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向我们的护士道歉!
2015/5/27 现代护理报

    

    


     近日,一则名为《你必须向我们的护士道歉!》的微博,在朋友圈热传。此文由株洲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护士长张定期撰写,记录了一线护士们15天不休息“连轴转”的辛劳,也有不被患者家属理解的委屈,有现场,有思索,字里行间流露的,更多是期望获得一份理解与尊重。

     昨日,株洲日报记者独家专访张定期,希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再现护士们的工作状态,听听她们的内心独白。

     先来看看张定期的这篇微博(略有删减):

     你必须向我们的护士道歉!

     这段时间真的挺忙,我都有种窒息的感觉,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让所有的姐妹们都疲惫不堪,每天都像打仗似的。但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没有一名护理姐妹提出休假。我从心底感激这样的团队,感激这群可爱的白衣天使。但躺在床上想到今天发生的事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上午8点,是科室最忙的时候,一个患儿的父亲在取药时,因不满护士正常核对用药费用,破口大骂。随后又是这位父亲因为自己的小孩吊水时,发现肿针了,情绪激动,拿着手中未喝完的矿泉水瓶砸向护士的头部。

     我上前向病人解释,因为小孩好动,肿针是很常见的事情,而且可以及时处理,可是这位父亲并不理解,仍在训斥着我们的护士……委屈、难受甚至是愤怒,我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极力劝说着这位父亲。

     就在今天晚上,也是一位患儿的父亲,急急忙忙地带着小孩来到了急诊科儿科,开口就说要插队吊水,原因是皮试时间马上就要超过24小时了。护士只好询问已经排好队的患者是否同意,但其他患者都不同意,护士只好拒绝了他的要求。此时,这位家长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护士拳脚相向。我终究没有忍住积累在心中的委屈和愤怒,拼尽全力制止了挥向护士的拳头,并大声喊道:“你必须向我们的护士道歉!”护士发红的眼圈、委屈的神情,至今还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心底最终的防线被患者家属的不理解、不尊重而击打得支离破碎。

     回想在临床工作这么多年的经历,心中五味杂陈。

     在急诊儿科工作的护士被打,被骂,多半与输液扎针有关。因为扎针没能“一针见血”而被家长责骂,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打不进去,拿孩子做试验啊?”

     当我们向家长解释穿刺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孩子血管细不好找,加上孩子对打针的恐惧不配合,尤其是在冬季,天气寒冷,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脆性大,如果宝宝发烧或有腹泻脱水血管干瘪,这个针就更难扎了。我们多么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并包容。

     在我们急诊儿科,一个护士8小时的班需要注射300人次以上,高峰时段一天要注射600人次,这还只是一项操作,还有雾化吸入、皮试、静脉采血……这么高强度的劳动,她们都默默地承受着。作为一名家长,我也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护士有多么的不易。

     尽管对于医务人员来讲,“为病人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和职责,可是,在这一切的背后,谁不是父母的子女、谁不是孩子的家长呢?脱掉白大褂,我们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对话——

     记者:这段时间是一个怎样的工作状态?压力大吗?

     张定期:从5月19日起,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每天接诊患儿600余名,感染内科发热门诊每天也要接诊百余名患儿。就在5月22日,24小时内,221人输液,665人静脉注射,90人雾化,70人皮试,4人抢救,9人留观,5人住院……这些工作完全由急诊儿科十几个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完成,这其中还有三名即将为人母的孕妇,她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扛着疲惫的身躯仍然主动坚持在一线,为的是守护所有宝贝的健康。我已经连续上了15天的班没休息。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微博?病患们心情很急,面对不同的诉求,你们一般怎样应对?

     张定期: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种的小矛盾。那天,我回到家中,看着熟睡的女儿,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女儿的愧疚。再想想那天所遭遇的事情,想想同事的遭遇,让我愤愤不平,所以决定用微博来述说我们一线护士的经历、感受,也希望能让患者看好病,愉快地看病。一般面对不同的诉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患者,即便患者有不满的情绪,我们也会委婉地劝说,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不激化矛盾。为此,医院还专门设了“委屈奖”。

     记者:眼下,医患之间,确实需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作为一个母亲,你也能理解患者的心情吗?

     张定期:其实,我们是护士,但也都是孩子的妈妈,扎不进去,看着孩子哭喊,我们比谁都难过,都焦急。急诊儿科的护士,都需要经过特别培训,既要医技精湛,还要懂得安抚孩子的情绪,在每个星期的护理培训上,大家互相交流打针的经验,甚至和在卫校一般,互相当病人“实战演练”,什么角度最容易入针,什么力度能减缓疼痛。

     我们身着白衣,头顶燕尾,人称“白衣天使”。我们不想天使的翅膀越飞越重,脱掉白大褂,我们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株洲日报 记者夏柯 通讯员宋玺

     -THE END-

     做白衣天使知音,为医护发展服务

     做家庭护理顾问,为百姓健康导航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