案,《诗》为同周代乐官所保存乐词,《礼》为周代礼官所保存,《春秋》是鲁国史,是鲁国史官所记录保存的档案。
及至春秋时代,新兴的地主阶层逐渐登上权力的舞台,以周王为首的三代世袭的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降落,贵族降为平民,同时也就将知识和受教育的权利带入了平民阶层,从而才有了发展平民学术的可能。孔子首先开了私人讲学与私家著述的先河。为什么偏偏是孔子,而不是别人?孔子出自落没贵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接触知识与教育的机会。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适鲁后才为平民。孔子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平民,而在孔子以前是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的。对于平民而言,知识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热情。所以孔子以后,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大行于天下,而从学之众是后世所罕见的。又遭逢乱世,学者无一不想尽其所学改制救世,而新兴的地主阶层又极需新的文化工作来维护他们新近崛起的社会地位,养士之风也成为那个时代的风尚,于是便导致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状态,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孔子开春秋时代私人讲学、私人著述之风尚,创立儒家学派,开了诸子学术的先河。子本为五爵之一,凡大夫、卿皆称为夫子,章炳麟曾说“子犹今言之老爷”,也即是对有身份有地位人的尊称。孔子的弟子们称自己的老师为子,也是表示对孔子的尊敬,这个称谓类似于今天的先生。自孔子以后,弟子称师为子沿成习惯,弟子编述师之言论,便都以“某子”冠名了。诸子之书,都是自抒已见,自成一家之言,与五经官书绝不相同。诸子之学兴于春秋之末,大盛于战国之时,息于秦汉一统之下。孔子创儒家之学,孟子荀子继其后。《周礼 太宰》谓:“儒,诸侯保氏以道术以教人者”,《说文》谓:术士之称。所以,凡是有学识道术能教人的都可以称为儒,儒也即是学者的通称。诸子的学术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改制破救乱。当时天下昏乱,争战不休,思想家们必须要思考天下为什么由治变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重归清静太平这些问题。在孔子看来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旧制度的破坏,礼乐废,诗书缺,所以孔子主张返回周制,重建西周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旧秩序,以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所以孔子的眼睛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后的,他的根本立场是守旧的倒退的。他不能看到西周旧制度的破坏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他只是在道德上立说,将道德败坏看作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人性皆善,将孔子学说更加唯心化。荀子的自然观颇具有唯物主义色彩,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法,与人事的兴衰无关。主张人们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而不是顺从和敬畏它。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所以圣人制礼义以区别贵贱长幼,使各安其分,不能逾越。这就是所谓的分。荀子同孟子、孔子一样都将礼义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孔子死后,墨子继起,创墨家学说。墨家学说虽然表面与儒家学说处处针锋相对,但其实他们在根本立场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向后看的,认为古代是黄金时代,为使天下重归太平就要回归至远古圣王的政治状态之中。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孔子代表了远古政治贵族阶层的意志,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上,所以主张维护古代社会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社会秩序,复礼正名兴乐,亲亲厚死。而墨子则是站在被统治阶层的立场上,代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意志,主张人人平等,主张兼爱、尚同、尚贤。墨子认为圣王兴政“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而他认为对人民有利益的事只限于最起码的物质生活需要,所以墨子得出尚俭、节丧、非礼乐的必然结论来。
儒家与墨家虽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托古改制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老子著《道德经》一书,创始道家学说。传说老子即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聃,但近代学者将《道德经》一书看作是战国初期成书的,不可能是与孔子时的老聃所著。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为战国时的楚国人。老子学说的根本立场在于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统治者对于权力与财富无休止的欲望。君主帝王是统治百姓的,无疑也是功于万民的,但他们在功于万民的同时,还要为自己谋取私利。他们对于权力与财富有无穷无尽的嗜欲,他们高高在上,自谓孤家、寡人、余一人,他们欲敛尽天下之财富,过极其奢侈淫靡的生活。结果导致了社会中高低、贵贱、贫穷富有之间的两极分化,最终形成了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社会体系不能长久保持太平清静。