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佩香囊,今年香囊如何选?
2022/4/22 13:31:24 现代保健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香囊,又称香袋、花囊,本是用于盛放香料的小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衣衫,也有系于床帐或车辇。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香囊有着多种形状,常见有方形、圆形、椭圆形、石榴形、桃形、方腾形、腰圆形等等。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中间留孔,用于散香,而下端系有百结丝线或流苏,谐音百吉,蕴含福意。
佩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
据《礼记?内则》: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
……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指青年人见长辈时要佩戴“衿缨”
即编织的香囊来表示敬意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
“避疫气,令人不染”
香囊在此时已有了防病治病的作用
宋代《岁时广记》中记载: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
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将白芷、藁本、苍术、细辛、
菖蒲、丁香、甘松、雄黄等纳入其中
中药香囊便在手中而成
香囊在清代成为防病措施之一
乾隆皇帝也会在端午时节
佩戴“龙舟荷包”“五毒荷包”。

为更有效地防控新冠疫情,发挥传统中医药特色,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特推出避瘟解毒香囊。依据古方配制出“中研避瘟中药香囊”,由羌活、细辛、吴茱萸、苍术等中药组成,具有辟秽化浊,燥湿解毒的作用,充分体现传统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佩戴香囊是除中药、针灸、拔罐、熏蒸等方法外的另一种有效疗法。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治未病”理念。 现代研究认为,中药香囊内的中药浓郁香味的散发,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中药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芳香气味能够兴奋神经系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另外,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强食欲。

中药香囊对儿童同样适用。由于儿童鼻黏膜上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很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因此特别适合佩挂香囊。可佩戴当胸或置于口袋、枕边、屋角、车内等处均可,顾护周身,防止戾气侵入,可用于预防冬春季节多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日取香囊频繁鼻嗅,如对药物有过敏者,可仅佩戴,不用鼻嗅,新生儿及孕妇不宜。
“香在囊中藏,疾病何处安”。中药香囊源于传统医学“衣冠疗法”,通过口鼻吸入、皮肤、经络吸收而发挥避秽去浊、防御疾病的功效,是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和现代医学“预防医学”的具体应用,具有经济实用、方便安全等特点。

如果说
瓷器是最美的中国符号
香囊便是最美的端午符号
可香囊又是独特的、低调的
不争华服之璨
不压首饰之美
若缀胸前
便紧贴胸口,日暖心扉
若挂衣襟
便寸步守护,一生相依
香囊巧巧
长乐,未央
石榴花开
端午,安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保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