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怎样纯粹地行医?
2014/3/19 现代护理报

     15日,中欧卫生圆桌会议“医生价值,如何回归”专场,“医务大佬”云集,有知名三甲医院的院长、医生,也有从体制内医院“下海”的明星大夫,发言异常热烈。

     笔者发现,这群顶尖医生们真正痛心的并非“收入低”、“没尊严”,而是回到同一个命题:这个时代,该如何纯粹地行医?

     医生的标准:看好病

     宋冬雷现在是上海德济医院院长。一年前,他从华山医院著名的神经外科“跳槽”。这么好的平台,又是年富力强时,为何离开?宋冬雷吐出两个字:迷茫。“医生注定是纯粹的职业,生命之重,性命相托,不得不纯粹。但现实环境下,医生没法纯粹。”

     宋冬雷愤怒于社会环境出了问题,导致医生难以纯粹行医。“诚信缺失,不只医疗行业,各方面都如此,医患互不信任。法制也有问题,医患关系竟发展到杀人地步。这样的环境使医生没法放下杂念,做什么都要防一脚。”

     更令他迷茫的是公立医院里固有的医疗体制。“我们对好医生的评价是什么?是教授、专家、博导,还是专心看病?医生就一个标准:看好病。其他东西都不是百姓需要的,可能是你自己需要的!”

     因为无法纯粹地行医,许多医患问题就出现了。宋冬雷说,体制外锻炼一年的思考是“医疗改革务必要让医生回归纯粹”。

     不少医生遭遇职业挫败感

     宋冬雷的体会获得老同事、华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梁晓华的共鸣。“现在,我们很多医生要晋升,少一篇论文就过不了,这个要有基金,那个要有论文,这些东西基本上跟你的临床关系不是太大,或者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些东西影响了你价值的实现。”

     身处这家著名的三甲医院,梁晓华自言,有时内心会很煎熬。因为,每天得计算医保是否超标,药费是否超支,并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病人、家属的辱骂,拳头敲向你,棍棒砸向你”。

     梁晓华有一个理想,如果放开自由执业,他希望每年有三个月去山区免费医疗。“医生天然有公益心,但现实环境下我没法这么干。”这种纯粹的医者理想,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看来,基于三点:合理合法的收入、体面的生活、流动的自由。遗憾的是,现在都还没实现。

     高负荷的工作量、高风险的工作状态、长时间的学习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务所得,这是内地三甲医院大量医生的生活现状。“可能有少数人在体制内混得很好,但大部分医生都有很深的挫败感。”梁晓华说。

     需要全面配套的改革支撑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近两年,一批知名医生已经从三甲医院“跳槽”,以追求他们更渴望的价值。上海寓医馆院长和创始人、原长征医院医生宋维更是直言,自己是在“用创业实现医生价值”。

     在“出走潮”下,公立医院正寻找变局。“不能让公立医院垮掉,公立医院也有自己实现医生价值的探索。”四年前,段涛探索引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混合。据此,一妇婴与高端民营医院合作,医生去高端医院出诊,按市场价获得较高劳务报酬。

     这一做法与上海计划推进的“多点执业”思路一致。在医务人士看来,“市场有自动调节价值的功能”,但这也遭遇了一些现实困境。

     如宋冬雷所说,“回归纯粹医疗,需要全面配套的改革支撑;而奔着纯粹医疗的目标,或许医改就成功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