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八卦不可能先于文字产生
2022/3/20 23:02:48 国学新知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国学新知堂


文|新知堂原创

《周易》一书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阴爻、阴爻、八卦、六十四卦这些符号了。这些符号是如何来的?它们代表了怎样的意义?这两个问题是易学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我认为最离奇的莫过于说这些符号先于文字而存在了,但它却又为人们深信不疑。试想在人类文字产生之前的某位哲人创制了几个特异的符号,那么他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将这些符号传递下去呢?
用语言只能达意,口口相传的方式无法将图形图画的特性直接传递下来,而且观念与学说这些事物只有在对别人有益的情形下才有可能被人们传播。
所以我们只能想像这位作者将这些符号刻在如石头等能够长久保存的介质上,才能够实现传播于后世的目标。

按照《易传》的说法,卦的符号是由伏羲氏最早创制,伏羲氏在传说中应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位部落头领,他所处的时代迄今为止还没有发见已有文字的任何证据。既使我们假设在伏羲氏时代八卦这些符号被用于文字发明之前的记事(最近读中国通史确有持八卦先于文字而用于记事观点,但我实在找不出这些符号有记事功能的特性)。
我们假设它们是伏羲氏时代人们常用的工具,但要我们承认八卦这些号产生于那个时代,仍旧需要找到那个时代刻有这些符号的文物证据,否则我们是无法论定卦最早是产生于伏羲氏时代的。再退一步讲,我们真得有伏羲氏时代刻有类似八卦图形的文物发见,那么新的问题个仍旧会产生。因为对于现代考古学的学者而言,早期的图形文物如何与人类最早的文字做截然区分呢?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证据来证明,那只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呢?

我们的观点是:《易经》作为既有符号又有相关文字说明的作品,其中的卦画不会先于它的文字说明部分而独立被发明出来。《易经》这一作品,只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高度发达了的商周时代的产物,不可能早于这些朝代而发明。因为,如果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不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不能发生专门文职人员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现象。
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就不可能有精神产品的出现。设想一部思想作品从一个文职人员的头脑中构思成形,并著之为册,如果不能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就不可能实现大量生产从而广泛传播的目标,所以《易经》只能是商周时代官方的作品,它是由专门的巫史官员来负责作册的。

在商周时代,巫史是专门从事文字和思想事务的官员,他们由统治阶层供养。在贵族阶层之外是没有从事文职工作可能的,也没有传播学说思想的可能。因为商周时代平民阶层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个时代文化只有官方的。平民中间没有从事精神创作有文化土壤,同时也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一个平民百姓要想从事文艺或思想创作,可能先期的思想与写作一般都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要涉及到出版,传播,那仍旧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基础的。
何况是在上古时代,文化还只是统治阶层专利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能设想《易经》如同《论语》《孟子》《吕氏春秋》等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一般是思想家独立思想的产物,而且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些思想家也都是在各自贵族的支持下而实现其创作与传播目标的。
所以,《易经》是周代官方文化的产物,是由统治阶层指令专门从事文职事务的官员来负责作册的。没有官方的政治权力与经济条件作基础,《诗》《书》《礼》《乐》《春秋》等先周典籍不可能留传到后世。

凡事物都是产生于某种需要,文化产品也是一样。商周时代,人们迷信鬼神,一旦遭遇到疑难事务就要请示于神明的帮助来作出决断,于是就发展了旨在探求神明旨意的技术和活动。
商代盛行的龟卜和骨卜,周代以《周易》为代表的筮卜都是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至于商代究竟有没有类似于《周易》的筮法,我们还没有找到实质的证据加以证明。但根据文献的记载,不仅商代有筮法,而且夏代也有筮法,夏代的筮法称《连山》,商代的筮法称《归藏》,只可惜这些筮书都没有留传下来。
《周易》这本书同样也是为适应探问神明旨意的需要而创作的,《易经》里面的卦实质上就是卜具。商人看龟板或兽骨的裂纹来推论神明的旨意,而在筮法里周代的卜师则是依据卦象和卦爻辞来论断吉凶休咎。

可能我们说商代的龟卜和骨卜是技术性事物,可能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但如果要说《周易》所代表的筮法也是技术性事物,就会大有反对人的出现。其实筮法与占法都是为实现探问神明旨意的目标而发展的实用技术,只是人们囿于传统文化对于《易经》性质的不切实际的设想才会心存怀疑。在人们信仰中《易经》是我国的万经之源,最深奥的学问,最高的哲学,但我们将要证明的是它不是。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新知堂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在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国学新知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