所以老子认为天下若实现由乱变治的目标,只有统治者功于万民但不谋私利已,虽能使天下归于太平但却不争居称孤道寡的君王之位,摒绝财富的无穷嗜欲,甘愿于百姓同衣食。社会中没有高贵也就没有卑贱,没有富有也就没有了贫穷,以此实现人与人之间政治与经济上绝对平等的目标,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同。老子将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或功成身退看作是无为,所以无为的概念我们不能理解为不为,而应当理解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而丝毫不为自己谋私利。功于万民但不争居万民之上,利于万民但不与民争财富。没有了高低、贵贱、贫富、美丑、贤愚的区别与对立,人类社会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大同了。这即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了论证自己的结论,老子创造了道的概念,道在老子的学说中不是经验的对象,但它却经验世界的原因和根据,道支持着经验世界,但却不谋私为己,不争居万物之上之前,反而隐于万物之下之后,以致于人们并不知道有道的存在。所以道于可经验世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也即是说道是无为的。道无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王无为天下才能清静太平而进入大同。老子讲道是为了支持他的政治学说而不是为讲道而道,老子学说不是为研究自然研究道而立说的,它主要还是一个社会和政治的学说。在老子的学说中,道除了无为这一特性之外,没有任何确定的结论。因为由于道的无为性,它就不可能将它是什么展示给可经验的世界。而且在他的政治学说中在最高的政治理想中天下是不知道有王存在的。老子
王于天下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天下便没有贵贱、贫富的对立与分化,没有君主没有平民,没有富有,没有贫穷,人与人在政治与济上绝对平等,天下没有分争也就能太平清静而进入大同了。所以,在老子的大同社会里没有权力、财富、文化这些事物,小国寡民的状态便是必然的状态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结论不是因为他向后看,而是以无为法则实现大同社会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不将老子看作是向后看一类学者,但是他的结论却包含了反社会反历史的特性,所以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没有哪位君主会心甘情愿放弃权利与财富的,所以老子的结论在现实中没有可实践性,这必然导致了老子逃避现世的情形。老子没有授徒讲学,没有游说诸侯,在历史上老子只是位隐君子。这既符合他无为的言论,同时也是他的思想不能与现实社会相容的无可奈何的境遇。庄子和后世的道学与道教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本意。先秦诸子学术,真正向前看的只有法家,法家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慎到、韩非,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实践就是秦汉以后君主集权官僚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秦汉至明清二千余年后的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础。诸子的学术在改制救世这一目标上虽然是一致的,但也基本上区分为保守和进取的二派。儒家、墨家、道家都是逆着历史的潮流而行的,他们是古非今,认为古代的礼制是古今通用、亘古不变的,他们宣扬仁义教化,属于保守派。只有法家是顺着历史潮流走的,是向前看的,他们积极建设,并为后世君主集权政治提供了可行方案,他们是今非古,主张法制,反对仁义,反对德化。
法家彻底揭露了儒家仁义的伪善。儒家为美化仁义礼制,编造了许多古圣人的德化故事,法家却都不能相信,他们说即使那些故事是真实的,天下那么多人,圣人今年在这里感化几个,明年到那里感化几个,如何感化的过来。不如明法令于天下,顺者奖,逆者诛,则必可治。儒墨教人以贤人治国,可是国内真正的贤人有几个,十个手指数恐怕都不能数满。所以不要怕人不忠,怕人作弊,而是要设法使人不能不忠,不敢作弊。所以不如布置严密的刑法,使不忠不敢为,弊而不敢作。儒家教人仁爱百姓,但爱民不过如父母之爱子,顽劣的儿子父母拿他没有办法,而小小的官吏就能使他顺从。所以若要使人民顺从,与其用爱不如用威。法家的根本思想就是集权于君,辅以刑法治理万民。所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法家的这些言论虽有过激之处,但却是君主集权政治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即使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法家思想仍旧是封建官僚政治的基础。儒家只是一种文饰,统治阶层从来都不会真正依据儒家的道德法则思想和行为,他们仁义满口,只是要求百姓去遵守。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是先秦子学的精华所在,他们发生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历史中社会与政治剧变革的年代,并非偶然的事件。从春秋到秦汉一统的这之间的历史实质是君主集权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过程,所以这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权力组织重组与改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信仰重建的过程。秦汉天下一统,社会趋于稳定,新兴的地主阶级成功掌握政权,这个时候他的革命的使命结束,转化稳定自己的政权和即得利益。这时文化统一的工作便提上了日程,此时儒家与法家思想成熟,尊儒学是为稳定社会现有的贵贱有别、贫富不均的即定秩序。法家才是政治之实。内法外儒是君主集权政治的基本特征。春秋战国的文化繁荣,类似于我们个体成长的过程,在处于成长的时期,容易接受各受各方法的信息,信息越新奇就越容易激发兴趣和热情,但到了成年后,思想也趋向一统,也就有了自已的主见。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